在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的實驗中,傳統(tǒng)的實驗方法是在一長木板上放一木塊,然后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通過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從而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見人教版物理9年級P56圖12-3-2或者滬科版物理8年級P92圖5-30)。對于這兩種教材的這個實驗,我認為都存在以下不足:
①在拉動彈簧測力計的過程中,很難做到勻速。
②由于重力的作用,測力計外殼和掛鉤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
③還無法研究滾動代替滑動可以大大減少摩擦的現(xiàn)象。
④無法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受力面積大小是否有關(guān)。
為了彌補以上的不足,我采用了以下改進實驗,完全解決了上述存在的問題,我設(shè)計的實驗如圖1所示:
A——是玩具小車。
B——是可旋轉(zhuǎn)的萬向輪。
C——是測力計,通過指針可直接讀出力的大小。
D——是長方體木塊。它的前表面和下表面粗糙程度一樣,后表面與上表面粗糙程度一樣。
O——是一個杠桿裝置,通過它可以讓木塊的兩個輪子收入木塊中(如圖1位置1處)或者放下做木塊的車輪(如圖1位置2處)。其中- - - -部分與兩個輪的軸相連。
工作原理如下:
(1)探究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guān)系
給玩具小車裝上電池,在長木塊上讓小車推動木塊d,然后在d上加砝碼,通過觀察測力計上的各次示數(shù),然后加以比較即可(見圖1)。
(2)探究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
給小車裝上電池,由于木塊d前后表面粗糙程度不同,通過B處的萬向輪,分別讓小車拉動木塊的前、后表面(或上下表面)在長木板上勻速運動,記下讀數(shù)加以比較即可。
(3)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受力面積的關(guān)系
給小車裝上電池,由于木塊d前、下表面粗糙程度相同,通過萬向輪,分別讓小車推動木塊的前、下表面在長木板上勻速運動,分別記下測力計讀數(shù)加以比較即可。(圖1)
(4)探究滾動代替滑動可大大減小摩擦
通過O處的杠桿,讓木塊d的兩個輪子放下,作為d的車輪。然后給小車裝上電池,讓小車勻速滾動,記下讀數(shù)。接下來,又收回車輪,讓木塊勻速度滑動,記下讀數(shù),最后把兩次數(shù)據(jù)加以比較。
(欄目編輯王柏廬)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