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病垢?
今年產業界最紅火的議題就是并購(MA)。翻開每一天的報紙,都可以看到誰要并誰的新聞。在毛利陡降與全球化競爭的夾擊之下,必須透過合并把人才與資源釋放出來,投入技術革新,才會更有競爭力。“只有在冬天,才會去想到圍在一起取暖的重要”。
但是并購真的是企業突破成長玻璃天花板的最佳方法嗎?企業合并就像是人類結婚一樣,“背景不同的人合在一起,成功率本來就不高。” 在并購的過程中,最怕遇到好大喜功的老板執意并購,最后下場往往是買貴認賠,或是接收了體質不佳的公司。這樣的案子比比皆是。
盲目并購的下場就是虧損。為何科技業的并購案失敗者遠比成功者還要多?“團隊整合的速度,趕不上產品生命周期更新的速度。”電子業平均三個月就是一個新的產品周期,但是合并的綜效很難在三個月內顯現出來。 而且,企業并購仍然停留在勢力擴大與消滅競爭者的舊思維上。
企業并購的基本面必須正確,合并才有可能成功。為了追求生產規模的并購,往往結局不太好,但是基于互補性的并購,成功幾率大增。
一般人都說,并購案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看得更遠;但在實際業務中,更應該是“巨人站在小孩子的肩膀上,可以活得更久”。微軟的技術主要都來自并購小公司取得,而思科透過并購,保持大公司的優勢與小公司的彈性與技術,得以繼續稱霸網通領域。
最近幾年,日本大型企業也開始透過并購小公司來獲得最新的技術。長期研究日本企業變革的管康彥指出,東芝進軍每一個新的領域都是用大企業買下小公司的技術,并且在集團內有許多的子會社,避免創意被埋沒在集團的官僚體系中。
(同創委員會 禹久泓)
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
雖然互聯網領域跌宕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但在我看來,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熱和過度投機的結果,互聯網中的泡沫成分也是肯定的,但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已到爆破的一刻。我們必須明白,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核心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資金,而是用戶。如果說互聯網是泡沫,那么泡沫破滅之時,必然就是用戶撤離之際,也就是投資者撤離之際。可是事實上,互聯網用戶是在持續增長中,有了這樣堅固的內容,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滅。
最令人擔心的還是投資。大家都擔心互聯網會以一種燃燒的速度耗盡投資者的金錢。但是我們放開眼光來看,資本市場是一個內循環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聯網的投資必然體現在消費上,花出去的錢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流回資本市場。當然,資本的流動是有選擇性的,多流入互聯網,必然少流入其他行業。好在資本市場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場發展來支配的,目前我國投資焦點中,除了互聯網,誰與爭鋒?
(青島讀者 袁則)
難解頑疾——反行政壟斷
《反壟斷法》行將出臺,我們當然應該為之拍手稱快,但是面對該法案拖沓十余年才浮出水面的事實,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還是無法不為其效果擔心,這種擔心正是來自于“更多的既得利益者決意要把反壟斷的雷聲變成毛毛細雨”的傳聞。
《反壟斷法》的重點之一是反行政壟斷,這似乎相當困難。誰都知道,中國的反壟斷立法一定會觸及某些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利益。一些壟斷性行業如電信、電力、郵政、民航、鐵路等部門出于自身既得利益,即便不公開反對,恐怕也會以本行業的特殊情況為由要求從《反壟斷法》中得到豁免;同時,一旦《反壟斷法》頒布和實施,中國現行的一些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勢必也需要進行相應的修訂,這將影響到某些政府部門的執法權限,進而影響到其既得利益。
所以顯而易見,反行政壟斷是重點,也是難點。各方利益擺不平,《反壟斷法》就出不來,即使出來了,也讓人心存疑慮。而面對這種狀況,直接的受益者——消費大眾卻只能干瞪眼,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得到話語權,并參與到法律的制定中去呢?
(珠海讀者 孫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