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資并購設限
商務部、國資委等六部委8月8日出臺了《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規定》,政府試圖使外資并購境內企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與此同時,政府也在設置“門檻”,試圖加強對該領域的監管。該規定第一次明確界定了外國投資者以股權作為支付手段并購境內公司的行為,以及股權并購的條件,并規定了申報文件與程序。促成這個政策出臺的催化劑,是凱雷集團收購徐工。
今年3月初,美國凱雷集團收購中國第一制造廠商徐工機械的并購方案,讓中國政府充分看到了外資“斬首行動”的胃口到底有多大。商務部不得不緊急批復,不希望外資控股。而從2005年10月初步達成的戰略協議來看,凱雷當初的夢想,是準備以 3.75億美元收購徐工85%的股權。
據了解,一些跨國公司或基金在華并購的基本要求是三個“必須”: 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一策略被稱為外資并購的“斬首”策略。而徐工集團正符合這個條件,其生產的壓路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54%,挖掘機市場份額也在30%左右。
根據已經發生的并購案看,中國社科院工業所一位研究員表示,外資對于中國原有企業的策略一般是前2-3年讓其自由發展,后面的幾年開始慢慢減少投入,收回當初的投資,不再進行產品創新和品牌維護,最后直至原有中國品牌死掉。
凱雷并購徐工案是大型國有企業改制進程中, 第一個外資控股收購案例。作為一次標志性的個案,被國際資本視為檢驗中國外資并購政策的試金石。與此同時,在國內也引發了對外資并購的重新反思。收購方案剛一披露,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等12名老專家,就聯名上書國務院領導。國家發改委則根據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要規范外資并購的批示,委托工業司和外資司對裝備業進行專題調研,最后形成專題報告上報國務院。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課題組調查發現,目前中國被收購的集中行業包括: 能源生產和供應領域、基礎材料工業領域、具有巨大市場規模和長期增長潛力的消費品生產領域、新技術服務和正在逐步走向開放的商業、金融服務業領域,“其中裝備制造業非常突出”。
近年來,以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為首的一批專家,一直在呼吁對外資并購行為要保持理性,不能一賣了之,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領域。“國家發改委的調研結果觸目驚心,中國裝備制造業領域外資的進入已經相當驚人。”
據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介紹, 對重要行業的跨國并購實行嚴格的管制是國際慣例,包括制定法律和審查程序,實行積極的行政和法律干預。美國更是全球第一個對外資并購進行管制的國家。
德國《公司法》規定,跨國收購中,當收購德國公司25%或50%以上股權時,必須通知聯邦卡特爾局;當收購產生并加強市場控制地位時,這種收購將被禁止。而韓國也在2005年采取了抵御外資惡意收購的新規則。
中國還沒有完善的外資審查機制,目前的現實是,各項管理規定均出自不同部門的規章,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所有的管制都在灰色地帶,處理得不好頭破血流,處理好了就長驅直入。即使不符規定也能找到辦法,比如分成兩次交易,或者特批一事一辦。 “外資正好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不在中國跑馬圈地才怪,一旦壟斷形勢形成,最終很有可能危害到國家安全。”
宏調進入加息通道
央行終于加息了!
8月18日晚央行宣布,自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 25%提高到2.52%;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長期利率上調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調幅度。
7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GDP增長10.9%,創下自1995年以來的最快增長速度。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有過熱跡象。央行也表示,當前經濟運行存在“三過”: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對外貿易順差過大。今年前六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8%;信貸投放總額破2.18萬億元,接近全年2.5萬億元調控目標的九成;外貿順差創歷史新高,達614.5億美元,同比大增55%。專家認為,此次加息正是央行應對中國宏觀經濟過熱的重要舉措。
此前,多數經濟學家也都預期,中國下一步的宏調舉措將是加息,可是7月21日央行卻突然宣布,從8月1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 個百分點至8.5%。這讓人們普遍的加息預期落空。如此大規模的信貸增長,加息是毋庸置疑的方案,但為什么央行卻一直未采取加息措施呢?
事實上,央行遲遲未動用加息手段的重要原因是,中國主導投資過熱的并非對利率較為敏感的私營企業而是地方政府。作為“十一五”開局與黨組織換屆的重疊之年,未來五年的重大工程一哄而上的同時,為了創造政績進而高升的地方官員不得不重視經濟數字。這雙重的力量加速了地方投資的膨脹,使得半年內已經完成全年信貸總額的90%左右。加息似乎并不能威脅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地方政府與轄區內的銀行長期以來保持著默契的關系,甚至地方支行作為地方政府“取款機”的計劃經濟痕跡還沒有完全消除。
央行的另一個顧慮是,中國正在致力于建立依賴國內消費的發展路徑,以替代投資和貿易拉動的模式,若提高利率,必將對消費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中國人目前的主要消費為住宅、汽車等大宗商品,這些商品的需求對利率較為敏感。
資本市場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央行的加息決策。中國政府正在加大股市的擴容力度,將更多的大型國有銀行和企業推向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吸取銀行過多的儲蓄,減輕銀行放貸壓力。如果大幅加息將會導致上市公司的經營和業績受沖擊,資本市場產生恐慌,進而影響政府大型的IPO計劃,甚至導致股市崩潰。
正是出于上述種種顧慮,中央政府一直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力壓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而不是采取加息的措施。但先前非常有效的行政性緊縮手段在當前所發揮的作用似乎正在減弱,經濟過熱的勢頭并沒有被有效遏制。為了鞏固宏調的成果,央行在做出小幅提高準備金率的決定過去近一個月后,終于做出了加息的決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經濟繼續過熱,不排除央行有繼續加息或調高準備金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