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對《廣東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實施細則》進行了10多年來的首次修訂,修訂草案明確規定:正式候選人名單公布以后,選舉委員會可以組織代表候選人同選民見面,作自我介紹并回答選民的問題。
筆者并不認同媒體報道的“代表自我宣傳不合法”一說,憲法和選舉法都沒有規定候選人不能通過張貼海報等渠道,宣傳自己、推薦自己當人大代表。對候選人的充分宣傳介紹——包括自我宣傳介紹,應當是選舉過程中合情合理并且是必需的環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以及某些人對候選人自我宣傳動機的懷疑,使得這些行為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因此,廣東省這次的細則修訂之舉,具有相當重要的示范意義,讓社會主義民主實踐更加有規可循。如果此次修訂草案通過,廣東將允許人大代表候選人宣傳自己,允許非對抗性的競選制度,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試水”,其意義不可低估。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上說,讓候選人走上街頭宣傳自己,對候選人而言,無疑是一次民主歷練;對于選民而言,此舉無疑是提高了手中那張選票的“含金量”——選民從此可以了解候選人,選出自己認為合適的人。
廣東省的此次草案修訂與3年前的深圳市“獨立競選”現象有著密切關聯。2003年4月17日,參選深圳羅湖區人大代表的候選人肖幼美,在所屬選區內張貼海報5張。這一極富個人色彩的民主行動引發了隨后一連串的深圳競選風云。南山區民營企業家吳海寧、深圳振業景洲大廈業委會主任鄒家健、深圳益田村105棟樓長葉原百等紛紛張貼海報競選人大代表。
與民眾日益強烈的競選需求及日益豐富的競選實踐相比,選舉法中的候選人介紹制度顯然過于單薄,候選人無法主動向選民或選民小組展現自己的政見,只能被動地等待選民選擇。如何讓選舉制度能夠和這種積極性相配合,既保持群眾的參與熱情,又能夠保持政治相對穩定性。廣東省人大及時順應這一發展的需求,將“介紹代表候選人”改為“宣傳介紹代表候選人”,表面看來僅僅是簡單的詞句上的增加和變動,然而這些程序和細節的完善進一步拓寬了公民自主參政空間,為多元利益的博弈提供制度化平臺,同時實現了“確認性”選舉向“競爭性”選舉的轉變,具有重大的政治創新意義和深遠的民主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