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紹興縣是全國有名的紡織之鄉,卻也是人盡皆知的“染缸”。為了讓富起來的百姓喝上清潔的水,紹興縣人大常委會對“清水河道”建設實施了有力的監督。
2006年4月25日,春光明媚,惠風和暢。鑒湖岸邊,紹興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前來視察的省人大代表一行,站在蓄泥塘邊,遠眺湖心。只見,一艘飄著紅旗的大型挖泥船正緊張作業,直徑40厘米、長達200多米的輸泥鐵管,從挖泥船蜿蜒延伸到岸邊的蓄泥塘,輸泥管口源源不斷地噴出黑色污泥……陪同的政府有關部門人員介紹,這一河段規劃清淤3.5公里,目前已清1.6公里,挖出淤泥約七八萬立方米。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代表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去年起,在稽山鏡水之間,大禹后裔生息繁衍之地的紹興縣,又一次掀起治水高潮,這就是“清水河道”建設。
而在這次規模宏大的治水戰役中,縣人大常委會和廣大人大代表全力以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關注最大的民意
事情要從2004年紹興縣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說起。
當時,大會秘書處收到宋國梁代表提出的一份《開展河道綜合治理,展現紹興水鄉風光》的建議,其中列舉了河岸坍塌失修、河泥淤積、水質污染等種種現象。他大聲疾呼,要求縣政府全面開展河道整治。這一建議,在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紹興縣是江南水鄉,境內河道縱橫,水域發達,現有平原河道1358公里,其中縣級320公里,鎮級456公里,村級582公里。這些年來,該縣紡織業飛速發展,“三缸(酒缸、染缸、醬缸)”之一的“染缸”大大增加,印染水“染”黑了許多河流。各級政府雖然大力整治,但治標不治本,老帳未清,又添新帳,一些河道多年來無人清河泥,河底淤泥越積越多,最厚處可達三四米。沉在河底的污泥不時“作怪”,干旱時,水少且臭;大雨時,沉泥泛起。更嚴重的是,大熱天河水發臭,難聞的氣味襲向兩岸居民。有些人向河里亂倒垃圾,河邊村民的菜棚占據河面,不少河道垃圾成堆,水流不暢,河岸塌坍。就是地處柯橋城區的一些河道,河中塑料袋飄浮,部分河底垃圾突出,形成“小島”。
對此,廣大群眾十分不滿,要求治河的呼聲非常強烈。
2002年以來,人大代表關于治河、治水的建議、要求,更是不絕于耳:唐雪熊代表建議疏浚杭甬運河錢清段;祝安明代表提出加大小舜江上游小流域治理力度;朱建敏代表呼吁整治漓渚江堵塞問題;錢婉林代表要求疏浚鑒湖,保護母親河水質……
一件件批評、意見、建議,都貫穿著一個思想:整治河道,還清水于民。
2004年初夏的一天,紹興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經過認真研究,一致同意將最具代表性的宋國梁代表關于整治河道的建議,作為2004年度重點督辦建議。
人大監督直指治河、治水大事!
踏遍水鄉促清河
老百姓的無盡抱怨,人大代表的大聲疾呼,縣人大常委會的意見建議,引起了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4年12月29日,紹興縣召開“清水河道”建設動員大會。會上,縣長馮建榮聲情并茂地說:“水承載了我們的主導產業——紡織印染業,水支撐了我們的經濟,而我們亦為此而困。”“我們不求在紹興歷史上流芳百世,但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在水環境問題上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遺臭萬年。”
紹興縣政府決定,從2005年起,花三年時間,縣財政每年安排3500萬元,實施以“清淤、清面、清水、護岸”為主要內容的“清水河道”建設。計劃河道砌坎300公里,疏浚河道淤泥450萬立方米。同時,向各鎮、街道下達任務,并將清水河道建設完成情況列入“大禹杯”和年度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
縣人大常委會對這一關系民生的重大工程,進行全程監督,先后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調查、視察和督查……
2005年盛夏的一天,縣人大常委會組織視察即將整治的中澤橫江、管墅直江,實地踏看安昌鎮盛陵村、錢清鎮前梅村“清水河道”建設施工現場,并聽取了縣水利水電局關于全縣清水河道建設情況報告。
根據視察中看到的情況,常委會組成人員當場發表意見。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會鵬強調,開展“清水河道”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清淤”和防止新的污染上,主要看淤泥清出了多少,新的污染源有沒有控制住。他的話,點出了“清水河道”建設中許多代表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妥善處理“污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對此,縣水利水電局的同志解釋是: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將“肥泥”晾干用到土地整理上去的,有將“雜泥”用于綠化造景的,也有將污泥加工制磚的。“清水河道”建設在克服一個個難題中得以推進。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建林說,清淤要清河底,要搞“河底驗收”。副主任平水龍指出,“清水河道”各項工程的立項、上馬、施工、驗收,要層層把關,建立并嚴格實施監督制度。副主任孫黎明強調,“清水河道”建設是長期工程,不能靠“運動式”整治,要長期堅持……
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當面評說,給陪同視察檢查的縣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很大的觸動。
這一年夏季,借全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執法檢查東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建林帶領有關同志,到福全、馬鞍鎮督查。在馬鞍鎮,張建林站在村河的小橋上,看到緩緩流動的發黑河水,眉頭打結,心情沉重。旁邊的村民議論道,“這條河介臭,倷(你們)好來管管。”
據了解,這是一條過去被印染廠污染而從未清淤的河,河底污泥一直是村民心中的“痛”。在村委會會議室,檢查組嚴肅指出這條河要加快清淤。在場的縣府辦、縣水利水電局同志當場表態,由縣、鎮和村三級共同出資,在枯水期組織清淤。同年7月20日,清河工程正式上馬,經筑壩抽水,清淤 12000立方米,河道平均挖深1.1米。8月10日,經縣水利部門驗收通過,開壩放水。河水泛著粼粼波光,村河變清了。
身在各鎮、街道的縣、鎮兩級代表,也都把監督的目光集中到“清水河道”建設上。
5月17日,錢清鎮的30多名人大代表,視察了前梅村、三西村的“清水河道”建設工程,并仔細察看了吉美、興德兩家印染廠的清水排放口。
5月底,富盛鎮的10多名代表結合檢查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實地踏看富盛江、方潛橋等河道的保潔情況。當他們看到河面漂流物已打撈干凈,河岸垃圾也清除一空,一位代表掏出一張《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征詢意見表》,簽上“滿意”兩字。
6月16日,楊汛橋鎮的人大代表等40余人,察看了前江、后江、聯社村和楊汛橋集鎮的主要河道,并對各項清河工程的招投標情況進行了詢問。
湖塘街道、柯巖街道、福全鎮的縣、鎮兩級人大代表,也開始了對“清水河道”工程全方位的視察。
在全縣大大小小的水域里,在許許多多“清水河道”建設現場,都留下了人大代表的監督、檢查的聲音和足跡。
水清岸美創和諧
據統計,到今年5月底,紹興縣“清水河道”建設總投資超過1.4億元,完成河道砌坎護岸230.5公里,清淤200萬立方米,大大超過計劃進度,3年任務有望兩年完成。
許多鎮、街道的“清水河道”建設成績斐然。2005年,楊汛橋、富盛、安昌、漓渚4個鎮,完成年計劃任務300%以上;有3個鎮(街道)完成清淤任務達200%以上。全縣還組建起18支常年保潔隊伍,保潔人員達265人。
安昌鎮安華村投資90多萬元,砌河坎3800多米,清淤3萬多立方米,村莊面貌一新,百姓高興地說,“人大、政府是真正為伢辦實事。”
楊汛橋鎮竹園童村的村民深切感受到清水河道建設的好處,自從村里對2500米的中河動上“大手術”后,原來發黑發臭的河水變清了,空氣也好了。
柯巖街道余家弄居委會前的小河,整治前淤泥成堆,可憐的一點水渾濁不堪;整治后,河道干凈,水清流暢,已有孩子在河中游泳。
如今,走進福全鎮尾山村,就像進入一個花園:新砌的整齊的河岸上,栽滿了郁郁蔥蔥的綠樹;河內,水清清地流動,時有小魚一“點”水面,河面現出一個小小的漣漪,偶有老人在河邊樹下閑坐,安享晚年生活。這是尾山村一景,也是全縣許多村的一個縮影。
人改造環境,環境也改造人。清水河道建設,不僅改善了“河”,改善了環境,也改變廣大群眾的生活習慣。
水清路潔,岸柳成蔭,這些變化,百姓看得見,摸得到。更令人高興的是,河道整治后,村民們往河道亂倒垃圾的少了,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多了。安昌鎮安華村的村干部說,過去他們管河道,管了這頭丟了那頭,清水河道這項民心工程的開展,在潛移默化中帶動了村民素質的提高。
政府把錢“扔到水里”,難以產生投資工業園區而得到的“招商引資”效應,難以產生建設城市花園而得到的“明顯政績”,也難以產生讓上級領導看到的“GDP”速度,但廣大群眾心里著實感受到了人民政府的親民。
縣人大常委會和全縣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已見成效。
現在,他們又按照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為紹興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描繪嶄新的藍圖。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一個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紹興縣,將在不久的將來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