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經濟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種海洋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業、濱海旅游業、沿海造船業等海洋水產業。近20年來,我國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以上,已成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興經濟領域。海南省是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但海洋經濟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全國其他省份。本文分析了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從金融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洋經濟;產業結構;風險投資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12-0042-03
一、問題的提出
海洋經濟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種海洋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業、濱海旅游業、沿海造船業等海洋水產業。經濟增長新空間理論告訴我們,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迅猛開發利用,陸地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如果繼續在陸地上拓展生存空間,經濟成本會非常大,而且邊際效益也越來越小。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對把我國建成海洋經濟強國、緩解我國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方面日益嚴重的壓力,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增長速度均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據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16987億元,增加值7202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4%。按可比價格計算,2005年比上年增長12.2%,高出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2.3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然而,與發達海洋國家相比,無論是海洋產業總產值的絕對數,還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國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Ⅲ近些年來,美國、日本等國的海洋產業總產值的絕對數約為我國的十余倍,在GDP中所占比例也比我國高出零點幾至數個百分點。我國海洋經濟相對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資金短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很不充分、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于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海南省是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但海洋經濟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全國其他省份,資金短缺仍然困擾著其開發利用海洋及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困境,并從金融角度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的對策,力求能對海南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及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海南省位于中國南端,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與菲律賓、文萊及馬來西亞海域為鄰,全省陸域面積為3.54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省所管轄的海域上分布著600余個島、礁、灘和沙洲,其中海南島最大,總
作者簡介:許道順(1957-),男,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后勤服務中心主任。面積達3.39萬平方千米,環島岸線1618千米,大小港灣有84處,開辟為港口的已有43處。海南省海洋資源儲量豐富,具有開發價值的有海洋漁業資源、海鹽資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溫差能、波浪能)等。
近年來,隨著海南省經濟的穩步增長,海洋經濟在海南省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不斷加大,海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確定了“以海帶陸,依海興瓊,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發展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的原則,不斷加大海洋開發力度,使海南省海洋經濟有了較快發展。2004年海南省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220.48億元,海洋漁業總產值120.92億元,海水產品總產量115.06萬噸,海洋交通運輸業營運總收入5.38億元,濱海旅游業全年接待入境游客達24.7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0億元。海洋油氣業、濱海礦產業、海洋鹽業等海洋產業都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洋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促進了海南省經濟的發展,對提高海南省人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由于長期以來的“重陸輕海”,錯過了良好的機遇,海洋開發走了不少彎路,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產業”格局,從海域面積上看,海南省比其他7個沿海省都大得多,但是論海洋經濟實力,海南省卻比其中任何一個省份都小。如海南省所轄海域面積是山東的12.5倍,但海洋產業總產值不足山東的1/4。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落后不僅有歷史原因,還與當前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
(一)海洋經濟結構不合理
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海南省海洋產業不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有以海洋漁業為代表的海洋第一產業,有以海洋水產品、海洋油氣業為代表的海洋第二產業,還有以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海洋第三產業。但從產業發展的結構上看,第一、三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小。據統計,2005年作為海洋第一產業的海洋漁業產值占到海南省海洋總產值的42%。這種“重農輕工”的產業發展結構正是海南省海洋經濟產值落后的重要原因。從長遠來看,海南島周圍海域和南沙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儲藏量巨大,開發潛力很大,將來必定會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海南省如果不抓緊時機改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油氣開發為主的第二產業,提高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二)海洋科技對經濟貢獻率低
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科技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省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還很低。一是海洋開發總體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開發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資源掠奪式狀態,以海洋資源為優勢的高附加值產業還沒有形成。在海水資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鹽,從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價值的產品則較少;海洋油氣勘探僅限于部分淺海水域;濱海砂礦利用率低,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二是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但目前海南省社會各界和地方政府對海洋科技成果推廣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使得部分科技成果遠嫁他鄉,無法對海南省海洋經濟做出貢獻。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據統計,海南省科技人才總量少,全省專業技術人員占全省人口總數的比例僅為2.49%,每萬人口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僅為8.5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海南省海洋科技領域的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四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不成規模。近幾年來海南省海洋經濟中的高新技術產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整體產業規模還比較小,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大多數企業還存在研發機構不健全、研發人員不足、研發設備、儀器有待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企業自主研究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也制約著海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經濟的長遠發展。
(三)信貸資金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支持力度不夠
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而目前海南省許多海洋產業企業的發展卻面臨資金短缺的局面。以水產品加工業為例,近年來海南省水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全省建成投產的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32家,水產品年加工能力29萬多噸,為海南省水產品出口貿易增長夯實了基礎。即使是在這個“有利可圖”的行業,企業的發展也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大部分商業銀行對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持謹慎態度,原因是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只能以廠房和設備作為抵押物獲取,而水產品加工設備最多只能按市場價的五折放貸,有的甚至更低。從銀行的角度,這種貸款可貸可不貸,導致由于缺乏銀行的信貸支持,海南省水產品深加工項目90%以上都是自籌資金,本來非常好的大項目也不得不依靠企業自身緩慢發展。與水產品加工業處于類似局面的還有海洋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在創建期和成長階段缺乏必要的資金。特別是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創業風險大,又缺乏固定資產,難以獲得擔保、抵押或質押,得不到銀行貸款的支持。海洋產業的發展急需破解“資金瓶頸”。
(四)海洋保險缺位
海南省地處南海,在座擁南海豐富資源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頻繁的海洋災害。目前對海南省海洋經濟造成影響的海洋災害主要有臺風和赤潮,其中以臺風造成的損失最大。2003年臺風“科羅旺”襲擊海南,全省192個鄉鎮188.4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6.83億元人民幣,其中水產養殖損失面積3900多公頃,產量1.4萬噸;2005年臺風“達維”給海南省18個市縣222個鄉鎮帶來災害,受災人數達630.54萬,全省直接經濟損失116.47億元,其中水產養殖損失10.82千公頃,產量22.33萬噸,直接經濟損失80.26億元。由于我國目前在政策性保險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海南省也缺乏海洋產業抗風險機制,臺風等海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只能由海洋產業承擔,嚴重影響了全省海洋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路徑分析
發展海洋經濟要以規劃為先導,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港口城市為依托,以拓寬融資渠道為突破口,加快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強、產業結構布局合理、科技先進、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經濟強省。為此,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實行政策傾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采取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海洋產業的發展。一是在選擇重點開發項目和投入資金時,向海洋油氣加工、海洋旅游、海洋運輸等產業傾斜。二是對重點海洋產業立項進行財政補助;對海洋工業集團在資金、用地、項目合作等方面給予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投資,減免稅收,以貸款貼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業企業的發展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由財政多方籌集資金設立海洋科技發展基金,對在海洋科技領域取得成就的個人進行嘉獎,對在推廣科技成果過程中遭受損失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補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加強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技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水平,吸收和引進高水平人才,從總體上提高海南省海洋科技水平。
(二)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拓寬海洋產業融資渠道
一要增加信貸投入。金融機構要增加海洋產業的信貸投入比例,提高海洋開發的中長期貸款額度,特別要增加對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緩解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和研發資金不足的壓力。二要開拓利用外資渠道。利用國外資金、技術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資方式,也可利用長期國際信貸,即運用世界銀行或其他商業銀行貸款。還可以運用間接投資方式,發行B種股票或發行國際債券等。三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對于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管理較好的海洋產業企業,可以通過同類上市公司收購、兼并、托管、資產或股權置換等資本運作的方式,達到間接上市及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優化配置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民間資本。繼續放寬民間投資范圍,改進民間投資的服務環境、審批環境與融資環境,利用民間資本融資速度快、資金調動方便、門檻低、投資風險自我吸收的優勢,幫助規模較小但具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良好的海洋企業成長。
(三)努力培育金融生態環境,穩步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一要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海洋高新技術中小型企業提供擔保服務。二要積極開展海洋漁業保險業務。可根據海洋漁業的特點制定增加漁業保險種類,為漁民提供多種保險服務,擴大保險對海洋風險的補償能力。三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政府積極參與推動,著力構筑風險投資網絡,促進風險投資主體多元化;制定明確的稅收優惠和減免政策,鼓勵風險投資的發展;建立健全風險投資制度,優化風險投資環境完善;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拓寬風險資本的退出通道,保持風險資本的活力;發展專業中介機構,促進產業投資者、金融機構之間的有效溝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