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羅馬的人,不僅會為它眾多的名勝古跡和豐富的藝術寶藏而傾倒,也會為那遍布羅馬的廣場、公園及角角落落的那些千姿百態的噴泉而驚嘆。
根據歷史記載,羅馬由牧民領袖羅慕洛于公元前753年所建。據說這些牧民最初聚居在帕拉蒂諾山一帶,后來逐漸向臺伯河沿岸,并以欣皮多利奧、奎里納爾、維米納爾、埃斯奎利諾、切利奧和阿文遷等七座山丘為依托,建起了羅馬城。在羅馬帝國時代,為了解決大約150萬居民的飲水問題,他們先后修筑了14條水道,從幾十公里以外,將山泉和湖泊中的水引到城里。到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衰亡時,羅馬曾先后遭到哥特人、汪達爾人和日爾曼人的進攻。他們為使羅馬早日投降,曾將水道搗毀破壞,以至整個中世紀,羅馬人都深受缺水之苦。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逐漸修復了一些水道。為了慶祝這些水道的新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們,還設計與修建了一座座美麗的噴泉,使羅馬成了著名的噴泉之都。
在羅馬旅居的日子,只要有空兒,主人總要驅車帶著我們,或穿過鬧市的大街小巷,或攀上城區的一座座山丘,去觀賞那春花般爭奇斗艷的噴泉,去聆聽那令人癡迷的天籟之音……
在諾大的圣彼得廣場,我們既驚嘆那宏偉的圣彼得教堂,那由兩個圓環交錯組成的高大的柱廊和劍樣聳立在廣場中央的方尖碑。同時,也驚嘆那方尖碑下一左、一右兩個不同時期建造的噴泉。右邊的是馬德爾諾1615年建造的,左邊的是貝爾尼尼1677年建造的。兩座噴泉像兩枚玲瓏剔透的胸飾,為氣勢恢宏的廣場增添了秀美。更有那一群群鴿子在廣場上,在噴泉邊,或漫踱,或啜飲,或追逐,或環飛,此起彼落,相應相招。引逗得游人紛紛停足,或打開食品袋,用面包屑喂這些可愛的小精靈;或在噴泉邊與鴿群合影。在撳下相機快門的同時,也將那叮咚的噴泉聲和撲喇喇作響的鳥翅聲,一起錄進心靈的磁帶……
走進西班牙廣場,一眼就看見那只潔白無瑕的石舫。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雕塑家與建筑師貝爾尼尼的父親彼得羅于1627年創作的。據說創作靈感源于1598年臺伯河水泛濫,淹沒了城區大片土地,有一只運酒的小船被暴漲的河水沖擊著,一直漂到現在噴泉所在的地方。彼得羅便依據小小的運酒船,設計創作了這座“古舫噴泉”。艙里清澄的美酒從船頭、船尾不斷溢出,恰似當年那只運酒的小船在河水中漂泊的情景。誰知道,這飄了500多年的酒香,曾令多少人沉醉!“古舫噴泉”對面的小樓,曾是英國著名詩人濟慈客居羅馬時的住所。每天,他打開臥室的小窗,便可以看見廣場上這座別致的噴泉。據說,他就是在那間小屋里,伴著那嘩嘩的泉水聲與世長辭的……
納沃納廣場上有三組巴羅克式的噴泉,最著名的是廣場中央的“四河噴泉”,這是貝爾尼尼留給羅馬的瑰寶。它由四個噴泉組成,它們分別代表著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恒河,歐洲的多瑙河和拉丁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每個噴泉旁都有一尊象征著這四條河的巨人塑像,粗到健壯的筋骨,豐滿的肌肉;細到卷曲的胡須,眼角的皺折,無不細膩傳神,令人驚嘆不已。納沃納廣場的夜色特別美麗,方新華武官夫婦在陪我們去平喬山觀賞羅馬的夜景時,特意繞到這里。不知為什么,我們感到那四位坐在四扇水簾般嘩嘩流瀉的噴泉邊的巨人,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比白晝里更加躁動不安。特別是那位象征著拉普拉塔河的巨人,只見他一手支撐地面,一手伸向空中,驚恐地注視著街對面高高的圣·阿涅塞教堂巨大的黑影。
方武官向我們講述了這里流傳的一則傳說,說的是建造這座噴泉的貝爾尼尼和建造圣·阿涅塞教堂的博羅米尼這兩位同時代的建筑與雕刻大師,相互瞧不起對方。當博羅米尼建好圣·阿涅塞教堂后,貝爾尼尼看不慣那高聳的尖頂,在設計建造“四河噴泉”時,便故意讓面對著圣·阿涅塞教堂的象征拉普拉塔河的巨人,臉上顯露出惶恐的表情,一手撐著地面,像是想站起來逃避;一手伸向空中,像是想把正傾倒下來的塔尖托起,借以諷刺他的同行……我們細看這兩座建筑,由于燈光造成的錯覺,倒真有幾分神似。當然,這完全是后人聯想附會的,因為貝爾尼尼創作的噴泉完成于1651年,而博羅米尼建造的圣·阿涅塞教堂卻在15年之后才竣工。但這則附會的傳說卻更增添了納沃納廣場的情趣。
在圣·蘇珊娜廣場的一邊,是著名的摩西噴泉。這是教宗西斯托五世時期,為慶祝費利切水道修復而建的。噴泉上方四五人高的摩西立像,是著名雕塑家索爾馬尼的杰作。這尊雕像,使人記起這位先知帶領百十萬奴隸遠出埃及,去迦南途中以杖擊石,鑿開山泉,解救饑渴的奴隸的故事。以至今天,在西奈半島、約旦河谷,傳說中摩西當年經過的地方,到處都有摩西泉……
羅馬市內最著名、最壯美的噴泉,大概要算距市中心奎里納爾宮不遠的特萊維噴泉了。特萊維噴泉建在三條路的交會處,在意大處語中,“特萊維”(TRIVI),就是三岔路口的意思。特萊維噴泉是1762年由尼科·薩爾維主持設計建造的,它被認為是羅馬最晚的一件巴羅克風格的作品,整個工程用了整整30年。這組噴泉氣勢宏偉,它由眾多的雕像、噴泉、水池組合而成,著力表現海神尼普頓出巡的盛況。只見他神態莊重地站在巨大的扇貝上,在眾海神和兩匹駿馬的護衛與簇擁下,通過凱旋門。兩匹駿馬中,一匹溫順,象征平靜舒緩的河流;一匹暴烈,象征洶涌湍急的河流。噴泉后面三層樓高的立壁上,有四位女性的雕像,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
特萊維噴泉,也叫少女噴泉。它源于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則傳說:一隊羅馬士兵征戰歸來,口渴難耐,途中遇到一位羅馬少女,那位少女把他們領到一個泉眼旁,士兵們競相掬捧著清涼的泉水解渴,頓時重又精神煥發。據說那個泉眼,正是特萊維噴泉的源頭。這則動人的傳說,也被特萊維噴泉的建筑師們刻成精美的浮雕,鑲嵌在噴泉后面的立壁上。
特萊維噴泉有高低參差的四個圓形的水池,潔白的泉水如銀白的月光,從一級級圓月般的水池中瀉下,給人無限美妙的暇想。踏進廣場,在為眼前這壯美的藝術杰作驚嘆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那份沁人心脾的清涼和不絕于耳的泉聲。真個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噴泉邊擠滿了游人,不少人背向水池,把一枚枚錢幣拋向水中。據說,誰拋出的錢幣落入池中,誰便有機會再來羅馬。不少人都想試試自己的運氣,也領略一下淡忘的童真。而且,人們往往要拋出兩枚錢幣:第一枚會為你帶來再來羅馬的好運;第二枚是為著對第一枚錢幣表示感謝。于是,當你站在泉邊,便會聽到一枚枚錢幣落水的叮咚聲和游客們興奮的嘻笑聲,一起溶進那嘩嘩涌動的泉聲,組成了特萊維噴泉特有的音韻……
我們乘車來到巴爾貝里尼廣場,這里有貝爾尼尼創作的兩座噴泉。一座是廣場中央的海神噴泉—— 一位人身魚尾的海神,坐在一枚張開的扇貝上,捧著只海螺在吹。他是那樣專注,那樣自得其樂,全不顧人世間恩恩怨怨,委實令人艷羨!從那嘩嘩的泉聲中,你似乎能聽到嗚嗚的螺號聲。另一個是立于街角的蜜蜂噴泉——三只活靈活現的小蜜蜂在泉邊啜水,從那涓涓細流中,你似乎能聽到蜜蜂抖動翅膀時的嗡嗡聲……
還有奎里納爾廣場的雙子星噴泉、喬平山公園的圣母噴泉,賈尼科洛山上的帕奧拉之水噴泉,以及羅馬市郊阿德里亞諾別墅里的羅馬女神噴泉、小羅馬噴泉、卵形噴泉、巨龍噴泉和水從管道中嘩嘩流淌時,就像一架巨大的風琴在演奏的管風琴噴泉,等等,等等。這些大大小小,多彩多姿,日日夜夜,噴涌不息、歌吟不止的噴泉,常令我們心馳神往,流連忘返。1917年意大利現代作曲家雷斯庇基,正是受到羅馬噴泉優美和諧的音韻的啟發,寫出了著名的交響詩《羅馬的噴泉》。羅馬的噴泉就像夜空里那一顆顆熠熠生輝的明星,裝點著羅馬——這令人癡迷的噴泉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