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有三宗寶,“風景、海鮮、溫泉”。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的觀光游客。其中,最誘人的是海鮮,盡管全日本都浸泡在海水中,一年四季,從北到南,海鮮不斷檔,但最有吃頭最解饞的,還是在北海道。在札幌就有這樣一個海鮮寶地——二條市場。札幌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
二條市場座落在一個四四方方的街區,整個市場是棚戶區的,矮矮的一層,四周的鄰近房屋也多是老式的二層小樓,許多還是木結構的,漆皮剝落的門窗和屋頂棚的蒿草,透出老城區年深日久的陳舊氣息。周邊道路也狹窄許多,一些小商鋪門前掛著破舊的廣告牌子,支著小攤,堆放著棄之惜之的雜物,雖有白雪掩蓋著,但仍有來到“第三世界”的感覺。其實,二條市場距整潔漂亮的大通花園僅兩個街區,差異竟如此鮮明,讓我們產生明顯的視覺落差。
剛進入市場,鮮魚海貨特有的氣味就濃烈起來,腥氣、咸臭混雜在一起。二條市場的街角處,有兩塊醒目的市場招牌,蘭底白字白畫,生動展示著市場身份:一條向上翻騰的魚,一尾彎著腰身的蝦。臨街的店鋪都四敞八開著,有鮮貨現做的,蒸鍋、燒爐、鍋盆碗罐,擺得熱熱鬧鬧,大鍋中的開水嘩嘩做響,騰起一團團的白霧。店主人穿著嚴嚴實實,在風雪中屋檐下等著食客。在販賣干腌制品時,一條條腥臭咸魚干皮癟肚,按大小個擺在貨架上,看上去像一個個魚族木乃伊。我不禁想起日本著名哲學家中江兆民在他的上世紀初所著書中的嘆息:“北海道的大馬哈魚和鱒魚,可以說是魚類之王,把他們腌成腐臭的東西,叫做咸魚,而不知道加以改進,這是多么令人嘆息的啊!”哲學家先生沒想到,這些魚類之王今天仍像100多年前那樣,咸臭地擺在攤桌上。
市場內有十字通道,其中又各有小路相連,沿著市場通道兩側,全是小攤店,一個挨一個。市場里點的多是老式燈光,黑乎乎昏暗暗的,像是到了晚上。小商販們穿著簡單,甚至有些陋舊,大概天天要與鮮魚水貨打交道的緣故吧。市場平日里魚多人少,看到來了一群中國顧客,攤主臉上也是堆滿笑容,連說帶比劃的介紹自己的產品。
來自北海道各地的海產品在這里是應有盡有了,從鮮到干,從魚到蝦,從蟹到龜,從紫菜到昆布(海帶),從魚子醬到魚肝油,從瓶裝到盒裝、從捆裝到袋裝,從從大包裝到小包裝,漁人們把海里的東西都打上來了,商販們把能制作的手藝都用上了。二條市場整個是一個海底世界。通過翻譯,我們知道北海道雖然仍以海鮮美食居日本之上,但在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及太平海海域,冷水條件下生產的魚蝦蟹已經大大減少了。一是冷水條件下的魚類生長期長,數量增長緩慢,二是市場需求量太大,捕撈過度,許多擺在攤上的海貨已是稀少品了。日本魚販們熱情介紹著,蝦從哪里來,魚從哪海捕,味道怎么鮮。我聽不進也記不住,只是看著這些昨天還是海中自由自在的精靈,今天已經赤條條地躺在案板上,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在眾多的海產中有一種體型碩大的海蟹吸引了我,這種最奪人眼目的大海蟹,是北海道冷水域的特產,它的個頭奇大,紅亮紅亮的厚厚蟹甲,足有小面盤大,八個粗大的蟹爪被綁了起來,若伸展開來,得有兩尺多長,這種蟹叫鱈場蟹。因其個頭大,當地漁民又給它起個威風凜凜的名字:“將軍蟹”。攤案上整齊擺放著不少束爪的蟹陣,一片紅盔亮甲,還真像一群受辱的將士。
小販們在攛掇:這可是北海道水產中的極品了,就是在日本本州也很難吃到,只有北海道有這好東西,現在這尤物已經不多了,8000日元一斤可是不貴啊!這種盛產于北海道東南方根室半島的大海蟹,現在仍是那里每年9月“螃蟹節”的主角,一節過后,不知有多少“將軍”葬身人腹。
二條市場雖然簡陋,但名氣很大,與另一著名商貿區“貍小路”,各鼎一方。在札幌的各種旅游宣傳品上是“冊上有名”。別看場陋攤小,但全國有網絡,南北大配送,許多小攤前都掛個小木牌,上面赫然寫著“全國絡送”四個字。二條市場愣是個海產品的“國家級”集散配送中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