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富饒的土地。雄偉壯麗的安第斯山脈、叢林密布的亞馬遜大盆地、廣闊無垠的秘魯沙漠孕育了綺麗多姿的風土人情;原始的印第安雕刻、詭異的蓋丘亞建筑、熱情豪放的探戈融成了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在種種拉美文化中,既有“華爾茲”、“梅倫格”那樣的現代文明,也不乏神秘莫測的原始的土著藝術。其中拉丁美洲蓋丘亞族的一個具有明顯土著文化特色的“叫魂”儀式,就可稍稍領略拉美獨特的文化瑰寶。
蓋丘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拉美土著民族。他們的語言、服飾、儀式乃至音樂文化具有千百年歷史。與其他拉美土著民族一樣,由于醫療與衛生條件極不理想,蓋丘亞人(特別是老人與新生兒)經?;既疽卟?。故相應的病死率亦高,才使“叫魂儀式”這一獨特的傳統喪葬文化得以保存。每當族里有人去世的時候,樂師與族人便會齊聚靈臺。當夜幕降臨,在朦朧燭光的照耀下,持續一夜的叫魂儀式便開始了。
儀式是在樂師的安魂曲中開始的,在蓋丘亞的傳說中,死者的靈臺下隱藏著可怕魔鬼,他們會使死者迷失方向,陷入地獄泥沼之中。而由豎琴演奏的安魂曲可以為死者驅走魔鬼,從而帶領他們走入天堂。因此,在每一次的“叫魂”儀式中,“安魂曲”都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昏暗的燭光下,安魂曲親切柔美的音色,婉如流水的旋律,無疑是對死者與家屬的心靈慰籍。
一曲終了,當人們還沉浸于豎琴那晶瑩婉約的音色而無法自拔時,氣氛卻突然驟變。隨著一段激情的鼓聲,一種名叫“圣胡安”的蓋丘亞傳統歌舞開始了。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圣胡安”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哀樂,而是節奏歡快暢爽的節日專用歌舞。只見全體族人圍成一圈,歡歌勁舞,并不時用近乎連貫的唧喳聲為自己的舞蹈伴奏。為了提高大家的興致,男主人還會奉上一種由甘蔗汁釀成的酒漿來為大家助興。真是縱情歡鬧,笑聲不絕,氣氛熱烈,簡直如同一場節日的盛會。
這種歡樂的氣氛大概進行了一個小時后,隨著安魂曲的再次響起,人們又會進入一種悲痛的狀態之中,尸體被從靈臺上抬下,放入棺木。死者的親屬將一個花環帶在亡人的頭上,并將一束束鮮花放在他的身旁。然后,安魂曲驟停,親人們的哭聲響起。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親屬在大放悲聲之時竟然還要哭出一定的旋律!尤其要嚴格遵守安魂曲的主調:D-C-A(D調的8、5、7音階)。這種哭泣與其說是一種悲聲,真不如說是一種歌聲。能在如此悲傷的情緒下哭出“歌曲”,蓋丘亞人的精神狀態與音樂修養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不僅如此,哭著哭著,死者的親屬還會忽然跳起舞來,并大聲喊叫:“Shinlli shinlli bailapankich' kumarigukuna! ”(蓋丘亞語,意為“同胞們,好好跳吧!”)于是人群驟然沸騰,又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大約到了凌晨五點左右,歡舞了一夜的族人稍感疲憊,主人便會奉上一頓由土豆做成的早飯共同分享。然后隨著太陽的升起,在“……sacando para afuera”(蓋丘亞語,意為:再見)的喊叫聲中,棺木被抬到室外。親人們最后撫摸了死者的臉和身體,并唱起哀歌,向死去的親人作最后的告別。而樂師也會撫起豎琴,與哀歌相隨。在哀唱中,棺蓋被牢牢釘住,抬向公墓,填土下葬。樂師與家人會一直守在墓旁,直到夜幕重新降臨。
結束了對拉美“叫魂”儀式的匆匆巡禮,我們不禁會萌生疑問:為什么在這個“叫魂”喪禮中,死者的家屬與族人有時會不悲反喜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拉美人的宗教觀念了。在拉美人懷有的獨特信仰中,每一個死去的人都會變成了守護神明的天使,從此不再有饑餓、戰爭與疾病。因此,對于人們來講,死亡并不是一件值得哀傷的事。而對于死者親屬來說,他們所需作的,也并不是痛不欲生,而是慶賀歡騰。因此,在這個儀式中,才會出現“悲傷與歡樂同在,哀痛與喜悅同存”的奇異場景。也正因為這些獨特的人文特征,“叫魂”才成為蓋丘亞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成為拉美本土文化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