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事物,永遠是音樂家創作和贊美的主題。有這樣一類主題,像山川、江河、綠樹、叢花一樣,長久以來就受到作曲家們的偏愛,為此他們寫下了動人的旋律、不朽的樂章。這類主題就是春、夏、秋、冬,更迭的四季。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等等經典名作都一再向我們呈現作曲大師對“四季”的鐘愛,在他們的筆下,春、夏、秋、冬,更顯得風格迥異,瑰麗多彩。
說到音樂中的“四季”,稍對西方古典音樂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將它與維瓦爾第的名字聯系在一起。這位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作曲家在1725年時寫下了四部小提琴協奏曲,每一部依次冠以標題《春》、《夏》、《秋》、《冬》,合稱為《四季》。維瓦爾第1675年出生于威尼斯,自幼隨父學習音樂,1703年成為神父后,在威尼斯一家仁愛醫院附屬孤女音樂學校任職多年,他將有音樂才華的孤女組織成唱詩班和樂隊,并率其到羅馬、阿姆斯特丹等地演出旅行。這些經歷,讓維瓦爾第的作品更多充滿了民間和生活氣息。他是第一個將標題音樂引入協奏曲形式的作曲家,也是第一次用器樂語言來完整描寫“四季”的作曲家。通過小提琴主奏和樂隊協奏的形式,巧妙而真實地將四季的四組場景展現在我們面前。《春》的蔥綠帶給我們的是清新的空氣,無限的生機,而《夏》的炎熱卻又表現的是惱人和疲憊;《秋》的收獲為我們展現的是豐收和農民勞作的景象,《冬》的沉寂讓人多了幾分孤獨和守望,盡管如此,還是能看到孩子們在冰上嬉戲的情景。這部《四季》自問世以來,長盛不衰,甚至被改編為很多音樂形式來演奏,也成為描寫“四季”音樂作品中的經典。
如果說維瓦爾第是第一個用標題音樂為“四季”譜寫旋律的作曲家,那么有“交響曲之父”之稱的海頓則續寫了“四季”的篇章。1800年,海頓根據詹姆斯·湯姆森的詩而創作了一部世俗清唱劇《四季》,作品由春、夏、秋、冬四部分組成,1801年在維也納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當西方音樂進入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譜寫四季的熱情卻一發而不可收。舒曼將對克拉拉的愛,融入到《春天交響曲》,格里格的鋼琴小品《致春天》則是對北歐風光的描寫和贊美。除了單章性對春、夏、秋、冬的描寫外,柴可夫斯基在1875-1876年再次完整地將“四季”通過音樂進行了闡釋。有意思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距離海頓創作《四季》恰好又是75年。
在1875年的年底,柴可夫斯基應《小說家》音樂雜志編輯之邀,連寫12首鋼琴曲,在每月的雜志上發表一首。他將此看成一項日常生活的小差事,并且按時完成了這項工作,一年后,柴可夫斯基把每首新曲合為鋼琴曲集出版,命名為《四季》,每首鋼琴曲代表一個月份,其中《四月-松雪草》、《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和《十一月-在三套馬車上》都是最著名的。柴可夫斯基創作這十二首鋼琴曲的靈感,來自于俄羅斯詩人的詩篇和俄羅斯的自然風光。這部鋼琴套曲《四季》成為世界鋼琴作品的重要文獻,也是很多鋼琴家演奏的保留曲目。
除此以外,俄羅斯作曲家格拉祖諾夫在1900年也曾作有一部名為《四季》的芭蕾舞劇。
春、夏、秋、冬,就是這樣,各具品性,總是能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不管是巴洛克時期,還是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都有作曲家關注于四季,通過這些作品折射出的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好,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是嚴酷的冬季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春天的腳步和氣息。大自然的四季輪回,帶給我們的是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