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奧地利猶太富商家庭的茨威格,被公認為20世紀最出類拔萃的中短篇小說家之一。藝術之都賦予了他詩人的氣質和人道主義的情懷,他以飽含激情的筆觸對人物的心靈進行挖掘,是一位抒寫人性的高手。然而在那個戰爭的年代里,猶太人的身份使得他不得不暫時擱淺譜寫藝術之筆,遠離他深愛的精神故園——歐洲,流亡到南美巴西。他的聲譽再次讓他在異國受到了優待,然而最難以忍受的是“在戰后卻嘗到了數百年來最大的不自由”,最終他等不及看見“旭日東升”就與妻子服毒自殺了。《象棋的故事》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對納粹法西斯的暴虐發出的最后一聲控訴。
逼近真相的荒誕
一個智力低下的船夫的兒子在一次調侃中偶然地被發現了其近乎天才的象棋才能,于是其養父便不失時機地把他培養成了世界冠軍。就在一艘從紐約開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遠洋客輪上,“我”有幸遭遇了這位象棋奇才,并通過一點小伎倆獲得了與其對弈的機會。然而半打棋手被世界冠軍輕易地就擊潰了,直到一位神秘的B博士的中途加入才使形勢大為扭轉?!拔摇背鲇诤闷媪私獾紹博士竟然二十多年未動過棋子。德國法西斯吞并奧地利時,他遭暗算被囚于大旅館徒有四壁的單間內,無比空虛孤寂中靠一本偷來的棋譜培養了象棋才能。但這種沒有棋盤、沒有對手的長期自我對弈使得他精神分裂乃至瘋狂。為了證實自己能否像正常人那樣下“一盤在真正的棋盤上用具體的棋子跟一個活人做對手的棋”,B博士接受了與世界冠軍的對弈,并在第一局中獲勝。第二局棋時世界冠軍感覺到了B博士的強烈焦躁與急切,以惡毒的緩慢出擊使得B博士的精神分裂,再次出現而陷入狂亂的自我對弈之中,最后在“我”的提醒下才恍然清醒過來而告別了棋局。
這便是《象棋的故事》中所講述的。一個是在其他方面近乎白癡、行為粗俗卻又有著象棋奇才的世界冠軍,一個是二十多年未動過棋子,居然能預測近十步內的棋局,并輕松戰勝世界冠軍的奇人。通過這兩個在現實中近乎荒誕的傳奇人物,作家以其特有的心理分析的手法展示了法西斯匪徒對人的精神和心靈進行的駭人聽聞的折磨。作品雖然完全是虛構的,缺少生活的真實,但其強烈的歷史真實和心理真實卻契合了那個瘋狂的戰爭年代,使得故事令人信服。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茨威格的祖國奧地利被德國吞并了,猶太人被大肆地屠殺和驅趕。更為嚴重的是,希特勒開始了“消滅任何自由的言論和任何獨立的書籍”的行動。作為猶太作家,他的作品被焚燒和禁止,他的住宅被查抄,他也成為了“一個頹廢的墮落時代的代表”。往日的朋友在路上邂逅竟形同陌路,與音樂大師施特勞斯的合作不得不終止,不久他本人也開始了流亡生涯。
《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是一位暗中幫助皇室和教廷進行秘密交易的奧地利人,被蓋世太保覬覦已久,最終因手下人被收買而身陷囹圄。之后B博士并未被投入集中營,而是備受優待地被安置在“大都會飯店”里。房間里只有門、床、沙發、洗臉盆和一個帶柵格的窗戶,定時有人送來食物,近一年內生活在只有自我的極度虛無之中,最后精神瀕臨崩潰。正如茨威格,作為一個出身富有的猶太作家,“戰前曾享受過最充分的個人自由”,戰爭“摧毀了我的家園和生活,使我和過去脫離了任何聯系,戲劇性的激蕩把我拋入一片空虛”。即便漂泊異國多年,物質方面沒有任何匱乏,也絕不缺少榮譽,有英國國籍,又擁有巴西的常年簽證,是受到特殊禮遇的貴賓。然而,他是孤獨的、寂寞的。他同數以萬計的猶太人一樣,成了無國的、不受法律保護、不被人信任的流亡者和避難者。個人自由的扼殺對他是世上最惡毒的酷刑。所以茨威格將自己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投射到B博士身上,以這個原本通向人類智慧的象棋引出了對法西斯踐踏人類精神暴行的揭露??此茻o聲無形的精神折磨可以使一個不懂棋譜的人成為象棋高手,也能刺激一位優雅高貴的貴族變得狂躁瘋狂,讓人看到對人的心靈的摧毀更為兇殘。所以看似荒誕的人物卻反映了二戰時法西斯暴虐的真相,“精神失常籠罩著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個世界”。
摧毀理想的現實
如果作為20世紀的猶太人被迫再次流浪,那么他卻避開了歷史上最為慘重的集中營的酷刑;如果僅僅是失去故國的傷痛,那么在巴西所受到的禮遇也足以使之暫且生存下來;如果是戰爭的喧囂打亂了他從事藝術的手筆,那么這個還沒有被戰爭的野蠻所侵入的美麗的城市也能帶給他一時的安寧。然而,“繼續不斷地到另一個星空下、到另一個世界去旅行,不等于擺脫了歐洲、擺脫了對歐洲的擔憂?!薄盁o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總是一直懷著憂慮思念著歐洲,一直想著在歐洲的奧地利,難以擺脫?!边@種憂慮和他在那片熱愛的土地上個人自由的喪失使得他無法忍耐,在黎明的曙光就要到來之前就匆匆地離去了。
為何他的憂慮如此之深,忍耐如此之有限,這得從他的生活環境說起。作為一個典型的西方猶太人,早年的成長環境使他既沒有其他猶太人經歷過的坎坷和磨難,也沒有猶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家庭的教育培養了他對精神自由和人格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維也納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使他早早就把歐洲共同聯合作為他心中的最高理想來加以熱愛。
然而,戰爭的到來卻一步步摧毀著他的理想,這個對政治遲鈍的藝術家也被裹挾進來。一戰使他感受了奧地利被一種歇斯底里的民族主義狂熱所左右,整個歐洲陷入了一場民族間的仇殺之中。作為作家,他卻更加堅定了要做一個“世界公民”的決心,要做“人類一切人性的維護者和保衛者”。所以一戰一停息,茨威格認為“曾度過的地獄般的生活業已過去”,“一個新的世界已經開始”。“這將是我們的世界,一個更加美好、更人道的世界。”
當歐洲人還沉浸在短暫的和平之中時,希特勒卻以“最下流的方式煽動人們反對共和國和猶太人”。當茨威格嗅到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徒的恐怖氣息時,“很難在短短的幾個星期之內就把在三四十年里培養起來的對世界的信念徹底粉碎,”“依然相信德國良知、歐洲良知、世界良知的存在”,依然“深信野蠻總有限度,它必將在人性面前毀滅”。所以當希特勒的暴政迅速地向他襲來時,即使他逃離了肉體的折磨,卻無力承受精神的煎熬。被驅逐出故土,又從未完全融入流亡地的無所歸屬感帶給他無比的精神虛空,這個從來視精神和自由為生命的維也納猶太人難以忍受,其世界主義的理想被二戰劇烈的地震擊碎了。
無力等待的絕望
“真正的人民,不論何時何地,不論在哪個國家,也不論在天涯海角,都是同樣的,都是吸收同樣的汁液,被同一個太陽照耀的本體?!贝耐裆L在文化之都,用了近半個世紀來陶冶自己的心,讓他的心作為一名“世界公民”而跳動,把自己生命最美好的東西都獻給了思想統一、精神團結、人類和平的理想和信仰。而他夢想的自由世界、世界主義的時代最終成了泡影。這個視文學為生命的人因希特勒的上臺受到了罪犯般的指責,他的著作從他自己的語言環境中消失了,他的精神故鄉歐羅巴在他心中被毀滅,他的精神不可避免地承受著酷刑。而精神的折磨對于思想敏銳、感情細膩的茨威格來說,勝過肉體上的拷打。正如B博士在飯店中的軟禁,多少優秀之士不堪忍受法西斯精神牢房的折磨,在無形的酷刑中極度痛苦而最終近乎瘋狂或采取極端的手段尋求解脫。茨威格企圖通過《象棋的故事》來揭示法西斯對人的精神的摧殘和迫害,但其效果是微弱的。作者在絕望中也從此輟筆,可能他真的贊同了羅曼·羅蘭的說法:“它(藝術)可以給我們個別的人以慰籍,但是它對于現實卻是無能為力的。”當他無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影響人們時,當這個“害怕人類互相殘殺的戰爭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的世界主義者對戰爭的爆發無能為力時,也就“感到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孤獨”。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但是要達到這個新時代,還要經過多少地獄和煉獄啊?!彼巡辉冈俚却耍@需要經過長期的善與惡的搏斗,對他是不可忍耐的,等待只能是折磨。于是他用自己的鮮血,向法西斯的野蠻勢力進行強烈的控訴和抗議。正如他自己的一句哲言:“用我的肉體去反對戰爭,用我的生命去維護和平?!边@位“歡樂的悲觀主義者”、“渴望死亡的樂觀主義者”就這樣憤然地辭世而去了。這正反映了作家烈火一樣的個性,也表現了因無力阻止戰爭殺戮而痛徹心扉,他對人類的仁愛竟然如此深沉。而對于這樣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他曾為人類的苦難而飽蘸深情,寫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動人心弦的作品,也讓我們為他的死獻上同情之心。暫且羨慕于一位絕望的老者在辭世之時有著愛妻的傾心相伴;欣慰于一位客居異國的作家死時卻享受著當地特殊的國葬;感念于在其死后的六十余載,其不屈的姿態仍留存在歷史的記憶中,其作品仍然在世界各地的讀者心中燃起一束溫暖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