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對這個問題已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了論證,本文僅從如何理解“第一”的角度發表管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對于“第一”的問題,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要歷史地看“第一”的提出。科學技術并非一開始就成為生產力,更不是居于“第一”的地位。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真正占居“第一”的地位,發揮“第一”的推動作用,是生產力發展形態長期演進的結果。原始形態的生產力,勞動對象是天然,勞動工具也多是天然的,勞動者的主要能力是體力。因此,生產力的基本狀況取決于勞動者的體力和天然勞動對象。科學技術在當時尚處于萌芽狀態,對整個原始生產力的存在和發展無足輕重,未居于“第一”的地位。
現代形態的生產力狀況中,我們仍不能說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占居了“第一”地位。因為勞動者的體力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占著主要地位。雖然隨著蒸氣機的出現和現代工業系統的形成,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但這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經驗知識,而不是科學理論。勞動者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科學知識的多少,而是靠經驗和操作的熟練程度。雖然電力引入了生產體系,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更突出,但仍沒有普及到全體人民當中,只是在少數人手中掌握。因此,我們仍不能說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占居了“第一”的地位。
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真正占居“第一”地位,發揮“第一”推動作用是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實現的。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勞動者成了智能主體,科學技術的化身,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如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都完全依賴科學技術,成為科學技術的產物。因此,科學技術的高低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科學技術的發展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真正居于“第一”的地位。
綜上所述,“第一”的提出,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不能泛用于整個生產力發展的歷史。
其次,要從國民經濟增長中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占的份量來看“第一”。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初,科技進步的因素在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中約占5—20%,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所占的比重約50%;到80年代,其比重已經達60%—80%。據日本《1981年科技白皮書》估計,在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中,依靠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重,50年代為19.5%,1961—1965年為24.8%,1966—1970年為37%,1976—1985年為62%,可見,國民經濟增長中,科學技術進步所占的份量名副其實“第一”。
第三,要從科學社會主義的高度來看“第一”。1989年蘇聯與東歐發生巨變,我國雖然在這場巨變中經受了考驗,但現實卻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向何處去?換句話,中國要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并在全世界最后戰勝資本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最終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未來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極其廣闊的前景,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同時,科學技術又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影響著包括思想道德在內的人們的精神和觀念。因此,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條件。要真正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除了搞好改革開放外,就要集中精力把科學技術搞上去,以便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此外,要理解科學技術居“第一”地位,起“第一”推動作用,還要消除一些誤解。有人或許會問,既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與“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豈不是矛盾了?其實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兩個“第一”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來的。馬克思曾說:以物化勞動而存在的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等,只要被活勞動抓住,才能使之由死變活,將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能創造價值的價值。人類之所以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當然關鍵在于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者占居首要的“第一”的地位。而科學技術居“第一”地位,則是從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發展形態中來論述的。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勞動者獨特的主觀能動作用。它沒有降低人在生產力中的首要位置,恰恰相反,它更賦予人以新含義,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不是人的體力,而是智力,不是人的數量,而是人的素質,因此,科學技術居第一位與人的因素第一并不矛盾,后者是前者在當代的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反對“科學技術決定論”的觀點。科學技術雖然對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但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的科學技術,總是要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受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不能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過分提高其在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地位。否則就會陷入“科學技術決定論”的歷史唯心主義泥坑。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