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商品經營是整個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它不僅包括商品的購銷活動,而且還包括商品的生產、產品技術開發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活動。商品經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總和。資本運營是指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行為主體(政府、公司和作為投資者的個人)對其名下所屬或其控制范圍內即擁有排他性所有權或占有支配權的資本進行的能動性操作。這種操作一般包括,將資本組織形式創新為股份資本;將資本的權力關系結構架構成二元結構即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獨立的結構;將資本所有權進行與其他資本所有權的交換與組合,以改變資本所有權的排他性的狀態;在資本經營權范圍內發動資產的組合和重新組合等。資本運營的實質和核心就是要對資本的占有及占有方式進行創新或作出新的制度安排,最終在操作的循環終點獲得資本效率和資本利得的附加性增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提供企業在特定經營中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基礎的多方面技能、互補性資產和運行機制的有機融合,是不同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及技能的有機組合,是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資產和知識的互補體系。企業的競爭,從長期來看歸根結底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較量,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強弱取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前提和基礎,是贏得競爭制勝的法寶。商品經營、資本運營與核心競爭力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一、商品經營與資本運營的關系
(一)商品經營是資本運營的基礎。在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商品經營是資本運營的基礎,資本運營要服務于商品經營,要符合企業商品經營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首先,企業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提供物質、精神生活所需的產品(服務)。商品經營活動是企業一切活動中最基本的經營活動,是企業利潤的最終來源,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其次,商品經營是資本運營的最終歸宿。資本運營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資本的增值,但是資本運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如果為資本運營而資本運營,必然使資本運營陷入泡沫化和空心化,從而成為金融風險的滋生土壤。資本必須投入到商品經營中去,促進商品經營的發展;如果商品經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資本也就失去了支撐的力量,商品經營才是利潤的真正源泉。最后,商品經營為資本運營提供最基本的資金支持。由于只有商品經營才創造價值,所以,無論是從單個企業角度還是從社會整體角度看,都是商品經營為資本運營提供最基本的資金支持,為企業資本運營不斷創造前提條件。
(二)資本運營是商品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首先,資本本性的要求。追求最大增值是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資本的唯一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在現代工業文明階段,資本運營和商品經營中相對獨立,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在各自的市場上分別運作,大大拓寬了資本增值的渠道和空間,為資本搭建起充分發揮其增值本性的經濟大舞臺,使資本增值的效率極高,速度極快,資本的增值屬性得到空前展現。資本運營使資本增值沖破原有企業邊界的束縛,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支配生產要素,一方面,使資本通過不斷流動重組,聚小為大,聚劣為優,聚弱為強;另一方面,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權制度變革,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企業制度和產業結構、企業規模,充分發揮和拓展其競爭優勢,大大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水平,使資本增值以幾何速度增長,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滿足資本增值的要求。同時,資本裂化又為資本追求更大增值提供了客觀條件。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促進資本優勝劣汰,從而導致資本裂化現象日益嚴重。資本增值效率的這種不平衡性必然引起弱勢資本向強勢資本的轉移,這種轉移通常通過聯合、兼并等手段來得以實現,以追求更大的增值。正是日益嚴重的資本裂化,為資本運營和資本追求更大增值提供了客觀條件。其次,市場競爭規律的客觀要求。市場競爭規律是市場經濟的一條重要規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競爭的基本法則。商品經營成本是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商品經營成本的高低是衡量企業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企業的競爭是商品經營成本的競爭。因此,各個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都力圖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而資本運營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企業通過資本運營,既降低交易費用,又利用自己的形成的各種優勢,在更大的范圍內支配生產要素,實現優勢互補,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使資源的配置更加優化高效,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最后,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任何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其成長路徑不外乎是兩個方面:一是靠企業內部資本積累,實現漸進式的成長;二是實行并借助公司制度,通過企業資本運營,迅速壯大資本規模,實現跳躍式發展。單個企業內部積累永遠是企業成長的基礎,但是資本積累的數量和速度決定了僅僅依靠這種手段。企業成長必然是緩慢的。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斯蒂格勒說過的那樣,“一個企業通過兼并其競爭對手的途徑成為巨型企業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沒有一個美國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資本運營已成為企業外部成長的主要路徑。
(三)商品經營鞏固資本運營的成果,推動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資本運營。商品經營是資本經營的后續需要,它鞏固了資本運營的成果,推進新的資本聯合體進入新生產領域。商品經營是資本運營的基礎,是資本增值的唯一途徑;資本運營僅是實現資本增值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必須在資本運營成果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開展商品經營。如果企業脫離商品經營,一味的進行資本運營,勢必使企業資本運營失去基礎支撐,成為無本之木,資本運營的最終目的——資本增值也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資本運營必須為商品經營服務,借助于商品經營鞏固其資本運營的成果,實現其增值目的。另一方面,商品經營在鞏固前期資本運營成果的基礎上,作為資本運營的新起點,推動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資本運營。企業在進行商品經營鞏固前期資本運營成果的過程,也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必然要開展新一輪的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資本運營,新的商品經營又鞏固新的資本運營成果,并推動更新一輪的更高層次的資本運營,如此循環往復,實現企業跨行業、跨國界的非常規跳越式發展。這可以從世界眾多大企業的歷史發展軌跡中得到充分的驗證。
(四)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是不斷發展的動態統一。
1.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是統一的。盡管資本運營具有和商品經營諸多完全不同的屬性,但是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是統一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工業化初期,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基本上是合一的,統一于產業資本循環之中。盡管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獨立開來各自運作,但是資本運營僅僅是市場要素優化配置的手段,商品經營才是實現資本增值的唯一途徑,只有搞好商品經營,資本增值的最終目的才能實現。因此,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都統一于企業整個經營活動之中。
2.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是動態的統一。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作為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兩翼,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是不變的靜態的統一,而是不斷發展的動態統一。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的這種動態統一表現為相互促進相互適應的過程。資本運營要服務于商品經營,要符合企業商品經營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資本運營的規模要與不斷發展的商品經營的規模相適應,要適時適度,不能超越企業的實際承載能力,否則對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不利,甚至會給企業帶來災難性后果。商品經營作為資本運營的基礎,商品經營的規模和戰略時刻制約著資本運營的規模和方向。隨著商品經營規模的擴大,資本運營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隨著企業商品經營戰略的改變,資本運營的方向也要發生改變。商品經營發展過程展現了企業發展的軌跡,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的相互適應過程,就集中表現為在企業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不斷發展的動態統一過程。
二、商品經營、資本運營與核心競爭力
(一)商品經營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以培育和鞏固。商品經營是一種產品擴張戰略,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分析企業現狀和行業前景,準確確立和識別即將建立的核心競爭力,在現有資本結構下,通過資源整合,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管理能力等,為企業培育和鞏固核心競爭力提供基本的條件。
(二)資本運營有助于迅速增強原有核心能力和吸納、發展新的核心能力。資本運營作為一種資本擴張戰略,是迅速增強原有核心能力和獲取新的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單純從事商品經營條件下,企業的發展受特定產品的市場容量限制、技術壽命限制和資本結構限制,商品經營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只能使企業生產和規模在一定資本結構和技術領域的特定范圍內得以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效益,延長企業生命周期。由于其核心競爭力的擴張效應局限于本企業范圍內,增值效果也非常有限,難以實現企業持續跨越式發展,更難以應對日趨白熱化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要使企業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突破企業發展的限制。而要突破這些限制,僅靠內部挖潛的商品經營是遠遠不可能達到的。必須開展資本運營,改變資本結構,開發新市場,進行組織和制度創新,實現跳躍式發展,在既有競爭和生存優勢的基礎上,增強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新的核心競爭力,獲得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三)商品經營和資本運營有機結合,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持續跨越發展。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種穩定的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和實現資本最大增值的戰略性資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決定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強弱,因為企業產品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全面體現,而產品又是企業的生命線,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企業的命運。不僅如此,企業核心競爭力還是推動新的業務發展的發動機,它提供了進入或退出多個市場的潛在途徑,憑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不同方法的內部組合和外部資源的不同結合方式,可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新產品和新工藝,充分發揮核心競爭力的擴張效應,形成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的龐大的產品群。
(作者單位:首都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