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自寶潔公司在中國市場首次采用“營銷大區”建制之后,很多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以及本土企業也紛紛設立營銷大區。
到了2005年,情況發生逆轉,諸多企業陸續裁撤營銷大區,見之于報端的就有方正、阿爾卡特、伊菜克斯等知名企業。
更多的企業在營銷大區建制問題上,存有許多疑慮和困惑,集中表現在營銷大區定位上,不知道應該賦予何種責任和功能,甚至不知道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營銷大區建制的有效性,可謂進退維谷。
做實大區的必要
A公司是一家近年來異軍突起的西部企業,2002年進入全國市場,以其獨特的產品概念和晶牌運作迅速走紅,但它明顯缺乏隊伍建設上的積累,執行力跟不上,整體一致性差——近3000人的營銷隊伍,幾乎全部來自短時間內的市場招聘。
于是公司決定設立營銷大區。全國分為七個大區,各大區設總經理一名,負責所屬省級分公司的隊伍建設、市場操作和檢查監督。
為做實營銷大區,A公司不僅賦予大區總經理處罰權,而且規定:凡是分公司的資源申請,必須有大區總經理的簽字,否則營銷總部不予審核。
但歷時三年的運行實踐表明,效果很不理想。
大區總經理每次出巡,都能在市場上發現大量問題,接著罰單頻頻發出,成批處分甚至開除營銷人員。結果,隊伍狀態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違紀現象和短期行為越來越多。
大區成效甚微,大區經理的斗志也隨之衰退,開始敷衍了事。結果大區開始虛化,營銷體系上下脫節、離心離德,市場得不到及時響應,經銷商普遍抱怨,“銷售額剛剛2億的公司,居然一副大企業做派,決策遲緩,手續繁多,遠遠跟不上市場前端的需求”,最終導致公司上下要求裁撤大區的呼聲越來越高。
2006年初,A公司高管團隊深入調查后形成了一致結論:目前的大區只是一個監督和檢查者,其主要職責似乎不是促進銷售業績,提高市場地位,而是發現問題,處罰人員,工作的好壞由“發現多少問題、開出多少罰單”來決定。
調查中發現:由于各大區缺乏市場目標和營銷策略的約束,大區總經理的處罰變得隨意。但隨意處罰并不能整肅隊伍,指明方向,只會造成緊張氣氛。
而深層次病因在于:各大區并不是一級經營管理的責任主體,只是總部派出的“查處大員”,沒有完整的權力和責任去組織市場運作。例如,各銷區提出資源要求,大區不能合理甄別和反饋,導致事務堆積,妨礙總部與銷區的溝通,最終成了眾矢之的。
A公司反復權衡,最終決定保留營銷大區,重新定位大區的責任和功能:大區總經理參與制定市場整體策略,在重點市場培育、重點客戶建設等關鍵環節,對銷區進行監督、檢查、幫助、指導、約束、激勵;關注各銷區在執行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并加以總結和提煉,借助培訓和交流,在營銷系統中傳播經驗、復制成功。
點評:
A公司對大區的調整是否可行,能否做是值得懷疑的。
這里的核心問題是:在總部與銷區之間,大區究竟如何定位?是一級承擔銷售業績的責任主體,還是總部責任的外延,抑或總部的一個派員?
離開了對銷售業績直接而完整的責任,大區的經營管理權是“不合法”的。而權力行使沒有業績責任的約束,一定會發生偏差,背離效率和經濟成果的目標,大區隨之就會退化為一個沒有責任約束的特權階層。
做實大區的困難
B公司是一家近年市場表現不俗的制鞋企業,2002年之前一直采用自營模式,主要在各大、中城市的商場租賃柜臺。各省設有分公司,負責各省1~2個城市的銷售業績和晶牌地位,分公司經理相當于城市經理或大業務員,直接對營銷總部負責,嚴格按照總部的政策、制度和計劃行事,制度以外的經管事項,必須報總部審議,分公司無權擅自做主或便宜行事。
經過10多年的積累,B公司在中心城市樹立起一定的品牌位勢,形成了一支很有執行力的營銷實干隊伍。2003年,公司開始向二、三級城市及縣級市場擴張,進入高速成長期。
為解決資金缺口,降低市場風險,公司導人連鎖經營,利用品牌優勢,以“一地(市或縣)一戶”的原則,吸引各地經銷商建立加盟連鎖店或專賣店。
這樣,原來只負責一個中心城市的分公司經理,現在需要負責全省,原來的營銷組織方式和管控原則,就不再適應現實要求了。有關營銷的決策,在“空間”上變得越來越復雜與多樣,導致總部的整體決策和集中控制在“時間”維度上失效,無法及時響應市場變化。
為此,公司于2004年在全國設立南、北、中三個大區,試圖加強對一線和基層單位的管理,緩解壓力。
為避免大區形同虛設,公司賦予大區直接的銷售業績責任,使之成為一級責任主體,各省分公司的直接主管。
這樣一來,總部的管控壓力似乎減輕了。原來管那么多各省級分公司,現在只要管3個大區了。
點評:
從理論上看,問題并沒有解決大區承擔的所謂銷售業績責任,不是派生出來的,而是簡單歸并了各分公司的業績責任,與分公司的責任重疊,并沒有獲得自己獨特且完整的責任。這樣的大區層級,必然剝奪下屬分公司的資源和權力,引發大區與分公司之間的權力之爭。
事實也正是這樣。經過2004、2005兩年的運行,實際結果與初衷相去甚遠。大區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級責任主體,只是一個簡單的市場業績分包機構——從總部領到任務,簡單地在省公司之間分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攔截或剝奪分公司有限的資源,至少是資源分配的權力,直接威脅其地位,引起了分公司經理的警覺,導致大區與分公司的對立。
分公司經理憑借在區域市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借著區域市場承擔業績責任的慣例,繞過大區,繼續與總部直接聯系,包括遞交報告、申請資源,迫使大區無所事事,越做越虛。
設立大區,花了力氣,轉了一圈,無功而返,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2006年,B公司有了“改造營銷大區”的新動議。
究竟“新動議”會有什么結果?我們不得而知??梢钥隙ǖ氖牵珺公司并不清楚在大區建制背后,隱含著更為深刻的本質命題。
B公司并沒有弄清楚為何要設立大區,只是就事論事地處理現實麻煩,或只是為了減緩總部的壓力。它并沒有意識到市場區域擴張后,需要改變的是營銷組織方式,而不是增加一個管理層級。他們更沒有意識到:經營規模擴大了,需要提高的是對區域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和響應速度,而不是通過大區建制來減輕總部的壓力,維持整體決策和集中控制的原有格局。
做實大區的關鍵
C公司是國內一家有名的大型煙草企業。按照煙草行業的管理體制,對應“省市地縣”的行政區劃,C公司建立了1個營銷管理總部,4個營銷大區和33個省級銷售管理平臺(或稱銷區),在各省區配備“省區經理、地區經理和業務代表”三級銷售管理隊伍,各級人員承擔本區內的銷售業績責任。
這種體系內部結構并不復雜,功能也比較單純,基本上就是銷售以及與之配套的其他功能,包括計劃、物流和客戶關系維護,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營銷功能。而且,所謂銷售,實際上就是分銷,即連接生產與市場、煙草專賣系統的分銷管道。
從營銷管理總部到大區、省區,各層級更多的不是在從事銷售業務,而是行政管理事務。營銷管理總部就是全國市場的行政管理中心,大區就是若干個省區市場的行政管理中心。大區的主要職責僅限于審核銷區計劃,確保物流供應,在權力范圍內審批費用。
真正與銷售業績直接相關的責任,就是客戶關系維護,包括溝通、協調和公關,通常由大區經理對應煙草公司的高管人員,省區經理以下人員對應煙草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員。
這種格局,包括煙草行業管理體制、市場競爭和C公司的營銷組織體系,一直持續到2002年。
2003年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煙草行業改變原來以省為單位的“塊塊管理”,開始強化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推動“監督執法、流通銷售和生產制造”三者相互獨立,形成垂直的三大系統,引發了煙草行業的一場大變革。
煙草生產企業(煙廠)與煙草流通企業(煙草公司)徹底分離,全國性煙草流通體系逐漸形成,統一受煙草總公司管轄,以市場原則對待各地煙廠,優勝劣汰。
而這場改革還包含著深層次動機,包括扶植名優產品或品牌,形成更大的單品規模,培育中國煙草生產體系的“航空母艦”,引發各大煙廠展開激烈競爭,忙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消耗,提升品牌價值,擴大單品規模和單箱利稅。
在此沖擊下,C公司在營銷總部成立了市場部,同時在4個大區和33個省區設立了市場營銷人員,以加強企業形象、品牌和產品的推廣,終端的陳列和助銷,以及營銷策略的制定和執行。
經過幾年的努力,營銷總部逐漸形成了策略制定的功能,各省級分公司也逐步發育出終端推廣和陳列、助銷功能。
可是整體效果并不理想??梢杂^察到的麻煩是:營銷總部的專業職能部門得不到來自基層的支持,不能系統、及時、準確地掌握第一手市場信息,其制定的專項營銷策略,往往難以轉變為各銷區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不是時間滯后,就是不對路,徒勞無功。
總部和銷區在市場營銷的功能上脫節,集中表現在:銷區終端的品牌推廣、產品陳列和產品助銷,得不到來自營銷總部在市場競爭策略上的引導和支持,銷區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無法針對目標消費群進行跨區域協同,無法強化優質品牌對市場的影響力和支配力。一句話,力量分散、資源浪費。
營銷系統內部的相互抱怨越來越多。這迫使總部各專業職能部門轉向被動應對各銷區的需求,即所謂的息事寧人。結果大家都被現實牽著鼻子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與獲取戰略主動權的初衷背道而馳。
點評:
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是:大區的營銷功能發育滯后,不能成為總部和銷區之間的“中轉機構”,把總部制定的整體競爭戰略和各項市場營銷策略,轉化成個性化的區域市場具體操作方案,并有效地組織實施。
而造成營銷功能發育滯后的深層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大區無法自行改變原來的定位。
在原來的體系中,大區是一級銷售業務管理層,即通過增加這個層級,減小營銷總部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壓力”。也就是說,大區為總部而設,并非為市場而設。在這樣的思路下,即便在大區增設面向市場的部門,也不可能自然發育出營銷功能。
這也就是說,必須改變營銷組織原有的設計思想!
2005年,C公司推行“戰略功能與戰術功能分離”,發育大區戰術執行上的策略功能,效果明顯。
由此看來,做實大區的關鍵,在于整個營銷組織的結構性轉變,分離戰略層與戰術層,使大區獲得執行層完全的經營管理責任,包括銷售業績、市場地位和晶牌價值等,使其不因定位不清晰、責任不落實和功能不完整而形同虛設。
明確大區的定位
能夠做實的營銷大區,通常要承擔直接的銷售業績責任,享有資源配置的權力,否則就不能理直氣壯地指揮下屬分公司。早期的寶潔公司就是如此。
而那時企業的主要問題是:大區往往站在區域市場的立場上,與總部分庭抗禮,大區經理成為一方諸侯,似有尾大不掉的憂患。因此,常常發生撤換大區經理的事件,直至撤銷大區編制,裁減大區人員,把大區經理變成公司總部的派員,讓他站在總部的立場上,監督檢查,貫徹落實,維護制度權威,查處違規違紀。
然而,一旦撤銷大區建制或做虛大區,很容易使營銷大員成為閑職,事情又會倒轉過來,引發新的矛盾,如加重總部的壓力或負擔,減弱對分公司的直接管控力度,甚至釀成大禍,破壞營銷組織的統一性和紀律性。
有人建議:大區建制不可能兩全其美,不可能一錘定音或一勞永逸,只能階段性地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做出相應的調整(改革),或做實大區,或做虛大區。
我們的建議是: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企業規模的日趨擴大和市場類別的日趨多樣性,所有規模擴張后的公司,都不可能維持原有“整體決策和集中控制”條件下的“分散銷售”局面,從而不可能簡單維持“總部、大區和銷區”的垂直管理局面。大區不再是單純銷售意義上的“銷售大區”或銷售責任主體,而是實實在在的“營銷大區”。大區建制也不再是可有可無、可虛可實,不再是可以隨意調整的了。
因此,必須做實大區,并賦予大區完整的市場營銷責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市場營銷管理”的責任主體。
寶潔自1999年開始調整分銷渠道之后,把日常營銷和銷售管理的責任,逐漸下移到4個營銷大區,類似于4個營銷事業部。他們圍繞區域市場策略的制定與落實,展開日常銷售業務和市場營銷的組織管理工作,成為區域市場日常經營管理的完全責任者,管轄著各省級以下區域市場及其派出機構。
也就是說,寶潔營銷大區是整個營銷組織體系的“日常經營管理的重心”所在,定位非常明確,具有“銷售業績和市場營銷”上完整的責任,絕無似是而非或含含糊糊。
與寶潔不同,國內大部分企業通常是以省級分公司為主要銷售業績責任單位,架構營銷組織體系,實際上只是銷售體系。大區是總部和銷區之間難以名狀的“職位或層級”,并使兩者之間的聯系脫節和扭曲,導致市場營銷的“功能體系”,無法發育出來,市場營銷功能在整個營銷組織體系中無法貫通。
在這類企業里,盡管我們可以看到總部都建有一系列營銷專業職能部門,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市場營銷職能”的外包部門,依賴外部專業咨詢機構的幫助,制定“競爭戰略、營銷策略、產品規劃、品牌規劃、新品概念、市場策劃、廣告宣傳、隊伍培訓、渠道建設、產品促銷、產品陳列、市場調研”等專項營銷方案。本土各種專業咨詢機構,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就是最好的證據。
然而,企業并不能指望僅靠這些部門,就能在組織形態上逐漸積累起“整體營銷能力”來。因為營銷總部只能按照專業化的原則,建立各個不同的專業營銷職能部門,而且還必須進一步細分,比如細分為品牌一科、品牌二科、品牌三科等等——專業化是規模化的基本手段,也是集聚專業能力的基本途徑。
這勢必與銷售體系發生沖突——銷售體系是按照區域以及市場績效目標組織的。營銷總部的各個專業職能部門不可能直接面對不同銷區,必須借助營銷大區,把總部的營銷方案,具體化為適應銷區特點的操作方案或執行計劃。
營銷大區完成這樣的轉變,需要整個營銷組織結構的調整,分離“戰略決策與戰術執行”:首先使營銷總部轉變為戰略決策層,然后使營銷大區擁有完整的市場營銷責任和功能,成為促進銷售業績和強化市場地位的“區域市場的組織和指揮中心”,尤其是“區域市場營銷的策略中心”,而不是總體銷售業績的“分包商或轉包商”,更不是總部外派的“緝查大員”。
沒有這種營銷體系上的“組織結構性安排”,整個組織的營銷功能必將逐漸退化,或永遠也發育不出“貫穿始終”的營銷功能體系,永遠停留在“銷售組織”的狀態。
依據上述營銷大區的定位,可以推斷大區應有的“營銷責任”是:銷售業績、品牌價值、市場地位和隊伍建設。
應有的“營銷功能”是:制定分銷計劃、制定營銷策略、指揮市場運作、組織計劃實施、總結成功經驗、培育營銷隊伍等等。
總之,企業在經營規模和區域市場上的擴張,必然導致整個營銷全過程變得更加不確定、更加復雜,必然要求營銷大區逐漸向“區域市場營銷事業部”轉變,并獲得相應的營銷責任,發育相應的營銷功能,以提高整個企業響應市場變化的速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