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5%,其中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2%。在房價已經很高的北京,今年1到2月,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平均預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997元,達到6776元/平方米,漲幅高達17.3%。在上海,央行上??偛?月10日發布《一季度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情況報告》說,中資金融機構今年一季度有86%的增量貸款投向了基本建設和建筑業,同比上升54.5個百分點。
種種跡象表明,全國房地產市場正在回暖,不能排除再次升溫的危險。時值國務院對房地產嚴加調控的“舊八條”、“新八條”政策出臺一周年之際,房地產市場升溫跡象再現,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4月14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再次要求“認真落實國家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各項措施”。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不認真”,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一個是“選擇性調控”,滿足普通居民需要的中低價位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項目成了一些地方調控的首要目標,紛紛被停建或推遲。
2006年頭兩個片,經濟適用房投資同比下降6.2%,到2月末,經濟適用房占新竣工商品房比例由2000年的10.9%下降到19%,降幅達9個百分點。在城市化加速的形勢下,宏觀調控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抑制商品房供給,而是要調整房地產供給結構,減少投機現象,防止炒作,保證普通城市居民買得起商品房?!斑x擇性調控”使房地產市場的各項數字表面上降了下來,卻與宏觀調控的初衷背離。
第二種“不認真”,是在第一階段宏觀調控取得一定成效,樓價趨穩或下跌后,各地紛紛出臺刺激房地產升溫的舉措。比如,加速拆遷動遷,制造新需求;集中上馬地鐵和軌道交通工程,抬升地價;調整住房公積金政策、放寬個人房貸條件,刺激按揭購房;提高普通住房單價標準,降低房產交易減稅條件;直至采用購房上戶口的方式吸引外地買主。
房地產市場升溫的跡象,已經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最值得關注的信號之一。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供應量偏高,信貸投放偏快。3月份貨幣供應繼續大幅增長,特別是3月份新增貸款5402億元,專家們分析,新增貸款主要流向了房地產行業。
能否抑制房地產升溫,在近期是宏觀經濟能否健康運行的關鍵因素;從長遠看,抑制投機性房地產的惡性膨脹,又是實現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樓價反彈的背后,隱藏著的是對資源消耗型增長方式的頑固依賴。城市土地稀缺,決定了房地產行業利潤遠遠高于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數據表明,全國大多數城市房地產開發的利潤率普遍在10%以上,中高檔房地產平均利潤率更高達30%到40%。暴利使得各行業紛紛進軍房地產開發,為獲得土地各顯神通,導致炒作之風盛行,熱度不容易降下來。
在資源資本化階段,通過獲取資源支配權致富,比依靠自主創新到自由市場上拼搏獲勝;要容易得多,只是這種財富總有盡頭,這種創富方式無益于一個民族的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必須將資源資本化形成的財富,以及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引導到科技創新上去。這就需要有一個制度前提:各產業間通過自由競爭形成平均利潤率,不能鼓勵不思進取的暴利行業“瘋長”。
打破房地產市場“調控,反彈;再調控,再反彈”的循環,需要選取能夠起到釜底抽薪效果的宏觀調控手段。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主要財政收入之一;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有很多共同利益,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地方政府的態度。調控能否取得成效,取決于具體執行政策的地方政府能不能與房地產市場脫鉤,這就需要在財政體制和土地管理體制上形成新的制度安排。
房地產既是消費品,又是投資品。影響房價漲跌的因素,除了簡單的供需關系之外,投資者的心理預期越來越重要。當前,讓投資者產生“樂觀”預期的信號很多,比如國有銀行上市前要做熱身運動,房地產抵押貸款“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這樣良性程度很高的業務當然會是銀行的首選;再加上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人民幣升值仍有想像空間,存在國際游資殺入套利的可能性。
怎么防范“過熱”,要善于補字這些致“熱”因素,也是制訂宏觀調控政策時不能不考慮的。實施宏觀調控,需要在投機型、投資型和用于自住的房地產交易之間劃清界限。對投資形成的熱度,需要一系列政策來緩解。廣泛開拓投資渠道,恢復股市信心;完善風險投資市場;減免稅收、降低興辦實業的成本;避免房地產市場積累過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