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提出文明發展,是發展理念上的一次深刻變革。
黨得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觀點。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關系到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我們處理所有發展問題的基本前提。
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必須堅持文明發展、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的基本前提,是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草原關系的基本準則。
對待環境與生態問題上,法學家的思維是把我們自己視為“債務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是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而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如果我們擁有的是繼承權,是資源、環境等的所有者,就會覺得有權使用它、破壞它;如果認為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我們就是債務人,無權毀壞生態、資源和環境。借物要還,我們應將現有的一切完好無損地交給子孫。我們這一代有責任、有義務把草原完好無損地交給后代。
人與草原和諧相處,其內在要求是牲畜與草原和諧相處。因此,必須終止超載過牧、掠奪式利用,必須實行草畜平衡制度。
如同農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樣,牧區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前者關系到糧食安全,后者關系到生態安全。在牧區之所以實行最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是因為現階段對耕地、草場兩者的損害形式不同,對前者的損害主要是亂征濫占,對后者的損害則主要是超載過牧。
草畜平衡指的是草場的產草量與草場所載牲畜數量的平衡。從本質上講,草場所載牲畜數量取決于草場所載人口數量。在一定條件下,現有草場的產草量是給定的,實現草畜平衡,對策有兩條:一是增草,二是減人。
所謂增草,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草場的產草量。增草要堅持“保護優先,加強建設,科學利用,依法管理”的方針。所謂減人,就是將牧區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減人要堅持“立足就業優先,發展縣城經濟,提高就業能力,引導人口轉移”的方針。
堅持保護優先方針的思路和措施:
保護優先,就是不過度利用,不破壞草原生態。在避免草原退化沙化的前提下適度利用,就是可持續利用,永續利用。保護優先,還是利用優先,這是對草原生態截然不同的兩種理念。保護是一條總原則,要貫穿于建設、利用、管理的各個環節。劃分生態功能區,對草場分類確定利用強度,對退化沙化草場實行禁牧,對已經喪失人畜生存基本條件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等,是保護草原的主要措施。
加強建設,是指采取積極的增草措施。推進草場圍欄化,實行輪刈、切根、補播等,都是草原建設的主要措施。在水資源和土壤、氣候條件具備的地區,因地制宜地開辟高產飼草料基地,也是加強建設的主要內容。
科學利用,是指對草場的利用方式要有利于保護草原生態,有利于植被恢復,有利于永續利用。實行春季休牧、劃區輪牧以及放養與舍飼結合等,是科學利用的主要措施。
依法管理,就是逐步做到依法保護、依法建設、依法利用,逐步實現人與草原和諧相處制度化、法制化。在當前條件下,增草的潛力是很有限的,要實現人與草原和諧相處。主要應在減人上下功夫。正如儲波書記提出的,解決農牧民問題要從減少和轉移農牧民上找出路。
堅持就業優先方針的思路和措施:
立足就業優先,就是把牧區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問題擺在優先地位。轉移牧區人口,優先的、關鍵的問題是他們的生計問題。只有妥善解決了就業問題,有了穩定的收入,才能移得出、穩得住、不反彈。
發展縣城經濟,是促進牧區人口轉移就業的主要渠道。縣城(旗縣所在地鎮)經濟是支撐縣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領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依托。發展縣城經濟,要著力于創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于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著力于動員全社會創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提高就業能力,是牧區人口能不能轉移就業的又一個關鍵環節。要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講,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牧區人口能不能轉移到城鎮就業,取決于牧區職業教育發展的程度以及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
引導人口轉移,主要是用政策來激勵,用制度來保障。一是制定轉移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讓轉移人口全面享受市民待遇的基礎上,在一定時期內享受更加優惠的政策。這是以工補農題中應有之義。二是加快發展牧區股份制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轉移就業牧民用所承包草場入股,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增加一條增收渠道。這是一舉多得的辦法。
堅持保護優先、善待草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堅持就業優先,是為了實現保護優先。真正做到就業優先,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項戰略任務,也是落實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方針,建設新牧區的一項迫切任務。 (作者系內蒙古黨委副秘書長、內蒙古黨委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