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先后提出的。內蒙古在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中很可能走進全國前列。這個論斷最早是鄧小平1987年提出來的。雖然那時小平同志還沒有講到“科學發展”“和諧社會”,但這一論斷的先見之明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斷言:全區各族干部、群眾,通過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內蒙古走進全國前列不但很有可能,而且速度會進一步加快。
一、擁有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擁有走進前列的可能
人與自然的和諧成為我區走進前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區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羊、煤、土、氣”的美譽,是自然資源富集地區,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的前景十分廣闊,這是第一個大優勢。我區是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最早命名的全國民族團結模范自治區。近60年來,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社會和諧,這是第二個大優勢。我區總面積居新疆、西藏之后列全國第三位,人口僅有2300多萬,相對全國講,影響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壓力不算大,這是第三個大優勢。這些優勢,奠定了我區走進前列的社會和諧基礎。
良好的機遇,助推我區走進前列。呼、包、銀經濟帶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帶,為我區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力度不斷加大,有利于我區東部盟市加快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崛起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有利于我區在參與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中實現新的發展。這些都是難得的機遇。充分認識并牢牢把握這一新機遇,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我區就會繼續保持持續快速走進前列的良好發展態勢。
“十五”以來,我區能夠實現較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充分認識并很好地抓住了機遇。比如,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有效改善了發展條件和環境;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力度,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抓住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機遇,做大做強具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化工產業,初步形成了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機遇,加快毗鄰東北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發展,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的數據表明,我區正在一步步走進前列。“十五”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最好的時期,也是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國家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內蒙古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的位次均有前移,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822.77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19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3位,同比增長21.6%,增速居全國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35.5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20位,比2004年上升1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3位,同比增長30.9%,增速居全國第1位;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56.88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10位,比2004年上升2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2位,同比增長4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44.1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19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3位,同比增長15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77.45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20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4位,同比增長3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137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14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5位,同比增長12.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989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17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居第1位,同比增長14.7%,增速在全國31個省市區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位。“十五”成就的取得,為我區“十一五”又快又好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地。2006年上半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776.08億元,同比增長18.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91億元,增長29.9%;全區城鄉5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314.1億元,增長4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45.9億元,增長15.6%……這一組來自自治區統計局的數字,足以證明今年以來我區經濟總體上承接了“十五”以來的大好來勢,繼續保持快速平穩健康發展勢頭。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欠發達民族地區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突出“更快更好發展”這個主題。更快,就是在發展速度上首先實現跨越。沒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所有的統籌和協調就無法實現。我區是作為欠發達民族地區,在發展速度上實現連續跨越,確保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更好,就是結構更優、質量更高、效益更佳、后勁更足、發展更協調。堅持科學發展觀,最終要體現在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上,體現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和財政增長上,體現在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上。我區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指標均未排在全國前10名,離走進前列仍有不小差距。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在更快發展的同時實現更好發展。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盡快構建起推進持續快速發展的產業戰略支撐體系。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最主要的是突出技術優勢、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我區要緊緊圍繞這“三大優勢”,認真研究產業和產品定位,既要重點培育具備技術、成本、市場等潛在優勢的新產業,使潛在優勢迅速變成現實優勢,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又要對具備現實優勢的傳統產業中的老企業加快改造步伐,靠優勢產品來壯大優勢產業。其次,加快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項目建設。要突出抓好新產業的開發性項目和傳統產業中的老企業加快改造步伐,靠優勢產品來壯大優勢產業。其次,加快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項目建設。要突出抓好新產業的開發性項目和傳統產業的技改性項目,特別是要千方百計抓好“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特大生產項目和新高技術項目。同時要著眼于增強后續發展能力,干一批、盯一批、謀劃一批,努力形成梯度推進、良性循環的項目儲備機制。
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在產業發展上,根據我區資源儲量大、開發條件好的特點,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以煤、電、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工業,以煤、天然氣、氯堿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鋼、鋁、硅和有色金屬為主的冶金工業,以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業,以乳、肉、絨、糧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以稀土、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構建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體系。在區域發展上,鼓勵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個優勢地區率先發展,使之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城市發展上,按照突出發展大城市、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重點發展旗縣所在地城鎮的方針,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走有本地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應繼續推進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民營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各類要素市場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大機制,加快引進技術水平高、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和大項目,努力承接高水平的產業轉移。積極參與環渤海經濟圈等區域經濟協作,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大“向北開放”力度,加強與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高合作層次。繼續圍繞大范圍配置資源,以積極吸納國內外資本、承接產業轉移為重點,調整開放政策,創新開放方式,拓寬開放領域,加強招商引資;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雙贏的原則,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與俄蒙資源的開發和合作,爭取取得重大進展。同時進一步加快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口岸經濟。
遵循經濟規律,處理好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一是正確處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我區是欠發達地區,需要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速度須建立在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效益增長和消耗降低的基礎上,把速度和效益、數量與質量有機統一起來。二是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要努力完成當前目標,又要著眼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既要集中力量抓好事關全局的關鍵性工程,又要未雨綢繆抓好事關長遠的基礎性工作。三是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實現局部快速發展與全局協調發展的有機統一。
加大統籌力度,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區是農牧業大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應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扎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重點放在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加大對農牧業的投入、積極推進農村牧區各項改革、努力增加農牧民收入、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搞好扶貧工作上。同時,要堅持工業反哺農牧業、城市支持農村牧區的方針,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產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村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富余勞動力轉移,減少農牧民數量,增加農牧民收入。穩定、完善、強化扶持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牧業發展后勁。我區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當前,應緊緊抓住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加強合作。積極引導和支持東部盟市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加快與東三省實現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接、產業對接和政策對接,著力打造貫通東西、聯結內外的鐵路、公路和電力大通道。加強資源的統籌規劃和合理調配,形成“資源共享、互補有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同時,繼續鼓勵和支持優勢地區加快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積極支持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努力改變其落后面貌。從我區來看,科技、教育、文化等發展滯后是制約經濟發展的最要困素,也是造成一些地區貧困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深入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把科技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真正把經濟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三、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和諧內蒙古建設
建設和諧內蒙古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發展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發展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族群眾的根本利益,還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包括民族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族群眾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正確對待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民族團結。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始終保持同各族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群眾路線,把各族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方針,采取各種措施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和維護各族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群眾的利益要求,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抓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要用足、用好國家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和扶貧開發進程,力爭使我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集聚區和貧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突破。近年來,我區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與經濟的較快增長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速相對緩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使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應把促進就業、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視解決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加大開發式扶貧力度,繼續推進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維護好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正確對待和處理民族矛盾,維護民族團結,是民族地區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堅決維護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要逐步建立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群體性事件的機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的機制,建立健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機制,建立健全打擊敵對勢力、維護社會穩定的機制。
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區是首都北京的生態屏障,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資源開發利用上,應堅持積極、科學、合理的方針,服從服務于國家資源能源發展的戰略大局,加快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資源開采、產業布局到廢棄物管理和再利用,始終貫徹循環經濟理念,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的原則,把節約放在首位,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在生態環境保護上,鞏固荒漠化、沙化“整體遏制,局部改善”的良好態勢,繼續建設好各項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構筑祖國北疆的生態屏障;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大力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嚴格控制高污染項目,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作者單位:實踐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