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國外直接投資活動、資本市場全球化和國內金融市場自由化日益增長,國際銀行業的活動也隨之迅速增加。由于各國政府放松對金融系統的管制和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加速,其中,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市場國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和內容,尤其是90年代后期,在國際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外資銀行向東道國的擴張速度進一步加快。
銀行開放是金融服務市場開放的核心內容之一,大量外資銀行進入東道國從事金融活動必然對東道國的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對外資銀行進入的影響及發展對策問題,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廣泛研究。
一、國外在該問題上的研究趨勢
(一)外資銀行進入對轉型國家銀行業的短期效應
1.外資銀行進入可以刺激國內銀行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通過競爭增加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外資銀行數量越多,國內銀行業的盈利越低,利差越小。
2.外資銀行進入會帶來高效率的銀行業技術.這些技術對于國內銀行業來說是陌生的。通過外資銀行渠道,這些新技術就可以迅速傳播開來。同時,外資銀行進入可以幫助國內銀行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監管水平,進而提高國內銀行業的運營質量。另外,外資銀行進入會削弱東道國政府對國內金融體系的影響力,降低定向信貸政策的重要性。而這些溢出效應將有利于增強國內銀行業效率,降低成本。Jordan和Rosengren(2000)的實證結果支持了上述看法。
3.外資銀行會通過多種渠道提高轉型國家銀行部門的人力資本(Lensink和Hermes,2004)。外資銀行在進入之時可能會從總部調來資深經理,本地的銀行雇員可以向他們學習經驗。外資銀行還會對本地雇員進行培訓,提升國內銀行系統的人力資本質量,從而提高國內銀行體系的效率,降低成本。
(二)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銀行業效率
1.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程度與東道國銀行的利差收入。Levine(2003)認為,允許外資銀行進入是一國放松管制的表現,管制程度越低,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就越少。為了檢驗外資銀行進入的受限制程度與東道國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關系,他建立了如下的回歸模型:
Marginij=α+β1Fi+B2Bij+β3Ci+εij (1) 式中,下標i表示國家,下標j為銀行,Marginij為i國j銀行的利差收入,Fi為外資銀行進入i國的受限制程度,Bij為i國j銀行的特征變量,Ci為i國的特征變量,α、β1、β2和β3為待估系數,εij為i國j銀行的隨機擾動項。Levine使用外資銀行開業申請所獲批準的比例,來衡量外資銀行進入的受限制程度。申請所獲批準的比例越大,則受限制程度越高。他選用47個國家的1165家銀行的年度或加權平均數據,運用GLS估計方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受限制程度與東道國銀行利差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在對外資銀行進入限制較多的國家,東道國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的差額也較大,即銀行效率較低。此外,Levine還使用不同地域的子樣本數據及其他一些估計方法,對上述結果進行了穩健性檢驗。
2.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東道國銀行效率。從競爭和效率角度而言,一些研究強調了外資銀行進入對加劇競爭程度和完善競爭功能的顯著作用,特別是外資銀行進入通過對市場可競爭程度的影響而不是改變市場結構來提高有效競爭水平,從而推動比較金融體系的互動良性發展,提升其能力結構。由于放寬市場準入,外資銀行不僅在信貸方面與本土銀行競爭,而且在非銀行信貸方面也進行競爭。外資銀行進入不會占領所有不同市場,它們會結合自己的戰略安排和目標市場定位來選擇市場,但從整體行業競爭態勢來看,國內銀行會面臨不同程度的競爭壓力。這說明外資銀行進入對提高銀行體系的效率具有顯著影響。
Claessens,Demirguc-Kunt與Huizinga(2001)選用在1988-1995年期間的年度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面板數據,檢驗了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銀行效率之間的關系。為了衡量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他們選用了兩個指標:一是外資銀行數量占東道國銀行總數的比例(FBNUM);二是外資銀行資產占東道國銀行總資產的比例(FBASS)。這兩個指標的數值越大,說明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就越高。為了衡量銀行效率,他們又分別選取了稅前利潤和日常開支等指標,這些指標的數值越大,則說明銀行的效率越低。他們建立了以下回歸模型:
△Eijt=α+β1△FBit+β2△Bijt+β3△Cit+εijt (2)
式中,△表示差分,E為度量銀行效率的各種指標,t為時期,FBit為i國家在t期的外資銀行數量或資產比例,其余符號的含義同模型(1)。
運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回歸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高會顯著減少銀行的稅前利潤和日常開支等,即B1為負值。
分析表明,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國家一段時間后,降低了國內同行的盈利,但也使他們的營業成本下降。同時,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銀行業的高利潤反映出業內競爭不充分和業態的潛在風險。外資銀行在融入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過程中,除了對內資銀行進行直接技術轉讓、技術培訓和交流外,還通過與內資銀行的合作或合資使內資銀行獲得先進技術。另外,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促使本地銀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內外資銀行的競爭,不僅促使了內資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也帶來了其他部門效益的提高、金融產品的增加、服務水平的提高、價格的降低,間接促使了東道國經濟的發展。
3.經濟發展水平與外資銀行進入效應。Lensink和Hermes(2004)注意到外資銀行在不同國家所產生的不同作用和影響,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了經濟發展水平這一因素,以檢驗經濟發達程度是否會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經證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外資銀行的進入效應,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外資銀行進入程度高會使銀行的日常開支與利差收入增加,從而降低銀行效率;反之,則會提高銀行效率。這種現象可能是隨著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逐步提高,發展水平低的國家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迫切需要通過增加投資來增強自身實力,所以在市場相對分割的情況下,它們就有可能通過加大利差來滿足這種需要。
4.發展中國家個案研究。Denizer(2000)選擇土耳其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外資銀行進人對其銀行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銀行的效率在外資銀行進入以后得到提高。此外,Baraias等人(2000)選擇哥倫比亞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外資銀行進入對其銀行業的影響。他們利用1985~1998年間的數據,通過回歸分析證實了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利差收入和提高貸款質量的結論。這項研究結論與Lensink和Hermes的結論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對于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銀行效率的關系,不能一概而論,而要依據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來進行具體分析。
(三)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信貸資金流向
外資銀行進入不僅可改變東道國銀行的效率,而且也可改變東道國信貸資源在不同行業、企業和地區的配置。
1.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中小企業融資貸款。Clarke等人(2002)利用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和秘魯四個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銀行數據,考察了外資銀行進入是否會對當地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產生影響。他們首先按照銀行的性質(內資銀行還是外資)和規模等指標對四國的銀行進行分類,然后選擇中小企業從某種銀行獲得貸款占銀行總貸款的比重或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比例及中小企業從某種銀行獲得貸款的增長率等,分別進行回歸分析。
結果表明:(1)在四個國家中,中小企業從小型外資銀行獲得的貸款比例均低于從小型內資銀行獲得的貸款比例,說明小型外資銀行比小型內資銀行更歧視東道國的中小企業。但是,大型銀行的情況不同,在智利和哥倫比亞,中小企業從大型外資銀行獲得的貸款比例明顯高于從大型內資銀行獲得的貸款比例。(2)在四個國家中,中小企業從大型外資銀行獲得貸款的增長率均明顯高于從大型內資銀行獲得貸款的增長率;而中小企業從小型外資銀行獲得貸款的增長率明顯低于從小型內資銀行獲得貸款增長率。Clarke等人的研究結論顯示,大型外資銀行進入并未對東道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和數量產生影響。
2.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企業經營障礙的影響。Clarke等人(2001)曾對38個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的4000家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判斷外資銀行的進入是否會對企業的長期借款渠道和借款成本產生影響,是否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拓寬了企業的長期借款渠道。在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較高的國家,企業經理普遍認為,借款成本和長期借款渠道沒有對企業運轉構成較大障礙。另外,對不同規模企業進行的研究表明,東道國大企業并非是惟一受益者。雖然現有的證據表明,與小企業相比,大企業從外資銀行進入中可獲益較多,但是小企業也可望從中分得“一杯羹”,至少外資銀行進入不會對小企業經營造成損害。對于這個結果,Clarke等人認為:盡管外資銀行發放給大企業的貸款遠遠超出小企業,但外資銀行進入使東道國信貸資金總量不斷增加。這樣小企業有可能獲得比以前更多的貸款,即“蛋糕做大”對分得較少的那一方也是有利的,同時,外資銀行的進入迫使東道國的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將業務重點轉向中小企業,從而便于中小企業獲取融資貸款。
(四)轉型國家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的績效比較
眾多文獻認為,轉型國家銀行所有權的變化對銀行效率非常重要。這是因為:
1.由于在轉型國家外資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之間有很強的聯系,外資銀行可能會從私人股東更好的控制中獲益,也會給經理們帶來更好的激勵;2.外國股東通常都是外國銀行,它們可能會在企業組織和風險分析方面貢獻它們的技術訣竅(Laurent Weill,2003)。
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銀行一般比國有銀行更有效率。Taci和Zampieri(1998)使用隨機邊界分析方法(SFA)研究了捷克銀行的成本效率,他們將效率、規模及所有權結構(私有或公有)結合在一起分析,認為私有銀行有更高的平均效率水平。Nikiel和Opiel(2002)對波蘭1997~2000年的銀行數據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外資銀行比國內銀行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結果都認為外資銀行效率要高于國內銀行。Kraft和Tirtiroglu(1998)對克羅地亞銀行部門1994年和1995年的成本效率水平和規模效率水平作了預測。他們也采用了隨機邊界分析方法,以43家銀行為樣本,結果表明,新銀行(主要是外資銀行)與老的私有銀行或國有銀行相比,成本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更低。Hasan和Marton(2003)同樣利用隨機邊界分析方法對匈牙利1993~1998年的銀行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匈牙利國內銀行比外資銀行具有更高的效率,外資比重越高的銀行越沒有效率。
相關文獻認為,國有銀行的績效優勢可能來自于外資銀行組織上的不經濟,因為它們在經營和監督銀行方面都要進行遠距離控制,也可能來自于偏好國有銀行的文化障礙(Berger,2000)。同時經歷了10多年的金融體制改革后,一些轉型國家國內銀行資產趨優,競爭力大幅度提高。
同時還認為,國有銀行和外資銀行的效率差異還可能來自于銀行規模或業務結構的不同。如果外資銀行比國有銀行規模小,那么外資銀行更高的效率可能源自于國有銀行的規模不經濟,而不是外資銀行具有更好的管理績效(Laurent Weill,2003)。
二、國內關于外資銀行進入效應的研究現狀
葉欣(2006)運用中國銀行業1995~2004年橫截面數據對外資銀行進入程度、市場競爭結構、中資銀行效率水平的變化關系進行經驗分析。研究發現: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中資銀行利息邊際和利潤水平顯著正相關;同時,本國銀行市場競爭程度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互項與中資銀行的稅前利潤這一效率變量顯著負相關。結果表明:一方面,外資銀行進入的實際競爭壓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國銀行業低效均衡的狀態;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銀行市場競爭條件的改善,將更有助于實現外部競爭壓力對本國銀行效率演變的促進作用。
葉欣和馮宗憲(2004)選用50個國家(包括30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1988~1997年間的年度數據,通過建立邏輯回歸模型,檢驗了外資銀行進入與本國銀行體系穩定性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增加將顯著降低東道國銀行發生危機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3)以青島市為例進行了個案分析,通過前后對比,檢驗了外資銀行進入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研究表明,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業務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國的利率管制、數量管理和窗口指導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同時削弱了廣義貨幣M2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宏觀調控能力。
三、結語
總體上看,國外的文獻以跨國研究為主,也有國別的案例研究。研究的時間跨度長,范圍廣,角度多。國內對該問題的分析多見于外資銀行進入的原因、對銀行業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具體業務的開展等方面,且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在研究的技術手段上也有所欠缺。當然,這和我國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時間短,有限的各種資料數據也有很大關系。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