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應對經濟全球化,我們只有堅持科學的思維方式,才能采取合理的行為模式。堅持開放思維。自覺融入全球化;堅持創新思維,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堅持多極思維,世界是一個多極統一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化面前做出理性選擇,而不致誤入歧途。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特別是80年代中期之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顯著?!敖洕蚧笔侵附洕Y源在全球范圍內日益自由、全面、大量、結合地流動,使得世界各國經濟日益融合,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外部世界經濟變動日益相互影響和制約。貿易往來、資本流動、技術革命都向跨國界、無國界領域發展。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進程,超出了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測,極大地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各種跡象表明,當前整個世界都在接受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與此同時,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正改變著社會面貌和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使人們進一步加劇了更新知識結構、跟上時代步伐的緊迫感。為適應這種日新月異的新格局,需要新的科學思維方式與科學方法,因此探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思維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堅持開放思維,自覺融入全球化
開放性思維方式是指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和狹隘眼界,多視角、多方位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具有開放性、新穎性、求異性、多向性的特點,使人們的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更具創造性。開放性思維要求人們著眼現在,反思過去,總結經驗,立足未來;在分清主次、全局與局部、正面與負面基礎上,應看到對立面的轉化。如果主觀過于限制、排斥一些反常信息,去維護原有知識的有序性,思維就會失去創造力;反之,如能自如地運用開放性思維,那么“思維中的哪怕是微小的波動,即思維混沌現象中的初值敏感性,也會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微漲落的放大,演化出宏觀連續的全新的創造見解來”。這就是思維中的混沌隱含著信息創造的過程,是思維系統的“蝴蝶效應”。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不僅要發展國際間交往,吸收國際經驗,還要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在競爭中學習,在合作中共進。對外開放20多年來,雖然各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就,但和其他國家相比,不論是對外貿易結構、還是市場開放度、開放層次度等,都存在著很大差距,與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也極不相稱。今天,世界市場的建立和國際勞動分工的形成,使得資源配置、勞動分工、產品銷售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比如波音飛機,它的零部件就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生產。這樣一來,使得“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狀態已經消逝,現在代之而起的已經是各個民族各方面互相往來和各方面互相信賴了?!?/p>
融入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把中國的產業放在國際大循環中加以比較,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融入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實現國內外資源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世界資源、世界市場,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融入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進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合作,使我國的經濟運行機制、企業制度符合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從而使我國的市場經濟與國際市場經濟實現有效對接和良性互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還有利于擴大中國的影響,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地位,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使世界經濟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二、堅持創新思維,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美國財富》雜志也曾介紹:全球最受贊賞的公司排行榜的根據“第一是創新,第二是創新,第三還是創新”,這個概括集中反映了經濟全球化企業發展的客觀因素。要在競爭中生存,在競爭中獲勝,就必須要有創新性思維。
創新思維是思維主體尋求新的思維成果的動態思維,是在客觀需要的推動下,以新獲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綜合地運用各種思維形態或思維方法,創造出新觀點、新理論、新形象、新辦法、新思路,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思維活動。經濟全球化時代,競爭是全方位的,是科技的競爭、市場的競爭、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們思維方式創新的競爭。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變革,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實現由封閉保守到開放思維的轉變、由單一靜態到多元動態思維的轉變、由依附到獨立思維的轉變、由對立斗爭向競爭合作思維的轉變,而關鍵是進行思維方式創新。
創新思維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思維方式,這是由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決定的。
其一,知識經濟是將知識和信息作為基本生產要素的經濟
在農業經濟時代,基本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和簡單的勞動力,與此相適應的生產工具是鋤頭、犁等手工工具;在工業經濟時代,基本的生產要素是資本和能源,體力勞動仍然是人類生產活動的主要勞動,與此相適應的工具是機器設備。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將取代資本和能源成為基本的生產要素,人類的生產勞動將由體力變為智力,生產工具是計算機和網絡。因此,知識經濟將使知識生產力成為國家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關鍵,這是知識經濟的生產力特征,也是知識經濟最基本的特征。
其二,知識經濟是信息化經濟
信息化經濟的基本形式是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這意味著知識經濟的表現形式將發生深刻變化。首先,在基礎設施方面,農業社會的基礎設施是農田水利建設,工業社會的基礎設施是能源交通,而知識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是電子通道,即信息高速公路;其次,在主導產業方面,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在農業社會是農業,工業社會是以建筑、鋼鐵、汽車業為代表的工業,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則是“知識產業”。根據有關文獻介紹,美國經濟學家F·馬克盧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認為“知識產業”包括教育、研究與開發、傳播業、信息設備和信息服務,即與知識的生產、傳播、使用和消費相關的產業。
以上特征表明,知識經濟是創新性經濟,創新思維方式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思維方式。雖然任何經濟發展都依賴于創新,但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創新的依賴尤為突出,這是因為:知識經濟的勞動主體是腦力勞動者,而知識和信息是知識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這既彌補了物質資源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把人類的經濟與社會活動從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和限制中解放出來,同時又要求人們不斷更新知識和創造、大量開發、利用知識和信息,才能保證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知識經濟的產品利潤決定于產品的知識含量,知識含量越大,產品的附加值也會成倍提高。因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誰掌握了新的知識,誰就掌握經濟了增長的主動權。可見,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人們不斷地闡明未被前人所識別的問題,不斷地提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創新思維方式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居于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
三、堅持多極思維,世界是多極統一的
多極思維是相對單極思維而言的。單極思維強調的是一而忽視多,缺乏多樣化,堅持單極思維,就會把全球化過程視為一個單向度的整合過程,整合到資本主義的軌道上去,尤其是要用美國的規則、標準、模式來整合世界,統一全球。美國的威廉·C·沃爾弗斯就是這種單極思維的典型代表。1999年,他在《國家安全》雜志上發表“穩定的單極世界”一文,明確提出了“單極穩定論”。認為冷戰的終結,使美國成為僅存的超極大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具有與之抗衡的能力,因而就形成了一個超獨強、沒有對手的實力結構,這個結構導致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單極時代”,并認為單極世界“是最沒有戰爭風險的”,因而是“和平、穩定”的。照此來看,既然今日世界是美國一強獨霸的單極世界,美國就理所當然地應該領導世界,統治全球,肆意干涉別國內政,掠奪別國資源,侵犯別國領土,踐踏別國尊嚴,其他世界各國也就理所當然地對美國俯首稱臣,絕對服從美國的安排,按美國的旨意辦事,依據美國的標準行事,一切都應納入美國模式中去,如有違背,受美國制裁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而這樣一來,國家主權、民族利益、各國的平等都將不復存在,全球化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國化。
然而世界歷史的發展并不是以哪一個大國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叭绻惑w化是指世界上所有國家在經濟交往中都放棄主權而融為一體。那么,這種情形過去不曾有,將來很長的時間內也不會有?!彪m然在人類歷史上,國與國之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得如此緊密,相互依賴性如此強,成為大一統的世界,然而這個統一是包含著內在差別和多樣性的統一,充滿著差異與沖突的統一。全球化雖然具有超越國界發展的趨勢和特點,但也恰恰證明與突出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自主獨立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不管其經濟實力如何,都要求承認其國家主權的不容侵犯性及民族文化的合理性,這不僅是正當的,而且也是合理的。
自然界中,生物物種是多種多樣的,正是這多樣性的物種才保持了大自然的活力,維護了生態的平衡與穩定。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當今世界,既高度整合又高度分化,一方面經濟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歐洲、中國、日本、俄國也正在急劇發展與壯大,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形成多極發展的新格局。這種格局,是全球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多極結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相互協同形成多維均衡的世界穩定結構。因為多種經濟制度、多種政治制度和多種文化的同時并存,各展所長,才能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才有利于促使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單極世界是不穩定的結構,是注定要失敗的。
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自覺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摒棄單極思維模式,不能盲目地什么都與國際慣例接軌,什么都仿效西方模式。我們不僅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和民族利益不受侵犯,而且還要充分張揚自己的民族個性和文化特點,越是民族的,越是具有個性的,越有自己特點的,就越是國際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經濟競爭力,適時進行戰略調整和國際關系調整,以促進建立一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