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關于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的意見》(討論稿)。根據該《意見》討論稿,未來幾年,國家將加速關停小火電機組,并提出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征收自發電附加費等5方面配合關停工作。
發改委能源局有關人士表示,關停小火電機組將是大勢所趨,這關系到2010年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20%和10%目標的實現。
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趙小平指出,目前全國10萬千瓦以下小火電機組占火電裝機比重達到29.4%,關停任務很重。按發改委此前規劃,“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關停5萬千瓦以下凝汽式燃煤小機組1500萬千瓦,關停老、小燃油機組700萬千瓦。
該《意見》討論稿提出,今后,電源項目的規劃安排,將與關停小火電機組掛鉤,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改進發電調度方式,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高效、清潔機組發電;二是在未實施節能環保調度的地區,實行差別電量計劃;三是加強小火電機組上網電價管理;四是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五是對自備電廠自發自用電量征收國家規定的基金和附加費等。
——新京報
發改委:建立省級中小企業融資平臺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口前表示,發改委將進一步探索建立省級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推動貸款平臺建設,以解決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
歐新黔提出,要用改革創新的思路,進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運行模式。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開發銀行將進一步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突出工作重點,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國家發改委的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設立各類中小企業擔保機構2914家,累計為26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擔保服務,擔保總額4674億元。包括三家政策銀行、13家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內的主要銀行金融機構的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68萬億元,比年初凈增2057億元,授信總額比當年增加5070億元,授信中小企業485萬戶,比年初增加1.7萬戶。
——中國證券報
中編辦:鄉鎮機構編制五年內只減不增是“硬杠杠”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組成的聯合督查組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強調:鄉鎮機構編制五年內只減不增是條“硬杠杠”,各地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
中央編辦研究中心副主任、聯合督查組組長魏剛說,去年9月,中央編辦會同中組部、監察部、財政部對部分地區控制鄉鎮機構編制和實有人員的情況開展了聯合督查。各地普遍開展了自查。從實際情況看,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如鄉鎮普遍面臨很大的進人壓力;“條條干預”問題屢禁不止;近半數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鄉鎮事業單位超編等。這些情況說明,完成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和實有人員只減不增任務,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魏剛強調,各地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務院要求,全面推行鄉鎮編制實名制管理,建立編制、人事、財政等部門協調機制,確保五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和財政供養人數只減不增。
——新華社
徐冠華:可開放的科技領域都應開放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11月30日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的范圍,除涉及國家安全或特殊要求外,都應積極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
徐冠華表示,無論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專項,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教育部“211”SE程和“985”工程等,都應積極進行國際科技合作。
徐冠華表示,在拓展合作領域方面,還要擴大地方、部門和行業科技計劃的對外開放程度;擴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促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科技合作,擴大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對外合作與交流;積極促進學術團體、民問科技組織與國外科技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擴大對外交流的網絡和渠道;擴大科技人員的對外交流,有效地開展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
徐冠華表示,要加大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發,將重點任務納入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中,合理分享知識產權及研發成果;重點扶持中外合作研發機構的建立,包括共建企業研發機構,創建一批聯合研發基地;擴大技術輸出和技術轉移,促進技術及產品的出口,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啟動并組織實施好由我國主導的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鼓勵我國科技人員到國際組織任職,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上海證券報
社保基金違規多勞動部負責
針對社保基金審計出的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日前予以積極回應,并推出多項措施進行整改。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強調,社會保險基金是“高壓線”,任何人不得擠占挪用。
違規主體多,勞動部門承認負有重要責任。此次審計出的違規問題主要涉及哪些險種、責任主體是什么?審計公告發布后,勞動保障部門立刻進行了分析。
從時間上看,1999年以前發生的違規資金為23.47億元,大多是涉及基金安全和完整的問題,2000年后發生的47.88億元,多數屬于管理不規范問題。從險種上看,涉及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從違規主體上看,包括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財政部門、地方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稅務機關等多個部門。
劉永富表示:“發生這么多問題,根本原因是對社會保險基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認真執行國家的政策規定。勞動保障部門作為主管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作為基金管理主體,負有重要責任,要汲取教訓,迅速糾正。”
與此同時,勞動保障部正在醞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基金運營管理的透明度,爭取每年、每一季度及時向社會通報社會保險信息。
勞動保障部強調,當前尤其要加強監督。監督要覆蓋基金的各個部分;所有環節都要接受監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將退出企業年金的管理經辦,交給具備資格的管理機構運作,爭取在2007年底前完成移交;勞動保障系統歡迎媒體監督、社會監督。
違規并未影響到發放,百姓要對社會保險有信心,勞動保障部強調,目前發現71億元違規資金,占基金累計節余額的2.4%。因此,一方面,此次發現的問題要引起足夠重視,要加強整改、力爭杜絕類似事件;另一方面,老百姓要對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險制度有信心。
社會保險基金的發放一直在有序進行,各項基金均有節余,違規沒有直接影響到發放。特別是4000多萬參保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已連續3年做到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已達4041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中國減貧戰略轉型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低收入者沒有分享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在2001~2003年的兩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10%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而同期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增加了16%以上。世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說,“(同期)其他群體的收入都大幅增加。”
世行報告還指出中國目前約5%的貧困人口出現在1.2億從農村進城務工的流動人口中。
貧富差距在拉大不僅僅反映在城鎮內部。此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在中國經濟論壇上指出,從2000-2005年的貧富差距,城市內部從3.6:1擴大到5.7:1(將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取20%的最高收入家庭與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農村內部由6.41:1擴大7.26:1;城鄉之間則由2.71:1擴大到3.22:1(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現金收人之比)。
這種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未來似乎還將繼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預測,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完成時,城鄉可支配收入差距將達到4.9:1,遠高于國外普遍接受的城鄉收入差距15:1,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距為1.7:1。
一些專家學者指出,減少貧困,縮小貧富差距,關鍵在于政府下大力氣進行投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以農村引用潔凈水為例,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副司長李遠華指出,一般農村解決飲用水每人需要投入402元,西藏等地需要800多元,而這個投入是不應該計入水價成本的,“農民沒有義務負擔這個高的成本。”他說。
不過,中國的減貧戰略已經開始悄悄轉型,從主要抓救濟救助到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給予必要的救助,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指出,在目前農村2000多萬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中,只有7%是喪失勞動能力需要救濟救助的,而93%是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開發式扶貧脫貧致富的。同時,這2000多萬人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群體,其中87%在1億多人的群體中波動出現。
劉堅表示,國務院扶貧辦經過兩年努力,基本摸清各地扶貧工作對象的總量為10698.9萬人。“只有逐步提高這1億多人的自我發展能力,才有可能穩定地解決貧困問題。”
同時,脫貧人口返貧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國務院扶貧辦近日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期評估政策報告指出,貧困群體呈現大進大出的態勢。以2003年為例,當年有1460萬人脫貧,同時又有1540萬人返貧,使當年貧困人口總量增加了80萬人。
——21世紀經濟報道
仇保興建議土地出讓金分流到城市公共交通
公交必須姓“公”納入公共財政體系,城市公共交通長期虧損嚴重的背后是對公交業的定位不清,隨著近日《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下稱《意見》)的下發,加之去年出臺的《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城市公共交通在“變性”中開始獲得優先發展。
近日,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的這份《意見》明確表示,城市公共交通是公益性事業,必須實行低票價政策,以最大限度吸引客流。
《意見》稱,對于實行低票價以及月票,老年人、殘疾人、傷殘軍人等減免政策形成的城市公共交通企業政策性虧損,城市人民政府應給予補貼。補貼應按為或季度定期及時撥付到位,不得拖欠或挪用。
另外,《意見》也明確規定,成品油價格調整影響城市交通增加的支出,由中央財政予以補貼。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日前在全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后,將公共財政對城市公共交通的補貼改變為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支出。提到目前現實,仇保興表示,在2006年調查的117個城市中,66個城市在公交場站建設以及車輛、設施裝備和配置更新方面得不到政府資金和政策支持,占被調查城市的56.4%,“情況相當嚴重”。
仇保興在提到加大城市公共交通投入時表示,各級政府應建立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各地可參照學習杭州、昆明等地的做法和經驗,從城市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專項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對于這一點,仇保興解釋,一量交通可達性提高了,土地增值也就提升了,進而有利于獲得更多土地收益。
——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