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供應鏈管理中,如何科學、客觀、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供應鏈的運營績效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問題。從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方面,對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現狀進行回顧和評述,指出供應鏈績效評價存在供應鏈績效評價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沒有明確界定等問題,井對今后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供應鏈;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n70.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企業的外部環境正經歷一個巨變的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席卷全球,客戶的需求不斷增長,產品生命周期日趨縮短,市場變化呈現不確定性。為了增強競爭,迫使企業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應商、客戶、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視相互間的協調,共同為最終用戶創造新價值,這就使原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演化成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要有效地管理供應鏈就必須對供應鏈績效進行評估,因此如何科學、客觀、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供應鏈的運營績效,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現狀
(一)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為了評價供應鏈整體運營績效,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考察供應鏈并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總體上可以將這些評價體系劃分為基于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評價體系、基于供應鏈平衡記分卡的評價體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資源、輸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體系三大類。
1.基于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評價體系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簡稱SCOR)是目前影響最大應用面最廣的參考模型,它能測評和改善企業內、外部業務流程,使戰略性的進行企業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簡稱SEM)成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對供應鏈進行了“自底向上”的績效評價。高萍等人運用SCOR模型從供應鏈的可靠性、響應能力、靈活性、成本以及資產五個方面衡量和測評供應鏈績效并給出相應的評價指標。何忠偉等人選擇SCOR模型的績效衡量指標作為基準分析的基礎,對供應鏈流程進行績效評價。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供應鏈管理委員會(簡稱CSCC)于2003年10月頒發的(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績效水平評價參考模型(SCPRl.0)構成方案》17),包括5個一級指標,15個2級指標和45個3級指標,也與SCOR相似。
2.基于供應鏈平衡記分卡的評價體系
RobertS.Kaphn等人提出了“平衡記分卡”(BalancedScorecaxd簡稱BSC)評價體系。BSC不僅是一種評價體系而且是一種管理思想的體現,其最大的特點是集評價、管理、溝通于一體,即通過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滯后型指標和超前型指標、內部績效和外部績效結合起來,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從短期的目標實現轉移到兼顧戰略目標實現。該體系分別從財務角度、顧客角度、內部過程角度、學習和創新角度建立評價體系。其中,財務角度指標顯示企業的戰略及其實施和執行是否正在為供應鏈的改善做出貢獻;顧客角度指標顯示顧客的需求和滿意程度;內部過程角度指標顯示企業的內部效率;學習和創新角度顯示企業未來成功的基礎。
自BSC被提出以來,以其簡單、易操作等優點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文獻將“平衡記分卡”的基本原理運用到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并結合供應鏈的特點建立了供應鏈子衡記分卡的評價體系。
3.Beamon提出的ROF體系
Semnon從供應鏈的戰略目標人手,通過影響戰略目標的幾個關鍵因素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該體系由三個一級指標構成即資源測度(Re-SOURCES Measures)、輸出測度(OutputMeasures)、柔性測度(Flexibility Measurement)。其中,資源測度反映效率水平、輸出測度反映顧客服務水平、柔性測度反映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每一個一級指標又有若干子指標構成。
此外,馬士華等人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和討論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2)供應鏈上、下節點企業之間的關系,并針對每一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指標。霍佳震等人從供應鏈績效定義出發提出評價框架,該框架由顧客價值和供應鏈價值兩個一級指標組成。前者是最終顧客通過購買產品或者接受服務獲得的價值,后者是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通過各種活動增加和創造的價值。其中,顧客價值由顧客滿意度這個二級指標體現;供應鏈價值由投入、產出、財務三個二級指標體現。史麗萍等人給出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框架,由顧客價值、信息價值、供應鏈價值三個一級指標組成。
除了以上提到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外,還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這些體系均沒有區分不同類型供應鏈的特點,使得這些指標體系在具體使用時有些困難。
(二)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現狀
盡管許多學者都提出各種各樣的評價指標,但從整體上可以將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分為定性和定量兩類。其中定性指標包括顧客滿意度、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供應商績效和有效風險管理。定量指標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成本的指標,包括成本、銷售量、利潤、庫存投資率和投資回報率;另一類是基于顧客響應的指標,包括滿足率、產品交貨延遲率、顧客響應時間、訂貨周期等。
1.定量指標的研究
文獻從資源、輸出、柔性方面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資源測度包括對庫存水平、人力資源、設備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方面;輸出測度主要包括客戶響應、質量以及最終產出產品的數量等方面;柔性測度主要包括范圍柔性和響應柔性兩方面;共18個基本指標。其中,對柔性測度作了重點介紹。
文獻從顧客價值和供應鏈價值的角度,給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由顧客滿意、投入、產出和財務等4個二級指標及23個基本指標組成。
2.定性指標的研究
I.1llnalus等人在描述制定戰略供應鏈計劃的七個步驟的同時,從四個方面列舉了供應鏈績效的主要考核指標即供應方面、過程管理方面、交貨運送方面、需求管理方面,共10個基本指標。筆者認為,每一項指標都有三個指標值:理想值、目標值和當前值,供應鏈績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按照理想值確定目標值,繼而根據目標值改進現有的績效狀況。但是,筆者對上述指標沒有完全給出所有指標的具體定義和算法,例如供應商可靠性、過程可靠性等指標只是一個定性的描述,具體怎樣操作尚未涉及。
Roger教授認為,現有的評價指標已經不能反映21世紀供應鏈的績效,必須建立新的績效評價系統。他認為,顧客服務質量是評價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最重要手段。Roger教授引用ValerieZeithaml等人設計的指標作為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指標。具體地說,應從以下10個方面進行:(1)有形體的外在績效(tangi-bles),該指標用于評價企業內的工具、設備、人事,甚至營銷手冊等實體的外在績效;(2)可靠性(reliability),該指標反映了供應鏈或者企業履行承諾的能力;(3)響應速度(responsiveness),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服務于顧客的意愿和提供服務的迅捷性,時間是該指標的主要度量變量;(4)能力(competence),是指要達到既定的服務水平,員工必須掌握的技能和知識;(5)服務態度(coLlrte-qr),與顧客接觸時,企業或者服務人員表現出來的禮貌性、友好性、考慮問題的周全性以及對顧客的尊重;(6)可信性(credibility),該指標反映了供應鏈或者企業按時交貨的能力;(7)安全性(security),該指標反映了企業降低和避免風險、危險和沖突的能力;(8)可接近性(access),即顧客或者供應鏈外的組織與供應鏈成員接觸的便捷性;(9)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企業與顧客或者其它成員的交流能力;(10)理解顧客能力(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反映了企業對顧客的理解能力。同樣,Roger教授提出的也只是構建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框架。
馬士華等人在一般平衡記分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平衡供應鏈記分法,從客戶角度、供應鏈內部流程角度、未來發展性角度和財務價值角度研究了對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參考指標。但是對具體指標的算法論述很少,只是為構建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理論框架。
文獻從價值總和的角度給出了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理論框架,但并未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指標。
縱觀目前國內外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文獻,可以看出,很多學者提出的評價指標只是理論框架層次上的,對具體可操作性的指標的算法研究還十分有限。
(三)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的研究現狀
由于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模糊信息,這些信息很難用常規的方法進行度量和量化;另外,供應鏈本身的特點又決定了面臨的決策要追求統籌兼顧、協調平衡和總體優化,這就使供應鏈中的績效評價帶有一些定性指標。因此,這就給供應鏈中的績效評價帶來一定的難度。目前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應用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模糊決策評價法和數據包絡法等。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作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它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它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建模,大體上可按下面四個步驟進行:(1)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2)構造出各層次中的所有判斷矩陣;(3)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4)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由于供應鏈績效評價是典型的多目標決策問題,所以層次分析法在績效評價中被廣泛的應用。文獻把層次分析法AHP應用于敏捷供應鏈系統中供需協調績效評價;把層次分析法AHP應用于銷售商的選擇;把層次分析法AHP應用于物流系統的設施(女工廠、倉庫等)位置決策;把層次分析法AHP應用于供應商的選擇等等。
2.模糊決策評價法
在應用層次分析法研究供應鏈績效評價時,雖提出了一套系統分析問題的方法,為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了較有說服力的依據。但層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1)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們的經驗,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維過程中的嚴重非一致性,卻無法排除決策者個人可能存在的嚴重片面性。(2)比較、判斷過程較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較高的決策問題。針對AHP的缺點許多學者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和完善嘗試,將模糊層次分析法(fuzzyAHP)即層次分析法AHP在模糊條件下的擴展分別用于供應鏈績效評價、戰略伙伴的選擇、供應商的選擇。
3.數據包絡法
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的運籌學家人C.hames等人,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效率評價方法。DEA方法作為一種新的效率評價方法,與以前的傳統方法相比有著很多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適合用于多投人多產出的復雜系統的有效性評價;(2)具有很強的客觀性;(3)可用來估計多投人多產出系統的“生產函數”。
將數據包絡法DEA用于供應商的評價;將層次分析法AHP與數據包絡法DEA的優點結合起來,用于供應商的選擇。
此外,IAlmmus等人采用比較分析法,即每一項指標都有三個指標值:理想值、目標值和當前值,用當前值和理想值、目標值比較找出差距繼而根據理想值和目標值改進現有的績效狀況。
二、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國內外對供應鏈績效評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不足:
(一)供應鏈績效評價究竟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沒有明確的界定
從筆者所掌握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發現,大多數研究者都從不同角度考察供應鏈,所關心的焦點也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大都只能反映供應鏈的一個側面一般不具備普適性。此外,大部分研究是以成本(但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供應鏈成本)或者顧客滿意度作為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指標,而對于如產品質量等非常重要的指標卻忽略了。因此,只有明確界定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內容才能建立起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缺乏供應鏈整體績效與各成員績效關系的研究
供應鏈的整體績效受到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各子系統的影響和制約,各節點企業的收益與供應鏈的整體效益是非線性關系,因此各節點企業的利益如何協調將直接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還沒有發現有誰對此作過深入的研究。而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層次結構模型,既要進行供應鏈整體績效和各子系統績效的評價,還要進行供應鏈績效的綜合評價,這是以后研究中要注意解決的問題。
(三)沒有將績效評價與供應鏈整體優化相結合
現在對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很多只是停留在對其中某些問題(如評價指標的設置、指標權重的獲取、指標量化等)的研究上,對供應鏈整體評價的研究還較少。雖然涉及到供應鏈的優化問題,但是很少將績效評價與供應鏈整體優化結合起來。
(四)績效評價指標的量化研究不夠
許多組織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數百個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但許多指標沒有具體的量化方法。
(五)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和績效評價系統有待進一步開發
目前,對供應鏈績效評價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較少,有些還很不完善,如何開發出適合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現有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和工具很少能將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異構數據庫內的數據及時、準確的析取到評價系統的數據庫中,無法實現實時的動態的績效評價。
三、未來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展望
(一)供應鏈績效評價內容界定
對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首先需要明確評價目的什么,評價那些內容,這是搞好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礎和前提。供應鏈績效評價目的及其內容的界定有賴于供應鏈戰略目標的確定。面對日益趨緊的外部環境,供應鏈應該以對環境變化能做出快速響應為重點,還是以降低營運成本為重點,還是以保證產品可供貨為重點等,這些都將對供應鏈績效及其內容的界定產生影響。為推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必須緊緊圍繞供應鏈戰略目標合理界定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內涵與外延。
(二)績效評價與供應鏈整體優化相結合
目前對供應鏈績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現有供應鏈的局部優化或某些因素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分析方面,而很少考慮到供應鏈績效綜合評價問題,將績效評價與供應鏈整體優化相結合的則更少。供應鏈績效評價必須緊緊圍繞供應鏈戰略目標來進行,不僅要反映供應鏈當前的運行情況還要能預測未來的發展潛力。通過績效評價,了解各節點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供應鏈整體績效的貢獻,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是否合理可靠,利益分配與激勵策略是否合理,為供應鏈整體優化提供決策依據。
(三)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績效評價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ElectnmicCommerce,簡稱EC)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同時也對供應鏈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眾多企業爭相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網,期待電子商務能夠降低采購成本、減少存貨、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用戶服務效率及滿意度、降低營銷費用、創造市場機會、提高企業知名度等。但電子商務并不是萬能藥,而是一把雙刃劍,許多企業陷入了“信息黑洞”。如何科學、客觀、全面地分析和評價電子商務環境中供應鏈的績效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四)綠色供應鏈中環境管理績效評價
隨著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在全球范圍內正掀起一場綠色革命,不可避免地在生產和制造領域也迫切要求形成綠色供應鏈。1996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在進行一項“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它旨在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的制造業供應鏈發展,其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綠色供應鏈的評價體系應能解決如下內容:通過研究供應鏈中公司、供應者和消費者的資源和環境性能影響,建立供應鏈及其組成部分“綠色度”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其量化評估方法和面向綠色制造的供應鏈伙伴的選擇方法;研究面向綠色制造的供應鏈優化技術。
(五)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和方法的研究
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聯系起來的一個整體模式的管理。供應鏈在多層次性、多因素性、多變性、各節點企業之間以及供應鏈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模糊信息,同時這些信息很難用常規的方法進行度量和量化。因此面對如此復雜的系統,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已不適用。錢學森指出唯一能有效處理開放的復雜系統的方法,就是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該方法其實質就是將專家群體(各種有關的專家)、數據和各種信息與計算機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知識結合起來。可見,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與方法的研究也需要采用綜合集成技術,包括系統的結構化、系統與環境的集成(全局與局部)、人的經驗與數據的集成、通過模型的集成、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技術。總之,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與方法的研究也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