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發展長達半個多世紀。從其發展歷程我們看到: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消滅論、補充論到重要組成部分的認識過程,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思想,建立健全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1019
文獻標識碼:B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所有制結構的重要組成,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由于認識的局限性,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及國務院頒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對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證,其意義是巨大的。
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消滅——補充——重要組成的認識過程
在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指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商投資經濟,以及以這些經濟為主的有其它經濟成份參與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歷程的探索主要在建國后。
(一)提出消滅非公有制經濟的思想
建國后,作為我國第一代領導集體代表的毛澤東,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是反復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從承認到削弱階段。建國后頭三年,毛澤東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廢除一切封建制度等方式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使國營經濟空前壯大,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大大下降。二是從削弱到取消階段。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通過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使公有制占主要地位,私營經濟下降,直到1956年不復存在。三是消滅階段。從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毛澤東把我國所有制確定為“一大二公”的單一模式,奉行全面公有,對非公有制經濟采取消滅的方針。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1978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占99%,非公有制經濟只占1%;在工業總產值中,1975年國家所有制經濟占81.1%,集體所有制經濟占18.9%,非公有制經濟等于零;在社會商品零售額中,同年國家所有制經濟56.8%,集體所有制經濟43%,非公有制經濟0.2%,形成了單一所有制結構模式否定和排斥各種非公有制經濟成份的局面。
(二)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思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大膽突破了毛澤東單一所有制的禁錮,提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思想。一是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1981年鄧小平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指出:“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黨的十二大上他又指出:“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2)此后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明確肯定了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二是提出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1987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召開時提出:“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3)次年,在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規定了“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隨后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再次重申了這一思想。三是提出外資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利用外資、吸引外商來我國舉辦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4)此外,鄧小平強調要發展“三資企業”,指出:“……吸引外國的資金和技術,歡迎中外合資企業,甚至歡迎外國獨資到中國辦工廠,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5)1988年4月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也明確了中外合作企業的法律地位。總之,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所有制問題探索中的最大貢獻就是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其缺陷則是把非公有制經濟放到從屬地位。
(三)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思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非公有制經濟思想在繼承中加以發展。黨的十四大仍明確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思想,而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則去掉了“為補充”的提法。1997年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原“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經濟的補充”等內容修改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問題最終被憲法確立。這是我黨第一次把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平等對待,把非公有制經濟從“制度外”納入“制度內”,共同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
跨入21世紀后,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以中國加入WTO和十六大召開為契機,加快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步伐。隨著2005年國務院通過《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及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表,基本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國民待遇問題,建立并健全了一系列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法規,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間。
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對非公有制經濟重要地位認識的加深,非公有制經濟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春天。當時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以年均20%以上速度增長,成為支撐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21X12年,我國個體工商戶達2377.5萬戶,從業人員4743萬人,比1992年分別增長59%和92%。而私營經濟發展到243萬戶,從業人員3409萬人,分別比1992年增長16.5倍和13.7倍。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
然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能取代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它與公有制經濟比翼齊飛,兩者只能相互促進,不能相互排斥。這是因為:
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既是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重大經濟問題。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標志和根本特征,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我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的50余年曲折歷程中,無論黨的哪一代領導集體執政,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重大問題,哪怕是像文化大革制口樣的十年浩劫,都始終堅持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建國后,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公有制在我國的統治地位,只不過當時的公有制是單一的所有制。改革開放后,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反思中通過對農村及城市的一系列改革,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下,果斷實行了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措施,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及新中央盡管面對著蘇東劇變、國有經濟發展步履艱難的轉折時期,公有制經濟仍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居主導地位,只不過國有經濟在一些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仍居主體地位,其他行業則比重下降。正如江澤民在199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的那樣:“動搖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動搖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必將損害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了。”可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僅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也是重大的經濟問題。
2.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是對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否定和削弱,而是鞏固和加強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原有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僵化模式,使公有制占據幾乎所有國民經濟部門,尤其是一些不適合于自身發展部門的局面得到改變,國有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出現。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逐步發展,公有制將集中力量發展關鍵行業、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開始借鑒、引進非公有制經濟某些科學合理的經營機制和管理方式,加速對國有中小型企業的改造,通過拍賣、租賃等形式,使部分國有企業轉化為非公有制經濟,避免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也解決了國有職工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問題。
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韻政策法規將逐步建立健全
自1982年我國憲法頒布實施了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規定以來,經過20余年對非公有制經濟探索的逐步深入,到2005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第一次最全面、最系統的文件,即(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文件分七部分36條,詳盡闡發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
1.貫徹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的國民待遇問題。(意見)規定放寬市場準人,鼓勵公平競爭,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法律法規未禁人的行業和領域;允許國內非公有資本進入許可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領域和社會事業領域以及金融服務業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
2.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素質,維護企業、員工合法漢益。(意見)規定企業必須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規范企業經營管理行為;完善企業組織制度,建立規范的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提高經營管理者素質。提出要加快修訂完善并嚴格執行保護合法私有財產的有關法律法規;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企業的合法經營行為;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完善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保障企業職工依法參加和組建工會的權利。
3.改進政府監管方式,規范監管行為,完善管理體制。《意見》指出要改進政府監管方式,公開監管制度,規范監管行為,提高監管水平;建立和完善三方協調機制,健全勞動爭議處理制度;規范國家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收費行為,嚴肅查處亂收費、亂罰款及各種攤派行為。提出政府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指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輿論宣傳,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盡管黨和政府加大了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投入和制度保證,但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仍面臨著諸如部分地方、部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市場準入還存在一些不適當的限制;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監管和服務不到位;部分企業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必將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