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79;2.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行,海南 海口 570125)
摘要: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呈現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保護方式上的隱蔽性等特點,對國際貿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并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限制進出口貿易的障礙。在此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重要途徑。對外直接投資能在多大程度克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本文認為,在不同情況下,其跨越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企業應該有選擇性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采取措施以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程度,從而提高其跨越這一壁壘的能力。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效途徑;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5F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07-0024-04
一、引言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非關稅壁壘的一種,它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所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性措施,這些措施成為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自由進入該國市場的障礙。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包裝和標簽要求,商品檢疫和檢驗規定,綠色壁壘和信息技術壁壘等內容。
目前隨著關稅、配額和許可證等傳統貿易壁壘影響的日趨縮小,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保護方式上的隱蔽性等特點使得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且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限制進出口貿易的障礙,我國產品的出口也深受其害。據統計,世界貿易壁壘的80%來源于技術性貿易壁壘。根據科技部2003年對天津、山東、江蘇沿海三省市260家出口企業的調查,2002年有81.2%的企業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其中38.2%的企業出口直接減少,造成損失高達17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出口額的5.2%。[1]2005年5月10日,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我國2/3的企業、2/5的出口產品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損失約200億美元。[2]在此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重要途徑。對外直接投資能在多大程度克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本文認為,在不同情況下,其跨越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樣的:當進口國實行歧視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的跨越能力比較強;當進口國實行非歧視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應該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跨越進口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現象可能會加大出口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跨越這一壁壘的難度。所以,企業應該有選擇性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采取措施以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程度,從而提高其跨越這一壁壘的能力。
二、對外直接投資已經成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途徑
面對蔓延迅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少學者提出了很多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政策措施。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直接滿足壁壘要求,具體包括充分了解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加強國內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申請國際技術標準認證和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標準認證等;(2)規避或繞開壁壘,包括利用WTO規則和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調整出口市場,轉攻第三國市場,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代替產品的出口等;(3)采取尋租活動,通過賄賂等方法獲取進入國外市場的資格。[3]在這其中,有一些工作是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去執行的,出口生產企業真正可以選擇的措施就是技術創新、對外直接投資和賄賂。
綜合起來,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出口生產企業跨越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之一。理由有:其一,認為出口企業在出口商品時,所遭遇到的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這一過程進行規避,即可以通過資本、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的輸出等形式來規避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其二,主要是從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角度解釋:認為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幾乎從未考慮過對外直接投資的問題。由于貿易使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在沒有外部經濟、貿易障礙和信息成本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唯一最好方式”。只有國際貿易出現了摩擦和障礙時,對外直接投資才會出現。[4]對此問題,海默在其著名的博士論文中也曾作過分析:為了逾越當時的歐洲共同市場和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兩個貿易集團對外設置的貿易壁壘,美國一些具有所有權特定優勢的企業大量進行直接投資。[5]
三、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途徑分析
作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所有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都能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規避?也就是說,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究竟為何?本文認為,進口國在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時是否執行歧視政策,影響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所選擇的途徑也會有區別,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進口國實行歧視性技術貿易壁壘。包括兩種形態:(1)國民歧視,即只要求進口產品達到規定的技術標準而不要求國內同類產品執行;(2)國別歧視,即只要求來自于某些國家的進口產品執行規定的技術標準而對另外的國家則不作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程度是比較高的。
針對國民歧視,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直接進入進口國進行投資,當地生產,當地銷售,以進口國國內產品的身份進入市場,從而可以規避技術標準的管制。當然,這種結果的出現基于一個前提條件是:出口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雖然低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要求,但不低于進口國國內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否則出口企業即使投資進入進口國,也無法占領市場。針對國別歧視,出口企業可以考慮到沒有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第三國國家投資生產,然后以該國產品的名義進入原來的市場,從而間接跨越進口國對進口產品的技術標準限制。這種方式比較多地表現為出口國向第三國出口零部件,然后組裝成成品向進口國出口的簡單加工貿易方式。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會受到原產地標準、運輸距離和成本以及第三國與進口國、出口國的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若是進口國對進口產品的原產地標準要求比較高,出口企業就不能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貿易,而必須實實在在地在第三國投資生產,實現從零部件到成品的“實質性變更”。
2.進口國實行非歧視貿易壁壘。即進口國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法規和統一的合格評定方法、程序等,不歧視任何國家,也不歧視任何企業。這種狀況更多地使技術標準回歸到其本身的含義,而不是貿易壁壘層面的含義。在此情況下,出口企業必須決定是否進行技術創新,以達到進口國技術標準的要求,因為若是簡單地進入進口國投資生產而沒有技術創新,則即使能獲得進口國國內企業和產品的身份,也不能達到在技術上超越的目標。所以,其對外直接投資跨越的有效性關鍵取決于是否進行技術創新。這時,出口企業存在以下幾種選擇:
(1)不進行技術創新,也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是出口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最消極的策略,在這個策略下,出口企業將不得不完全放棄原進口國的市場。不過,出口企業還是可以通過轉移市場,即放棄原來的出口市場,尋找新的出口市場;或者通過國際商業賄賂等方式來維持甚至擴大出口市場,但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性和商業賄賂的不經濟性,使得這種策略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程度加強,采取這種選擇的出口企業最終將會被擠出國際市場,甚至在國內市場也無法生存。
(2)不進行技術創新,但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嚴格來講,這種策略要求出口企業只是在國內不進行技術創新,在國外還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否則它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也就沒有任何跨越的能力。所以這種策略更多出現于這樣一些出口企業:自身缺乏足夠的技術創新能力,而又不愿意白白丟失原有的市場,所以到進口國投資設廠,目的在于向當地廠商學習,及時掌握和提高生產技術,以達到進口國的要求。事實上,通過這種邊投資邊學習邊進步的方式獲得成功的跨國企業已經很多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鄧寧對此進行過專門研究,并認為這是跨國企業在尋覓能夠補充或增強自己核心優勢時的資產。[6]
(3)實現技術創新,但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種策略對于那些沒有足夠的對外投資實力但有一定技術創新能力的出口企業,特別是對那些中小型的出口企業來說,是比較適合的。它沒有對外投資和經營的風險,又能在技術上達到和超過進口國技術標準的要求。這不僅能維持原來的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擴大出口。但是,這種策略將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壓力全部集中在出口企業的技術創新上,要求企業不但能夠及時地跟蹤、獲取國外的技術動態,而且要準確地掌握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情況。
(4)既進行技術創新,又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出口企業根據自身的優勢和能力、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情況和國際市場狀況,將二者結合起來,做到既有對外投資和海外經營,又有技術創新。這個策略起因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實施的時候卻超越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決定到進口國國內還是到第三國進行投資和經營的時候,將更多地取決于國際市場狀況以及進口國和第三國之間的關系。這個策略能將跨國經營和技術創新的優勢合并,形成出口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更強勁的力量,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程度也是最高的。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性”加大了跨越的復雜性和難度
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會保持不變還是會繼續發展?這個問題可以擴展成兩個方面:一是對外直接投資所規避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是否會變化發展?二是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是否會有其他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出現?從動態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因素將會加大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復雜性和難度。
根據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表現特征和發展趨勢來看,無論是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還是對外直接投資這一過程,技術性貿易壁壘都會有很大的發展,并且表現為類似于傳染性疾病的擴散特征,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傳染”現象,即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現導致更多種和更大范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現。具體表現為:
1.從對一種(類)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到對多種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2.從一個國家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到多個國家設置同樣的壁壘,也就是指其他國家效仿第一個設立該種技術壁壘而跟進設置類似技術壁壘。
3.對同一種(類)產品設置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到設置多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規定個別限量指標到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標體系。
4.壁壘從商品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以及服務領域,覆蓋范圍越來越廣泛。
5.壁壘從獨立使用擴展到與關稅、一般非關稅壁壘一體化使用。[7]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特征既有可能源于產品生產技術本身的發展,也可能源于其作為貿易限制措施的特點,或者進口國不斷衍生新的標準或者程度更深的標準或者范圍更廣的檢測要求,或者其它國家基于擔心第一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將出口國的產品擠入其國內市場而跟進設置類似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外直接投資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傳染性的發展會產生一種強化效應,一方面,會進一步擴大出口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加大出口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難度,降低其跨越的有效性。
五、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建議
跨越貿易壁壘是很多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之一,但當對外直接投資被作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主要途徑時,其跨越的有效程度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根據前面的分析,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選擇其跨越的有效途徑。
1.有選擇性地對外直接投資。當出口產品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國民歧視或國別歧視的特點時,對外直接投資的跨越能力比較強。所以,出口生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該更多地選擇這些領域的產品,以進口國國內產品的身份獲得這些歧視政策的保護。同時,政府應該優先支持這些產品的對外直接投資。
2.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當進口國實行非歧視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只有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才能最有效地跨越進口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事實上,技術創新是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越強,應對貿易壁壘的能力就越大,對外直接投資的跨越有效程度就越高。
3.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特征會加大出口企業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難度,降低其跨越的有效性,所以,預防傳染或降低其傳染程度是提高跨越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其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依據傳染的特點作好預警工作;制定對應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體系,形成牽制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傳染的“制動閥”等。
參考資料:
[1] 江小涓等.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魏建國.中國貨遭遇大面積技術壁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511/150453289.shtml,2005-05-11.
[3] 馮宗憲,柯大鋼.開放經濟下的國際貿易壁壘——變動效應、影響分析、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 劉易斯·威爾斯.第三世界跨國企業[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6.
[5] S.H.Hymer.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Cambrige:MIT Press,1960.
[6] J.H.Dunning.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Personal Perspective[J],in The Nature of TNF,2000.
[7] 孫敬水,朱簡.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