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縣富城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東連瑞金市拔英鄉,南接福建省長汀縣紅山鄉。國土面積230平方公里,13個行政村,145個小組,15602人。人均收入1146元。13個村中有3個村不通路(粗石壩、泮塘、林珠),5個村不通電(粗石壩、半逕、泮塘、林珠、余屋洞),居住分散,資源貧乏,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落后。2—3戶為一個居住點的現象相當普遍,其中,粗石壩村的村長和支部書記見個面要走32華里的山路,林珠村的村長和支部書記相距20多華里,小沙村村小組間最遠的相距50華里山路。東片村的村民趕集都到拔英鄉,南片村民趕集到長汀紅山鄉,80%的人口居住在邊遠山區。
該鄉現有特困人口94戶470人,貧困人口225戶1447人,低收入人口445戶2225人,大部分人居住在山溝溝里的土房子里。這里山高水冷,野豬橫行,銹水田多。土地質量差,光照時間短,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由于貧困,初中輟學率達17.6%,已掃盲的青少年出現返盲現象嚴重。教育的落后,導致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嚴重制約了富城鄉的經濟發展。為逐步解決群眾的貧困問題,富城鄉黨委政府依托省、市的移民扶貧政策,積極向有關部門爭取項目和資金,大膽地實施了移民扶貧這一德政工程。到目前為此,富城鄉上洋安置點集中安置了移民107戶581人,建成了移民一條街,并通過招商引資等多種途徑,已逐步落實了移民的今后生活出路問題。通過富城鄉的移民搬遷,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借鑒:
一、黨政重視,結對幫扶,是實施移民扶貧工作的根本保證
移民扶貧是一項體現黨對深山區、庫區群眾關懷、利國利民的偉大工程,是提高扶貧效率和效果的重大舉措。但故土難離,突然要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而到另一個地方去生活、發展,移民戶顧慮很多。為從根本上解決移民戶的思想問題,富城鄉做到以下兩點:
1、齊心協力,形成全鄉上下抓移民扶貧的工作氛圍。從2004年起,富城鄉黨委、政府一直把移民扶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在年初召開鄉人代會的時候,把移民扶貧規劃作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提出來討論通過,同時組織了全鄉人大代表到上洋移民集中安置點看點,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和效果。在富城鄉,移民扶貧工作由黨委書記親自抓,一名副鄉長和扶貧專干具體抓,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共同抓,全鄉上下形成了人人齊心協力抓好移民扶貧工作的良好局面。
2、結對幫扶,全面落實各項移民優惠政策。針對部分移民戶經濟基礎薄弱和活動能力較差的情況,鄉政府采取結對幫扶的辦法,安排一個鄉領導聯系3戶移民戶,一個鄉干部聯系2戶移民戶,落實移民優惠政策,盡最大努力為移民提供各方面的服務。有的幫助移民戶擔保貸款,有的為移民戶賒銷紅磚、水泥等物資。黨委書記許德亮為1戶移民戶借給現金1萬元,擔保15噸水泥,一直幫助到這戶移民戶順利搬遷。移民戶鄒澤海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沒有縣鄉兩級干部的幫扶,我做夢都不敢想在上洋移民新村安家落戶。
二、統一規劃,集中安置,是落實移民建房用地的重要渠道
為切實解決移民的建房用地和長期穩定與發展問題,富城鄉政府認為,根據富城的山區特點,必須引導移民實行集中安置,并制訂了三個安置方案,經過反復比較、論證,最后把移民集中安置點確立在視野較開闊、交通較方便的上洋,并征了51畝土地,科學地做好了5年移民安置規劃。對移民建房,富城鄉政府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裝修標準、統一基礎設施。到目前為止,第一期移民安置規劃已經完工,98戶移民544人基本搬進了新居。
為了給移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移民享受更多的社會共同資源,富城鄉力求把上洋移民安置點建成小城鎮規模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富城鄉黨委、政府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完善了安置點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通過積極向財政、電力、通信等部門爭取項目和資金,硬化了9000平方米的街道,新建了1000米的高低壓線路,建設了一個小型的移動通信網絡,安裝了1200米的電話線路;二是通過引進外地老板投資,建成了一個日供水量1500噸的水廠;三是通過移民戶自己籌資和縣財政移民配套資金輔助,完善了900米下水道的建設。如今,上洋移民集中安置點可謂是設施齊全、功能完備、住房整齊劃一、人民安居樂業的一個新農村亮點了。
三、招商引資,開發農業,是解決移民生活出路的有效途徑
移民扶貧工作的基礎在于把握好政策,實施整體搬遷,關鍵在于為移民解決生活出路,實現“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宏偉目標。
為了解決移民戶今后的生活出路問題,富城鄉政府在廣泛征求移民戶意見的基礎上,走出了以下三條路子:
一是依托當地山地資源優勢,實行招商引資,發展多種產業,消化移民勞動力。2004年,鄉政府引進了福建裕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種植了黃梔子、杜仲、積殼、紅豆杉等藥材5000畝,消化了移民勞動力142人,5年內該公司的藥材種植面積將達到3萬畝;礤頭村移民戶蔡紀茂通過承包500畝藥材的管理,解決了一家的生活來源,同時掌握了許多藥材的種植和管理技術。
二是根據富城的產業特點,組織移民戶租賃土地,發展烤煙生產。為使移民戶更快地富裕起來,黨委書記許德亮帶領12戶移民低價租了周圍群眾的撂荒土地,種植了60畝烤煙,每戶移民戶將從中實現近3000元的利潤。
三是爭取縣政府和工商部門的支持,批準在上洋移民集中安置點開圩,使部分移民從事商貿活動。移民戶曾天明在安置點辦起了木材加工場,6個月收入就達到4200元。
今年,鄉里又引進一廣東老板種植甜玉米1000畝,引進了珠繡廠和稀土采礦廠,將進一步消化當地勞力,解決移民就業問題。移民戶楊昌偉承包管理了20畝的甜玉米,僅以投勞的形式參與分紅就獲取了近3000元的收入;桂坑村移民鄒冬長組織帶領6戶移民戶種甜玉米20畝,每戶純收入達到2400元;
現在,移民正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經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形成了經濟自主增長的新機制。目前,有62戶移民戶已在上洋開店經商,分別經營餐飲、付食、木制品加工、裝修、建材、電器、摩托車銷售及維修等行業,已初步顯露了移民安置點的生機和活力。據初步統計,富城鄉的移民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和帶領下,通過自己的奮發努力,人均純收入增長了300元左右。
移民扶貧政策給移民帶來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為移民戶帶來了經濟和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帶來了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和新理念。這些移民戶奮發向上的精神必將帶動一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