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級扶貧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吉安縣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要求,以33個貧困村為重點,通過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壯大扶貧產業,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使全縣農村貧困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至2005年,全縣貧困人口從32543人減少到24144人,低收入人口從121383減少到92389人,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960元上升到1620元。
2003年,全省實施重點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示范現場會在我縣召開;2005年,永和鎮錦源村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稱號,永和鎮尚書村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
在新階段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中,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項目扶貧夯基礎
四年來,我縣累計投入資金16358.5萬元,實施公路建設項目928個,新修水泥路301條,通車里程195.2公里;新修和改造砂石路29條,通車里程53公里,新修橋梁150米;興建農田水利建設項目158處,新建小山塘水庫50座,新建和維修水陂57座,新修和改造水渠51條,改造農田面積17112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7813畝;架設農村電網60千米,實施通訊和通廣播電視項目18個;完成“戶戶通自來水”工程84宗,幫助4000多戶2萬余人解決了飲水困難。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為把重點村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為重點村貧困群眾快富、久富、穩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清三改”換新顏
村級規劃實施以來,各重點村以沼氣工程建設為龍頭,大力開展“三清三改”,建成沼氣池8113座,90%的農戶完成了改水、改廁、改灶、改欄。共清理垃圾17938噸,清理路障3562處,清理污溝41125米,改廚、改廁、改欄13156處,植樹160000多棵。重點村實現了村組道路網絡化、農戶住宅城鎮化、廁所畜欄清潔化、村民飲水衛生化。各重點村建立和完善了村級衛生服務室、農技服務站、文化娛樂室、圖書室、商店等社區服務設施。村民們告別了“臟、亂、差”的生活環境,村容整潔,村風文明,重點村成為潔凈、亮堂、文明的農村生態家園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點。
產業扶貧促增收
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中,大力引導和扶持貧困農戶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特色產業。通過發展扶貧產業,把貧困戶納入到產業鏈上,增加收益,增強他們自我“造血”能力,從扶到放,最終達到穩定脫貧目標。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根據各重點村的資源分布情況,通過政策引導、資金補助等措施,扶持每個重點村發展一個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業的特色產業格局。目前已逐步形成橫江葡萄、溫氏養雞、吉安黃牛、大棚蔬菜、中藥材、水產養殖、柑橘等特色產業,有5000多戶貧困戶參與發展特色產業生產,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是扶持龍頭產業。我縣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對其中比較效益好的產業在扶貧專項貸款、現金補貼、科技扶持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使之發展壯大,成為帶動能力強的主導產業。四年來,共發放扶貧專項貸款5744萬元,扶持了金安林產、大自然藥業等農產品加工企業31個。發放補助資金220萬元,重點扶持了永和大棚蔬菜、橫江葡萄、吉安黃牛三大主導農業產業。目前,永和大棚蔬菜擴建大棚100個,種植面積達到500多畝,蔬菜品種多樣,銷售渠道暢通,已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橫江葡萄種植面積已突破2萬畝,并以其甘甜味美享譽省內外,帶動了周邊貧困戶脫貧致富;吉安黃牛已達到年出欄1萬頭的養殖規模,并建立了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專業交易市場,有150多戶貧困戶從事規模養殖。
三是引導貧困農戶建立各類專協會。根據農戶自愿,引導建立了橫江葡萄協會、永和蔬菜協會等16個種植、養殖業民間協會組織。通過協會組織農戶進入市場,通過“公司+協會+農戶”、“公司+協會+大戶”等多種形式,帶動千家萬戶參與到產業扶貧鏈中來,既增加了貧困農戶經濟收入,又進一步壯大了銷售規模,拓寬了銷售渠道。
智力扶貧強素質
一是著眼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開展干部培訓。舉辦扶貧政策、資金管理、項目實施等各類培訓班20多期,參訓干部800多人次。每年組織部分重點村支部書記到外地參觀學習,使他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識,增強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二是圍繞扶貧產業,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依托錦源科技示范園、安塘種鵝孵化基地等培訓機構,圍繞大棚蔬菜、葡萄種植、種草養鵝等扶貧產業,四年來共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近40期,培訓貧困戶勞力2500人次,使每個農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掌握了一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
三是圍繞增加貧困戶現金收入,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通過建立勞動力輸出基地、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勞動力轉移接收基地,舉辦貧困戶子女縫紉、電腦、電焊等培訓班26期,共培訓學員1024人,其中403人實現穩定就業,為探索“一人轉移就就業,全家實現脫貧”走出了新路。
回顧四年來實施整村推進所產生的巨大變化,我縣得到四點啟示:
1、加強班子建設是保證。“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扶貧開發首先必須有一個凝聚力、戰斗力強的核心堡壘。我縣堅持把重點村村支兩委建設放在扶貧開發工作的突出位置,按照“五個好”的目標要求,通過扶貧開發的推動,多途徑、多渠道選優配強村級班子。永和鎮尚書村過去兩委班子軟弱渙散。2001年,通過“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村民推選一名年紀輕、有文化、有魄力、有責任心的退伍軍人任支部書記,新書記上任后立即加強了班子建設,使全村扶貧開發工作蓬勃開展,并取得豐碩成果。村黨支部達到一類黨支部標準,連續三年被縣、鎮評為優秀基層黨組織。全村目標管理在全鎮21個村中排名第二。
2、選準扶貧思路是前提。在被確定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后,重點村干部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初步擬定了“以村級規劃為平臺,以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以增加群眾收入為中心,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依托沼氣扶貧工程,走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扶貧思路,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把廣大群眾迫切要求的建設項目作為重點,確定扶貧開發建設規劃,精心制定實施方案,同時,對每一個建設項目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詳細測設、預算,明確扶貧資金投入額度,然后交群眾討論,完善投勞、集資及施工等方案,最后由承擔及受益建設項目的所有農戶在建設責任書上簽字,確保集資和投勞等責任的履行。
3、群眾主動參與是關鍵。“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在“輸血”的同時,必須增強脫貧的內力和貧困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我縣在工作中,一是大做宣傳鼓動工作。大力宣講新時期扶貧開發政策,廣大村民不等不靠、艱苦創業蔚然成風。二是尊重群眾意愿。在組織實施村級規劃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堅持把群眾當作扶貧開發工作的主體,在規劃設計、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都賦予群眾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讓村民自己“當家作主”。三是黨員干部帶頭。“羊群走路靠頭羊”,要使群眾肯積極參與,黨員干部必須首先“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4、建立長效機制是根本。為確保村級規劃的順利實施,各重點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執行小組和監督小組,并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各重點村結合實際,制訂了《扶貧開發項目及資金管理制度》、《扶貧開發參與制度》、《扶貧開發議事決策制度》和《村民公約》,在制度上明確了村民在扶貧開發過程中,有參與項目規劃設計、項目管理、項目實施、項目監督的權利和義務,使扶貧開發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開,讓廣大群眾的意愿和建議能夠得到充分表達和尊重,逐步建立起一個“議事、決策、干事”的長效機制。同時,我縣在重點村大力推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使農村村務、財務管理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重點村村級組織管理呈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