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扶貧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我市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各項扶貧方針政策,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總體要求和我市“十五”扶貧開發規劃的目標,緊緊圍繞著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解決群眾溫飽問題這個中心,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積極而富有成效地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十五”扶貧工作的主要成績
一是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底,重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已達1197元,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貧困戶已減少至11.8萬人,比“十五”規劃前減少了77.6個百分點,重點村貧困群眾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二是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四年來,全市扶貧系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9156萬元,新建和改善水利設施1039處,新增和改造基本農田面積9.86萬畝;新增和擴建公路772條,0.22萬公里;新建和改造中小學校117所,4.3萬平方米;新增輸電線路38條、151公里;新建沼氣池3.35萬座,農村飲水“戶戶通”工程625宗,重點村的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三是定點扶貧成績顯著。四年來,市、縣兩級定點扶貧單位共幫扶資金近3000萬元,資助興建基礎設施項目1560個,13807名黨員干部與13824戶貧困戶開展了“1+1”包干扶貧工作,共捐助現金1265萬元,擔保貸款1480萬元,捐贈農藥、化肥、種子、苗木等物資折款1836萬元,扶助種植業項目2650個,養殖業項目2060個,辦工業項目590個,幫助培訓人員32289人次,幫助輸出勞力39616人次。四是移民搬遷成果豐碩。2003年至2005年,5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建立移民安置點836個,新建和購置移民房屋5891棟110萬平方米,搬遷移民5972戶26964人。五是群眾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四年來,全市共舉辦各種類型實用技術培訓班1537期,培訓貧困勞力6.24人次,使95%的貧困勞力都掌握了一門以上的實用技術。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293項。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5930人,95%以上參訓勞動力全部實現了就業。資助4800名貧困戶勞動力參加農函大學習。
“十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扶持到戶與發展扶貧產業相結合。按照中央制定的開發式扶貧方針,我們把產業扶貧當作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及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來抓。依托資源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大力抓好反季節蔬菜、蠶桑、果茶、煙葉、畜禽、毛竹加工等扶貧產業開發。并以加工企業為龍頭,推行“公司+農戶+基地”模式,把農戶聯結起來,帶動產業發展和貧困戶增收。全市已有遂川翔云藥業等2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吉安林產實業等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5.6萬戶,戶均增收410元。
二是堅持解決溫飽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在扶貧開發中,我們始終圍繞著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解決貧困群眾溫飽問題開展工作,不斷加大扶貧到戶的工作力度,扶持貧困群眾以發展種養業為主的生產項目。與此同時,我們把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與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扶持的重點放在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有效地緩解了貧困地區群眾的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問題。
三是堅持就地扶貧與移民搬遷扶貧相結合。從2003年開始,我市在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進行移民扶貧工作,幫助庫區、深山區以及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群眾整體搬遷,徹底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富”的目標。全市各移民集中安置點全部按照通電、通訊、通路、通有線電視、通水、建沼氣、環境綠化的“五通一氣一綠化”的標準建設移民小區,各集中安置點全部建立了村落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及其他服務機構,對分散安置的少數移民,將其納入所在村組管理,使移民戶從一開始就具有穩得住的生活條件,具備逐步富的良好生產基礎。
四是堅持資金扶持與提高貧困群眾素質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擺在重要位置。圍繞扶貧項目開發的需要,市、縣、鄉三級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貧困群眾群眾學習掌握一門以上種植業、養殖業或小型加工業技術,使貧困地區的群眾有種養加的一技之能。每年組織貧困戶勞力1200余人參加農函大學習,幫助他們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從2003年開始,我們又針對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外出務工就業率低、技術含量低、報酬低等情況,開展了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全市共舉辦了機械、電子、烹飪、縫紉、計算機等20多個專業的培訓班,幫助貧困群眾學到一項技術,提高致富本領。經過轉移培訓的人員不僅提高了就業率,勞務收入也普遍提高20%以上。
五是堅持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從2002年開始,我市把沼氣扶貧作為為民辦實事的富民工程,在用好國家扶持專款的基礎上,又從扶貧計劃資金中切出10-20%用于扶持236個重點村發展沼氣,此舉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了優化人居環境,從2002年開始,我們在236個重點村開展了以清垃圾、清污溝、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為主要內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共清理垃圾2.87萬噸,清理污溝4.72萬米,清理路障3110處,改廁1416個,改水571項,硬化房前屋后路面3.6l萬平方米,使臟、亂、差環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為了解決貧困鄉村群眾飲水難的問題,從2003年開始,扶持116個重點村建設“戶戶通”自來水工程,解決了2.3萬戶7.9萬人的飲水困難,使他們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干凈純潔的自來水。沼氣扶貧工程、農村“戶戶通”自來水工程和“三清三改”為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六是堅持政府扶持與社會扶貧相結合。我市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擺上重要工作日程,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中心任務來抓,切實落實各項扶貧優惠政策,多渠道增加對扶貧開發的投入,及時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市直每年安排79個、縣(市、區)每年安排371個由行政事業單位組成的工作組深入扶貧開發重點鄉、村開展定點扶貧,幫助重點村發展生產,協助重點村管好用好扶貧資金。全市236個重點村都有一個市直或縣直單位定點扶貧,另外還在全市黨員干部中開展了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全市10100名副科級以上干部連續8年開展了“1+1”幫扶活動,有效促進了重點村的經濟發展,使大多數貧困戶擺脫了貧困狀況。
七是堅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與發展村級經濟相結合。主要是以選配好重點村支部書記為重點,把配強、配好村黨支部擺到基層組織建設的首要位置。通過內選、外返、下派、交流等措施,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好、有致富專長、年富力強、群眾擁護的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并注重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和素質培養,幫助他們增強黨性、更新知識,提高村級班子的整體戰斗力。同時,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幫助貧困鄉村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果業、林業、竹業、養殖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大多數貧困村改變了貧窮落后面貌。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