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縣毛桃溝村農民魏占鋒得知貧困勞動力可以補貼學費學技術就報了名,學成后到承德遠通就業,工資收入1500元以上,一下就改變了一家四口人貧困拮據的生活,而且妹妹讀書的學費也得到了解決。這不是個例,是轉移培訓就業的其中之一。承德的勞動力轉移培訓,使一大批貧困戶解決了貧困問題,并形成了新的脫貧產業。
承德地處燕山中段,是環京津貧困帶的重點地區,有6個國定貧困縣,1個省定貧困縣。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制約因素較多,扶貧任務艱巨。一是資源承載力弱。許多村居住在深山溝中,大部分耕地是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還林后,人均不足1畝地,農業生產效益微薄。基礎設施差及公益事業落后,有一部分扶貧村存在飲水困難、交通不便、兒童上學難、群眾就醫難等問題。二是環境約束力強。地處京、津生態屏障和水源地的特殊區位上,年向京、津、唐三市輸送生活、工業用水約25億立方米,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任務重,工業項目發展受到嚴格限制,經濟發展緩慢。三是城鎮化率低,農村富余勞動力多,技能水平低。有農村富余勞動力110萬人,已外出務工人員生產技能低,主要是從事體力勞動,收入低且不穩定。
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2004年這個市對貧困群眾的增收脫貧進行了重新的思考與定位,把扶貧工作重點向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轉移,把富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促進增收脫貧,推動新農村建設。為此,該市專門成立了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發展勞務經濟的政策措施,不斷探索新方法,創新工作思路,全市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堅持高就業率、高穩定率、高待遇的就業標準,以市場為導向拓展就業渠道,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為手段,以培訓一批就業一批穩定一批脫貧一批為目標,不斷加大貧困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力度,使轉移培訓工作成為脫貧產業、朝陽產業、富民產業。近兩年來,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17196人,已有14121人到北京、天津、省內的一些大中型企業、公司(有2900人正在接受培訓),就業穩定率達到95%以上。經過培訓后就業勞動力收入穩定且高出全市勞務平均水平一倍多。2004年,承德技工學校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隨后又有灤平職教中心等4個學校被省扶貧辦確定為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
以提高技能為突破點,整合優勢教育培訓資源,構建集團化培訓網絡,突出實訓強化管理,打造勞動力品牌。使閑散在家的農民走出山村到二、三產業就業的關鍵是提高個人素質與掌握一門技術。充分利用現有職業教育資源,選擇技術力量強、培訓設備先進、與企業合作緊密、社會信譽好的職技學校作為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基地。通過綜合考察、評估有16所學校被國家、省、市扶貧辦認定為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使培訓發展方向明確、能力大大增強。根據市場需求開設了焊工、鉗工、計算機、汽車維修、數控機床等50多個專業,年培訓能力達到了2萬多人,實現了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和諧發展的共贏局面。加強管理,組建了由各個基地一把手負責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組成的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對轉移培訓進行全面、全員、全程管理,強化農村勞動力的組織紀律觀念和職業意識;突出教學,針對企業需求和培訓時間較短及生源的實際情況,組織骨干優秀教師、技能專家傳授技術,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實行理論與實習“一體化”教學,根據教學需要改善實習、實驗條件,為提高學生操作技能水平、保證教學質量奠定物質基礎。農刺勞動力經培訓后,一律進行職業資格鑒定,取得初級工技術等級證率達90%以上;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組織思想與職業素質培訓,引導勞動力樹立客觀實際的就業理念。組織勞動力到企業進行實訓,與用人單位零距離接觸,適應工作環境與工作要求。通過完善機制,強化管理、提高素質、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術來打造講信譽、有技術、能吃苦、守規矩的承德勞動力培訓品牌。
以財政扶貧資金為杠桿,調動其它資金開展培訓,增加培訓投入,解決貧困勞動力參訓難問題。勞動力轉移培訓是面向農村貧困群眾,以提高技能水平促進轉移就業最終實現脫貧的一項系統工程。增加培訓投入,解決貧困群眾參訓的實際困難,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點。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調動其它資金開展培訓,探索出了“補、減、籌、緩、貸”多元化投資的籌資方法。補:即國家給予一定數額學費補貼;減:即培訓學校減免一部分學習生活費用;籌:即學生自己籌措一部分;緩:即參加長班培訓內學生可緩交一部分學費,上崗后利用工資償還。貸:即對家庭特別困難的農村勞力力,可申請一定數額的小額貸款,用于補助學費和生活費,利用扶貧財政資金進行貼息。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那些想參加培訓但是無力承擔培訓費用的特困群體的培訓問題。兩年多來,投入培訓資金達到1300多萬元。
以實現就業為落腳點,廣泛與國內知名大企業建立穩定聯系,開拓就業市場,定單、定向、委托方式相結合,實現輸得出穩得住。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目的是就業,其關節點是貼緊用人單位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借助地緣優勢,穩固京津等人城市就業市,同時廣泛開拓沿海發達大中城市用人市場,通過政府間、學校與企業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強化地區間的合作與互補,進一步加大勞務市場信息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實行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和委托培訓,提高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能力。建立了與首鋼、海爾、海信、蘇寧電器等近百家大企業的穩定關系。其保障措施一是招回制提高崗位適應能力,達到高就業率。采取多次推薦就業的辦法,對不能適應原崗位要求的就業人員實施“招回制”,再培訓后重新推薦就業,使就業率達到了95%以上。二是信息回饋與技能再提高實現高穩定率。組織基地及時了解農村勞動力的工作情況及企業需求信息,架起了基地與畢業生和企業溝通的橋梁。對已經就業的勞動力實施“提高制”,鼓勵進行在職函授學習和回校再培訓提高,學校給予輔導,使之盡快達到中級工水平,更好地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需要,有效地鞏固了就業穩定率。三是通過約定與回訪確保高就業待遇。通過開拓就業市場,與用才單位約定工作崗位、就業待遇,使農村勞動力一律到能予辦理“三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傷害保險)單位就業,通過建立完善的就業情況信息反饋網絡,建立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檔案,落實“回訪制”,定期到用工單位對輸送人員工作、生活狀況進行跟蹤,及時了解他們就業后的實際情況及企業需求信息,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他們正常的權益得到保障,減少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確保輸出一批,穩定一批,從而實現脫貧一批的目的。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