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9日,以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為團長的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在江西視察老區扶貧開發工作。
在八天的時間里,視察團先后視察了吉安縣、興國縣、瑞金市、石城縣、廣昌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實地走訪了吉安縣龍陂村、興國縣高興村等9個村,并與基層干部和農民進行座談、交流。視察結束,視察團和中國扶貧協會于18日在南昌舉行了為江西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和捐款項目簽約儀式。
江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協及相關單位對此次全國政協赴江西視察的工作極為重視,省委書記孟建柱、省政協主席鐘起煌,副省長孫剛,省政協副主席王林森、黃懋衡出席了匯報會;省委副書記彭宏松,副省長熊盛文出席了項目簽約儀式;省委副書記王君出席了視察團召開的意見反饋會。(林仁)
今年已有362億元中央資金投向農村建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近日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村建設的投入。截至目前,中央預算內和國債投資中用于農村建設的投資已下達362億元,其中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資194億元,均比上年同期進一步增加。
今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形勢較好。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從多方面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全社會也普遍關心和支持新農村建設。完善了補貼政策,國家在繼續增加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基礎上,新增對種糧農民的農資增支綜合直補120億元,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增加到85億元。(盧林仁)
宜春市舉辦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改革培訓班
8月31日,宜存市舉辦了全市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改革培訓班,傳達了全省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改革精神,組織學習了《方案》,對下半年全市扶貧貼息貸款基礎工作進行了部署。各縣市區扶貧辦均派相關人員參加了培訓。
培訓班要求,各縣市區要按照貧困戶受益,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開展此項工作,充分發揮貧困農戶使用扶貧貸款的積極性,調動金融機構投放扶貧貸款的積極性,認真作好扶貧貼息貸款改革的組織、協調、監督和監測,做好指導服務、貧困戶核準、項目庫建設及項目認定和貼息確認等工作,協助金融機構收回貸款,全力推進我市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宜春市扶貧辦 顧芬)
吉州區抓好重點村新農村建設
近日,吉州區扶貧辦深入重點村新農村建設試點自然村實地調研,共商建設項目,扎實做好重點村新農村建設基礎性工作,以新農村建設促進扶貧開發。
該區各重點村召開村干部、村民代表大會,向干部、群眾宣講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爭取群眾的理解,及時調整了規劃中的相關項目,并主動邀請市、區掛點幫扶單位到重點村參加項目編制座談會,就群眾急需解決而短缺資金的問題,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同時,發揮試點村理事會的作用,教育群眾破除“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充分認識自己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堅持自己的事業自己創,自己的家園自己建,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截止目前,全區重點村中的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自然村已編制項目19個,涉及資金165萬元,其中幫扶單位資助90萬元,群眾自籌21萬元,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吉州區扶貧辦 李鋒)
大余縣扶貧辦建立駐點村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
一是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二是建立健全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村民共同保護環境、愛護衛生的責任機制和約束機制;三是充分發揮農村理事會和農村“五老”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四是采取項目幫扶、資金幫扶等措施,切實幫扶駐點村搞好新農村建設。(大余縣扶貧辦 蔣群)
六塊資金確保樟樹市重點村建設
一是省財政扶貧資金。每個試點村安排了1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專項用于試點村新農村建設,全市共計50萬元。目前該塊資金已存入樟樹市財政新農村建設專戶,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將陸續撥付到位。二是配套資金。每個試點村市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萬元,全市重點村共計25萬元。三是鄉鎮啟動資金。市里要求各鄉鎮扶持每個試點村的資金不少于3萬元。四是市直部門幫扶資金。該市為每個試點村安排了兩個市直單位結對幫塊,并要求每個單位幫助資金不少于5千元,目前已到位資金8萬余元。五是企業贊助資金。在全市開展的“百家企業支援新農村建設活動”中,每個試點村有2家效益較好的國有或民營企業提供贊助。六是農民自籌資金。這一塊資金是主體資金,由村理事會根據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按照建設內容,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在群眾中籌集,目前群眾已自籌資金達30多萬元。(樟樹市扶貧辦 付小青)
峽江縣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峽江縣“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著重安排了以下幾類項目:一、生產條件的改善。重點做好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修;二、生活條件的改善。重點做好村莊公路修建整治、農戶入戶路面硬化、農村沼氣池建設和“三清三改”;三、農民增收支柱產業的建設。重點是選好增收項目,扶持其發展壯大,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專業協會,切實帶動貧困戶增收;四、加強民主政治建設。重點村扶貧開發中做到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務公開;五、開展科技培訓。推廣科技,提高素質,開展文明進步的新風民俗教育,樹立文明新風。為了逐步積累在重點村開展新農村建設經驗,2006年峽江縣確定兩個重點村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目前,兩個試點村9個扶貧項目都已開工建設,預計到年底均能完成規劃。(峽江縣扶貧辦 何群)
宜黃著力為移民構建溫馨家園
宜黃縣移民數量較多,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安置、扶持移民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設立了專門機構做好移民工作。重點加強移民分布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該縣有計劃、分步驟地對移民分布區進行了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改造,共扶持建成飲水工程66處,挖水井9口;修建各種道路875公里、橋涵36座,購置渡船1艘;安裝輸電變壓器10臺,架設各種輸電線59.3千米,建設各類排灌發電站13處;修建各類校舍9632平方米,使移民區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戶戶通電話”的目標。
絕大多數移民過去主要靠水稻生產維持生計,針對這一問題,縣里因地制宜,引導移民調整產業結構。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扶持移民種植經濟作物8304畝、果樹8462畝,造林14360畝;扶助養魚100畝,養畜1450頭;扶持發展各類加工企業30家,有效地拓寬了移民增產增收的渠道。(唐勛 張曉榮 勇平)
定南縣扶貧辦全面完成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
截止8月6日,隨著定南縣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第三期培訓班的圓滿結束,定南縣扶貧辦高標準、超額完成了省、市扶貧辦安排的205名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實際培訓217名,轉移就業202名,就業率達93%。其中短期(一個月)培訓電車針織51人,電工電子技術應用62人,中期(三個月)培訓電腦、電工和電子技術應用104人。三期培訓共投入費用6.56萬元。通過培訓,大大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促進了貧困地區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定南縣扶貧辦 徐勝忠)
永豐“土秀才”激活農村經濟
近年來,永豐縣通過組建“集團軍”將“土秀才”聚集起來,發揮其“智囊團”的作用,有力地激活新農村經濟。
永豐縣籌資200多萬元,在縣城成立農村人才交流中心。為打造一支農村人才隊伍,該縣對培訓工作的選項、資金、師資、場地等進行統籌安排,形成了一條縣、鄉鎮、職校、農村四級較為完善的農民培訓鏈。同時,組建了以藥材、養殖、蔬菜、花卉苗木、農產品加工為主的九個“農村人才協會”,發展會員350人。協會之間共同協作,使會員充分發揮“集團軍”優勢,從容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
為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實現“土秀才”之間致富經驗共享,永豐縣聘請專家、農村骨干、種養大戶,組建“智囊團”,廣泛開展藥材種植、花卉苗木、水面立體開發等農業技能講座,僅今年上半年,全縣就舉辦了各類知識講座86場,開展技術咨詢、專家田頭傳技、觀摩交流等活動60多次。(永豐縣扶貧辦 萬良明)
全南縣開展“四個一”活動促民致富
一是圍繞產業發展,開展“一鄉(鎮)有一個富民項目”活動。立足當地的產品特色和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協會+農戶”模式,創辦了蔬菜協會、果業協會、漁業協會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加工基地等,使每個鄉(鎮)都有一個特色致富主項目。二是圍繞農民致富,開展“一村有一個富民規劃”活動。全縣86個村都因地制宜地為富民強村選準一條好路子,制定了富民規劃。三是圍繞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開展“一戶有一個增收項目”活動。四是圍繞解決農民致富無門、致富乏術問題,開展“一戶有一人懂一門致富技術”活動。切實解決農民致富無門、致富乏術問題。(全南縣扶貧辦 鐘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