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6-8日,上高縣扶貧辦抽調人員與鄉扶貧辦人員一道,到省重點貧困村井頭、羅家村,對去年10月份勞動力轉移培訓人員進行了一次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如下:
一、勞動力狀況
羅家村全村總戶數299戶,其中貧困戶2戶,低收入戶3戶;全村總人口1062人,貧困人口8人,低收入戶人口10人;總勞動力303個,其中勞動力文盲、半文盲153人,占勞動力總數51%,勞動力小學文化71人,占勞動力總數24%,勞動力初中文化50人,占勞動力總數17%,勞動力高中文化29人,占勞動力總數10%。井頭村全村總戶數147戶,其中貧困戶1戶,低收入戶2戶,總人口492人,其中貧困人口2人,低收入人口7人;總勞動力274人,勞動力文盲、半文盲2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9%,勞動力小學文化155人,占勞動力總數57%;勞動力初中文化75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8%;勞動力高中文化5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1%。
二、農民工的現狀
羅家村農民工101人,井頭村農民工48人,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飲、服務幾個行業,工作“苦、臟、累、險”。一是工作時間長。一個月休息1-2天,每天工作10-13,小時。由于實行計件工資,農民工要多賺錢,就必須延長工作時間。工廠定額大高,加班難完成定額,完不成定額就扣工錢;二是報酬低。一般每月300-900元,企業還要想方設法拖欠工錢;三是安全差。有的企業設備陳舊,管理粗放,不投入基本的安全裝備,農民工加班加點疲勞過度,導致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發生工傷事故后很難得到合理的賠償等;四是找工作難。勞動者外出打工類似“游擊隊”,三三兩兩,來去自由,組織散亂。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
去年下半年,宜春市扶貧辦分給井頭、羅家村14個勞動力轉移培訓指標,縣扶貧辦到村上落實人員,村里素質高一點的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殘,好不容易找到14人,其中有幾個到過廣東沒找到工作的,在家幫父母種田。10月份把14人統一送萬載聯創培訓學校學習,21人參加廚師專業培訓,3人參加機電維修培訓,9人參加服裝加工培訓;經費每人補助350元,即包學費、住宿費,伙食費自理,培訓一個月大概700元;通過一個月的培訓,兩個學廚師的分別被上高閩利大酒店和上高花園大酒店聘用,月收入1500-1600元;9名學服裝加工的,有4名被福建石獅服裝廠聘用,月收入1200-1300元;1名被溫州夏新服裝廠聘用,月收入1200元,2名被上海佳麗制衣廠聘用,月收入1250元;1名被上高順譽服裝廠聘用,月收入800元。
四、幾點思考
思考一:參加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農民,年齡18-35歲之間,小于18歲,大于35歲,很多企業招工都不要;文化程度小學畢業以上,文化太低聽不懂課,適應不了企業用工的需要;職業培訓學校介紹就業率不低于85%,否則,取消辦班培訓資格。
思考二:貧困村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投資少,見效快,經過培訓找工作容易些,工資一個月多200-300元。今后要加大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一戶貧困戶,有一人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外出打工年收入上萬元,就使一戶農民脫貧致富;培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農民投入為輔;培訓時間根據專業而定,有些專業培訓時間要長些,有些可短些,培訓補助根據專業而定,不搞一刀切。
思考三: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和大病保險范圍,所有用人單位必須及時為農民工辦理保險手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發生工傷,仲裁部門要責成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規定標準賠償工傷費。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