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孔子生辰有公元前552年夏歷八月二十一日和公元前551年夏歷八月二十六日之說。孰是孰非?本文根據《春秋》:“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谷梁傳》和《公羊傳》之繼“(是年十月)庚子,孔子生”的記載,用古代天文歷法之四分術推算,考訂: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夏歷八月:二十一日庚子。
關鍵詞:孔子生年月日 考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3-35-4
前些日子寧波大學的金先生給我寄來一份《余修文摘》(輯三)。這份《文摘》輯載了葉小草先生的三篇文章,其中有兩篇是討論我國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生年月日的。一篇名《“十月庚子”與孔子生日》;另一篇為《詰難杜撰歷史的“權威”——“9月28日”孔誕還要蒙騙民眾多久》。
見之于報端和其他媒體所載的孔子誕辰日期,如《光明日報》2005年12月22日刊載的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建議以孔誕為教師節》一文,提出了“經權威部門共同研究推算,孔子誕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的結論。
這里所說的“權威部門共同研究推算”的孔誕結論,不外乎是孔子七十孫清代孔廣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匡亞明《孔子評傳》、張岱年《孔子大辭典·孔子》和張培瑜先生《孔子生卒的中歷和公歷日期》等論著中所提出的觀點。
對這個問題,過去我是很少留意的。因為孔子的誕辰,《春秋》及其《谷梁傳》和《公羊傳》均有明確記載:《春秋》日:“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谷梁傳》繼載:“(此月)庚子,孔子生。”《公羊傳》載“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唐陸德明音義:“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如此,我想孔子的誕辰應是十分明確的,即魯襄公二十二年的周歷十月庚子日。這“庚子”是“十月”的哪一天?如果我們能用古代天文歷術知識推算出《春秋·襄公》所載之“九月庚戌朔”和“十月庚辰朔”所在的年月,則不僅可以確定并驗證孔子誕辰的確切年月,同時也可以推出“十月庚子”是周歷十月(夏歷八月)的哪一天了。我想這是“權威部門”的“權威”專家們應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對見之于報紙和其他傳媒所載的孔子生年月日,我從未懷疑,也未曾加以考究,料想權威專家們該不致于會弄錯吧?!
如今讀了葉小草先生的質疑文章,才引起了我對此問題的關注。于是我便運用所掌握的古代天文歷法及其推算技術,對孔子的生年月日,做了一番推算和驗證。
一、孔了是否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十月庚辰朔”的“庚子”日?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對魯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的全年月朔來一番推算。我用中華傳統天文歷法(即古歷四分術)19年7閏為一章,4章(即76年)為一蔀,20蔀為一紀,29又499/940日為朔實以及《史記·歷術甲子篇》所提供的有關數據,并以公元前427年(己酉16蔀)為天正甲寅歷的歷元近距,推出魯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前子月的朔日(詳情請閱拙著《中華傳統天文歷術》海南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
(552-427)÷76=1……余49
16-(1+1)=14;
查《二十蔀蔀余表》:14為辛卯蔀
其蔀余為27。
76-49+1=28(公元前552年進入辛卯蔀之28年)
查《甲子蔀子月朔閏氣余表》之第28年,
是年有閏小月。
是年前大余53
前小余727
27+53=80,滿一甲減60,得20;
查《一甲數次表》20數次的干支為甲申;
則公元前552年前子月的朔是甲申727分。
公元前552年全年的月朔為:
子月甲申727分(合朔)
五月甲寅286分
寅月癸未785分
卯月癸丑344分
辰月壬午843分
巳月壬子402分
午月辛巳901分
未月辛亥19分
申月庚辰518分
酉月庚戌77分
戌月己卯576分
亥月己酉135分
子月戊寅634分
古代紀歷有建子為正的周歷,有建丑為正的殷歷,有建寅為正的夏歷和建亥為正的顓頊歷。經考證《春秋》經傳使用的是建子為正的周歷。從《甲子莽子月朔閏氣余表》得知:魯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有閏月。而古時置閏一般是在年中或歲末。從以上所推出的是年之全年月朔可以看出;此年之閏置于年中(即周歷六七月間)。于是《春秋》所載的該年“九月庚戌朔”就成了“酉月庚戌”朔了。在年中無閏月的常態下,“酉月”應是建子為正之周歷的“十月”(即夏歷的八月),但因該年有閏小月,且置閏于年中,故“酉月”就成了建子為正之周歷的“九月”(即夏歷七月)了。這樣在常年(無閏)狀態下建子為正的周歷十一月,即此處“己卯576分合朔”的“戌月”便成了閏在年中的周歷十月(即夏歷八月)了。因此《春秋》的星歷史家就將是年“酉月庚戌518分合朔”和“戌月己卯576分合朔”記為“九月庚戌朔”和“十月庚辰朔”。將“十月(即戌月)已卯576分合朔”記為“十月庚辰朔’,比我們所推得的月朔晚記了364分;即9個多小時。這在史籍記歷上是很常見的事。倘若我們將該年的閏月置于歲末,那么“戌月己卯576分合朔”,自然就是周歷“十一月”了。這大概就是《公羊傳》將“十月庚辰朔”記為“十有一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的由來。這也大概是唐代陸德明音義標注“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的原因。
還需補充說明的是:以上我們推得的月朔是經朔。它是以月亮運行的平均周期,即每月平均為29又499/940日(亦即29.53085106日)來計算的。而實測朔實是29.530588日。也就是說我們推得的經朔比實朔每月要多出0.00026303日,即307年就多出一天,一年多出3.06分。因此,如果我們要推求實際天象時,則須加減每年的浮差3,06分(以公元前427年為歷元近距,在此年以前的則加;在此年之后的則減)。倘若我們要推求公元前552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周歷十月即“戌月己卯576分”的實朔,則為:
(552-427)×3.06=382.5(分);
576+382.5=958.5(分)
958.5÷940=1……余18.5
查《一甲數次表》己卯的干支數次為15
15+1=16
從《一甲數次表》得知16數次的干支是庚辰。
這就是說,從實朔來看,魯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戌月”即周歷“十月(夏歷八月)的朔日正是“庚辰18.5分合朔”。該年周歷“十月”的朔日星歷家根據推算訂為“己卯576分”。但這是經朔,而實朔是“庚辰18.5分”。因此,一月之中出現了兩次合朔,故《春秋》記曰:“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即出現了“日食月”的實際天象。
周歷十月(夏歷八月)的朔日干支即為庚辰,那么周歷“十月”的“庚子”,自然就是夏歷八月二十一日了。
經上面推算驗證:孔子誕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十月庚辰朔”之“庚子日”,即夏歷八月二十一日,完全正確。
二、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十月庚子”(亦即夏歷八月二十七日)之說是否能夠成立?
讀了葉小草先生的文章,我才注意到孔子誕辰還有“年從《史記》,月從《谷梁》,日從《公羊》、《谷梁》”之拼湊法(見孔廣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即孔子之生年月日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辰朔”,“庚子日先圣生”之說。亦即張培瑜先生在《孔子生卒的中歷和公歷日期》一文中所做的結論:“我們認為: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公歷格歷前551年9月28日作為孔子誕辰比較合宜。”
這個用拼湊法得出的孔子誕辰日是否能夠成立?我們試以古代天文歷法(即四分歷術)推算來加以驗證:
(551—427)÷76=1……余48;
16-(1+1)=14
查《二十蔀蔀余表》14為辛卯蔀,其蔀余為27;
76-48+1=29:
查《甲子蔀子月朔閏氣余表》第29年,
得前大余17;
前小余634
27+17=44
查《一甲數次表》44數次的干支為戊申;
則公元前551年前子月的月朔為
戊申634分(合朔)。
則公元前551年全年的月朔為:
子月戊申634分合朔
丑月戊寅193分
寅月丁丑692分
卯月丁未251分
辰月丙子750分
巳月丙午309分
午月乙巳806分
未月乙亥367分
申月甲戌808分
酉月甲辰367分
戌月癸酉866分
亥月癸卯425分
………
明從上面所推出的月朔來看,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全年根本就沒有朔日是“庚戌”和“庚辰”的。既然全年沒有“庚戌朔”和“庚辰朔”,那么孔子生于是年“十月庚辰朔”的“庚子”日(即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就成了無中生有的臆想。退一萬步,即使該年有“十月庚辰朔”,則“庚子”也絕不當是“二十七日”!
因為任何具備有起碼的歷術推算知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干支日的具體日序的確定,必須首先知道這個干支日所在之月的朔日干支;否則是絕不可能知曉其具體所指日數的。因此,要想知道“十月庚子”的日序,則必須首先知道這“干月”的朔日干支。我們真不知道那些“權威部門”的專家們是如何得出“十月庚子”是“夏歷八月二十七日”這樣的結論的。而從我們推出的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全年的月朔來看,是年周歷十月(即夏歷八月)的月朔是“甲辰367分”。從“甲辰”(八月初一)到“庚子”,中間相距44天。這就是說“甲辰朔”的八月根本就沒有“庚子”這一天。既然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既無“庚辰朔”之月,也無“十月(夏八月)庚子”這一天,就更無從說該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生日了。
經以上分析,推算和驗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之說絕對不能成立。
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夏歷八月二十一日的科學結論,不容撼動,還可以從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得到印證:
(一)杜“昭七年”注:“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18年)孟僖子卒。”“僖子卒時,孔丘年三十五。”即
518+35-1=552:
(二)杜“昭十七年”(即公元前525年)注:“于是仲尼年二十八。”即:
525+28-1=552
社預兩個注釋均證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
經以上推算驗證,證實:孔子誕辰確如葉小草《“十月庚子”與孔子生日》一文所說;“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庚子二十一日”即公元前552年夏歷八月二十一日庚子,這是“無人可撼”的正確結論。至于這年是公元前552年陽歷的“10月9日”還是“9月28日”或“今行公歷之lO月3日”或是其他……我認為這似乎沒有什么討論的必要。因為在陽歷(不論是儒略歷還是格里歷)行用之前的若干年代,我國既然早已施行了干支紀年、歲星紀年、太歲紀年和帝王紀年等紀年法,并采用了或建子為正,或建丑為正,或建寅為正,或建亥為正的陰陽歷(即天元甲子歷和天正甲寅歷),又何須用晚起于它們若干年代的外來陽歷的月日去硬套呢?今天我們紀念孔子誕辰,就以每年夏歷八月二十一日(即孔子的生日)作為教師節和孔子的紀念日,如同每年以夏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老人節和登高節,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為除夕節,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等等一樣,豈不更好,更合國情,更合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與習俗禮儀嗎?!
作者簡介:蔣南華,教授,男,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 張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