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近代社會的基礎資產階段,其主體構成是工業資產階段,是推進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力量。但是在中國,資產階級不是以工業企業家的身份展現于中國現代化的舞臺上的,在這個舞臺上最先展示其身份的是商人階層。就貴州而言,近代商人階層的發育程度、他在社會上所處的地位,其身份的變化和走向,往往能決定貴州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商人階層在這一過程中的所作所為也與貴州現代化的建設休戚相關。
關鍵詞:貴州 商人階層崛起
中圖分類號: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3-77-6
一、現代商人階層的興起
貴州現代商人階層的產生是中國現代化的產物。盡管貴州是一個社會經濟落后地區,但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樣將貴州推上了緩慢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去。最先感受到這一影響的是商業。在商業流通過程中,先進地區的資本主義經營理念與方式沖擊著貴州商人的經營理念與方式,迫使他們從傳統的商業模式中逐步地向資本主義方向轉化,因此,近代商人階層的崛起便構成了貴州第一代資產階段的主體。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商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出現于貴州社會上,是在清末民初時期,貴陽、遵義、安順等城市涌現出的一批商號,就是其標志。
貴州現代商人階層的出現,有兩個20年是其成長的重要時期。第一次為1890-19lO年前后,傳統商業紛紛向資本主義化方向轉化,在貴州經濟社會中形成了最初的一批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商業;在貴州具有一定規模的商業企業,大都是在這一時期完善或興建起來的。從1888年同濟堂首先開到1910年間先后涌現出的著名商號如下:
同濟堂 1888年 中藥 唐迥
柴鴻川 1888年
實踐社 1888年 熊靜安
蔡恒泰
群明社
永昌號
永興布號(德厚昌) 1898年 馮介臣
許怡來 189年 許子咸
賴興隆 1904年
怡園字號 1905年 楊金山
協濟藥月日 1906年
夏德隆 1908年、2萬銀子
全永泰百貨店
張氏
興裕典
豫貞乾
而開業商號的創辦人則率先成為貴州具有現代商人身份的老板。
貴州現代商人階層產生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民國初期。在20世紀20、30年代,成為貴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良好時機。這時,一般綢布商還可以向外商賒銷貨物,貨源不愁,業務也較興旺。如復德隆綢布店,過去一個月只做二千多兩銀子的生意,到1908年,一年的營業額增長為三萬多兩銀子。到1918年,一年的營業額則上升到二十多萬兩銀子。在貴陽,一批新店鋪涌現出來。其中較大的有:
明明德、“德日新”綢布店(1912年)、廣聚元、怡合昌、大道主、隆昌厚、和聚、怡興昌號、協成綢緞號(1922年)、以誠商行、德昌祥等。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不僅在中心城市貴陽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同時也為貴州中小城市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機會。遵義、安順等城市的商業資本主義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民國初年在遵義崛起的著名劉家協記鋪便是典型。劉家協記鋪老板劉伯莊,1886年生,上過私塾,當過學徒,滿師后自立,以縫制棉布襪出售為生。1906年,遵義知府袁玉錫首先在湘山寺南面白云洞左邊,傍湘江岸修建了遵義第一個現代企業“百藝工廠”,劉伯莊被聘為廠長,1913年由周恭壽(銘久)作遵義縣長時,接辦百藝廠,劉伯莊仍然是廠長,劉伯莊在這期間積累了經驗,當稍有積蓄后,便獨資自創手工企業,生產油單、府綢等絲織品。該廠產品油綢在1916年巴拿馬博覽會獲金獎,轟動遵義全城。可見,劉氏企業產生的背景就有百藝廠淵源。隨著劉氏企業積累增加,于是擴充為商業活動,開設劉家協記鋪,30年代發展為三間鋪面,10多個店員一而成為遵義著名商人。這些商業企業中較著名的除上述新城丁字口的劉季莊外,四方井楊華五、古式街的馮興發先后開設綢緞布匹店,并開始兼營小百貨。到了20世紀20年代,由于百貨業興起又出現了一批百貨商店。1918—1919年間,相繼有邱金昌、邱宏昌開設洋廣雜貨店,熊福泰、甘益泰開設書店兼營雜貨。1926年,周成林在古式街開設“協成美百貨商店”,曾仲夫開設“順晶百貨商店”,吳篤生、騫卓然的布匹百貨商店,曾促孚開設順昌百貨商店。到1932年,百貨業行會有會員22家。繼1924年劉信齋和劉容開辦的遵義第一家西藥鋪“信川診所”后,田慶云開設了“中英大藥房”,湛明道在丁字口開設了“太平洋藥店”、劉明齋后來開設“中美大藥店”。
此時又出現了前店后廠的商屬工業。如“協記”開設的油綢、油布、制革業,朱亮津家開設的制革廠。后又有“廣益”、“美麗”兩家制鞋廠,每廠各有工人三四十人;鐘坤山在新城何家公館后院開辦“俊余布廠”有鐵輪機20余臺,工人數十人。1919年—1920年間,喻榮皋(喻克齋)從外地買來一臺制面機廠建“麥香村”;1925年一1926年,遵義辦了“燧明”火柴廠,有工人二、三十人。1923年起,遵義有三家火柴廠。晏香泉,曾在貴陽辦過肥皂廠,在鄉間倡導過廣種棉花。30年代又開辦“新萼紙廠”。遵義在1905年商會成立時,只有鹽業、布匹和雜貨三個商幫,到1913年新商會成立時,就已發展到了8個行業,到1939年,城內大約有大小商店2千余家。
民國以后,安順在貴州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商埠,而在全省有名的安順四大商號都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恒興益,資金40萬元,股東主要是普定、郎岱籍人,安順人參加的很少,1934年解散。公會長:10萬元,創辦人彭用武,郎岱人,由經營鹽業而起,與鹽防軍“管帶”席紹庭聯合組成,1938年破產。天福公:6萬元,賈姓獨資創辦,由經營鹽業發展起來。1934年破產。恒豐裕,6萬元,1921年成立。
對于貴州現代化而方,最重要的是隨著現代經濟性質的商業企業的壯大,初步產生了近代商人階層。1889年之后涌現出的第一批商人中,代表性人物有蔡岳、賴宗貴、柴鴻川、熊靜安、馮介臣、許子咸、文式如、楊金山、謝介蕃、張畏三等。在第二次高潮中涌現出的代表性人物如萬靜波、賀星五、胡際仙、姜少卿、徐亮、王叔波、馮程南、王促光、蔡森久、張榮熙、吳禹丞、劉熙憶、伍效高、張慕良、曾竹溪、吳魯欽、夏少錫、文范久、賴永初、張笑塵、劉輔臣、劉紹先、劉逸明等,他們的產生壯大了商人階層的隊伍。
商會的出現,是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的結果,也是商人作為一個社會主流階層存在的標志。因為“只是在商會成立后,資產階級方才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社團,有了為資產階級說話辦事的地方,從此中在是以個人或落后的行幫形象而是以新式的社團法人的姿態與官府或其它社會勢力周旋。”貴州商會雖然在1909年就創立,但上述性質的商會,則是到1915年才完全形成。在貴陽1909年創立“貴州商務總會”,1912年改稱“貴州省城總商會”(1912-1929年),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同業公會法》以后,又設立了貴陽縣商會(1930-1940年),后以改稱“貴陽市商會”(1941-1949年)。在清末到民初,全省商會數1914年時有5個,到1924年有29個。
二、現代社會商人階層興起的幾種形式
中國現代商人階層的產生,是中國對世界近代資本主義大潮的回應,它反映了在外國殖民主義者對中國的侵略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客觀上對中國的影響。如洋行,把中國市場和商人、商業卷入到世界市場和商貿體系。外資銀行在與中國傳統金融業和機構發生聯系時,使中國傳統金融業在內部發生變革,從而轉化為新的金融業。廣大民間的私人對外貿易與商行,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溫床,促使傳統商人在外商的沖擊下轉型。
上述情形似乎與貴州無緣。貴州商人與外國資本或工業沒有直接的交往。貴州商人的經濟活動局限于周邊較貴州工商業發達的省區城市,主要與漢口、常德、長沙、重慶等地,其次是廣州、上海。如果有所影響的話,也是以外埠通商口岸有間接的聯系,通過這些地區輸入洋貨。這也就是自清末開始洋貨日用品充斥貴陽市場的原因,當然對于商人階層的發育而言,也是有意義的,這就是那些經營洋貨的人進入商人階層隊伍。
在內陸地區,傳統工商業的痿縮也為向資本主義商業的轉化提供了機會。其一是1900年以來,全國政治、經濟、社會都處在轉型,舊式商業,無論其規模怎樣宏大,逐漸不能應付新形勢;其二:“舊式商業往往是一種家庭企業的組織,家庭成員中后繼者都豐衣足食,揮霍浮華,營業漸不振。
從而就為新式工商從業人員的出現開辟了道路。在貴州,舊式商家在清末退出商業的典型為“全泰永百貨店”,該店是咸同年間由北京商人在貴陽創辦的商號,原名“京都全泰永”。辛亥革命后,經營方式不能適應現代商業的要求、商品陳舊,經營困難,于是只得轉讓給商人張氏。經張氏父子經營后,經營“京都全泰永”的張笑塵便成為20世紀20年代貴州百貨業巨子。
貴州現代商業的興起還與下述情形有關。清末,四川、江西、湖南及廣東、廣西等省的民族工商業者紛紛來貴州省從事鹽業運銷及其它商業經營,帶動了貴州現代商業的起步。由于當時貴州的商業資本極度有限,除貴陽外,許多地區連小小的幾百元積累都無從支出,這也是為什么外來人員的一點資本就可以在貴州商業上立足從事商業活動的原因。外來商人對于遵義等地區性商業中心的作用尤其重大。同時,外來商人在貴州的經營活動,在現代商業理念及經營方式上對貴州商業的發展都有推動作用,并促進了本土商人的產生。清末民初貴州商人階層崛起有幾種形式:
第一,仕紳到紳商的角色轉換。它又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官宦世家順應時代而經商,或由官員改變地位而涉足商業。遵義華氏家族可謂是這種形態的典型。其家族早期人物華聯輝即為官宦,后其侄兒華之鴻取得仁、永兩岸的川鹽銷售權,通過壟斷川鹽銷售迅速積累財富,一躍而為貴州首屈一指的巨商,華氏家族的經濟地位在貴州舉足輕重,素有“華家的銀子”之譽。貴陽“同濟堂”的創辦人也是這種形態的代表。同濟堂是唐炯和貴陽人于德楷合資開辦。唐炯,四川總督丁保楨時辦理鹽務有績,被提升為云南巡撫。于德楷也是清名宦于成龍之嫡裔,祖輩宦黔,清末中舉,出任四川知縣。后以候補知府歸里。居貴陽正新街。光緒十四年兩家合資八千兩白銀,在貴陽的正新街辦起“同濟堂”,由此取得了近代商業企業家身份。再如“協濟堂”的業主謝介蕃,原籍云南,進士出身。歷任鎮遠、都勻、大定知縣,告老貴陽后與汪藕行各出500兩銀于1906年創辦“協濟堂”。再如孫仲翔,甲辰科兩榜進士,歷任知縣等職,辛亥革命后回省先后在松桃、安順等縣從政,后轉而經商,為以后“味莼園”的開辦奠定了基礎。貴州近代紳商階層出現的大都走的是同樣路徑。他們有官位的身份、還是社會賢達,又成為新生知識分子的一類,其身份、社會地位以及宦海沉浮所帶來的復雜社會關系,都使他們成為了商人階層中的上層,稱之為商紳。
由仕紳向紳商的轉換另一種方式是由民間人士到紳商的道路。這種形態大都是從舊式商人向現代商人轉化的成功者。如樂嘉藻、蒲藏鋒等,其家族本身在清末就已是貴州的巨商,在省外省內都有商號。樂嘉藻本是舉人出身,獲得士紳的身份,因祖業關系成為商人。他在清末急劇的社會變革中順應潮流接受了西方現代文化以現代的商業理念打理自己的店鋪,從而轉化為現代商人。類似的狀況如文式如,其世代以經商為主。胞弟文明欽科考中為進士,在山西為官,但文式如屢試不中,于是棄學經商,開設興裕典。像樂嘉藻、蒲藏鋒、文式如這類人,他們在社會變革時期,率先轉化為新興知識分子,在經濟活運動中,在經營理念,方式上,都有其本質的轉變,成為現代商人。這些人日后都成為貴州近代經濟的奠基人,并在貴州近代經濟政治活動中發揮作用。不光貴陽是這樣,遵義商人階層亦同。如楊德衡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楊長青曾在唐炯部下為官,生于1880年,19歲為秀才,1910年人憲群政治學堂,畢業后當過北隅里鄉正。1917年初戴勘為四川省長時,他為審判廳書記官兼會計。7月戴失敗后,他用積蓄的500大洋在松坎買鹽運回遵義開鹽號,從此走上商界。1925年袁祖銘接管貴州,楊德衡又和猶國材合股開商號。
下所列出的清末民初遵義商會會長,都是有影響的商人,他們大都可以稱為紳商,因為他們都有仕紳的經歷:
黎 懷
虛埔
65歲
1913年
清舉人、大足、內江知縣。
李恭德 鏡泉
50歲
1915-1981年 清監生,云南候補縣丞。
喻圣域 界凡
36歲
1921年
清師范傳習所,曾在學、政、軍界供職。
楊 銓 德衡
45歲
1923年
清附生,曾任貴州稽查所長。
王長齡 夢九
37歲
1925年
北平政法大學畢業。
楊文香 澤生
55歲
1935年
清增生,遵義餉捐局長、財委主任。
劉慶祥 瑞冥
43歲
1940年
遵義縣參議員。
據1912年的統計,貴州商人有1897人,其中外商173人。
第二,知識階層人士的介入。近代工商經濟階層的出現,最大一個特征就是打破了傳統社會中的士農工商等級身份的舊觀念,使商人階層獲得了與其它階層平等的地位。在中國,這一革命性的變化一方面是中國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另一方面,由于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誕生,也推進了全社會重商觀念的形成。紳商的出現與商人地位的提高,都和有知識分子的加人有著直接的關系,類似的情況如北伐前貴陽兩大金號之一的丁興隆金號的興起。丁興隆金號的創辦者丁晴初,原為諸生,后棄學經商,創辦該號。又如傅性卿,在留日讀書時,與貴陽的胡剛等組織一個合資會社,經營商業;于德楷之子于本農,曾留學日本,學政治經濟,后改學農學和紡織,回國后舉辦實業;許濟蒼剪辮子留學日本,回鄉后與留日同學蔚勛石等開辦“日新工廠”和“服裝縫紉班”。遵義的晏香泉,在貴州省立模范中學畢業后,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曾任教于私立集義學校,后親自創辦私立日新小學,又開辦女校,隨后任團溪區公所區長。此后,到貴陽開辦肥皂廠,在鄉間倡導和推廣棉花種植。20世紀30年代又開辦起“新萼紙廠”。這種形式成為貴州現代商人階層興盛的新契機。
第三,運用現代技術干工商而致富的商人。現代技術的獲得有二類,一類是依靠利用專業新技術而崛起,如林家織布機房。林占發于1885年舉家從修文遷到貴陽,先在“三宮殿”用兩部腰機和兩架紡車生產黃州布。1892年,林占發長子林春震到湖北紡織官局學紡織,回來后擴大經營,開始了半機械化生產。一類是利用現代科技知識含量高的產品而經商致富。貴陽的劉源春最為典型。劉源春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錫器工匠,入天主教會后與神父交往過從,對天主教堂內的西方日常生活用品有所了解,如發電機、小電影、電理發剪、電吹風、自來水洗澡以及化學藥品的性能,都能略知一二。其后在經商中,經營在些產品,成為貴陽名盛一時的商人。
第四,貴州現代商人階層興起的主流形態是由傳統商人向現代商人的轉化。清末以來商人地位的提高,形成了兩種結果,一種是完成了由傳統商人向現代商人的轉化。如下幾例可為典型。雙燕甫,江西人,生于1850年,1870年來貴陽,先在親友家所開的店鋪充當店員。積累到一定資本后,便獨立開店,經營土產布匹。僅經過十多年,在19世紀末,他經營的“永昌布店”已成為貴州江西幫中的首戶。許子咸,先在壽福寺擺布攤,后到貫珠橋開了小店“許怡來”。經營布料后,在三牌坊建四進大房,成為有名商號。遵義商人柏繼陶,從小經商,從父輩經營手工操作的醬醋生產,清末成為遵義有名的“柏天順”醬園。民國后,又拓展業務,從實業方面發展,從上海引進電影,開辦了電影院,后開設“大豐機面社”,辦起“順天紙廠”,成為知名商人。另一種是時代提供的條件使商人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有了更多的人去從事商業活動,許多商人由小本經商而致富。如貴陽廣東街恰園字號主人楊金山,1902年時只是黃平縣一家手工作坊的伙夫,由數百元開始作小量商品短途販運,至民國初年已有近萬元資金,到1947年資產已達20萬銀元。再如賴興隆,是賴宗貴創辦于1904年的一家小店,以小額銀錢供貸,到1924年資產已達60萬銀元。還有從當學徒,經過積累致富最后還進入商界上層,在貴州省商會中的權勢人物中,許多人都有這種經歷。貴州商會首任以商人身份擔任會長的馮介臣就是典型。他出生于1872年,13歲到貴陽柴鴻川絲線鋪當學徒洗絲,三年滿期后,搞約會籌款在三牌坊開設“永興布號”。1922年被選為商會會長。又如萬靜波,1880年生于貴陽三牌坊,1896年到曾省三開設的“豫貞乾”商號學徒,后任先生、管事達16年。1912年獨立開設“德日新”綢布店。1933年的商會主席張榮熙,生于1899年,1905年后讀了7年書,后棄學,1915年人貴陽劉成任綢布店學徒,1922年出任翠一昌綢布店為掌柜先生,后組成協成綢緞號,任總經理。1931年為新成立的綢緞業公會委員。上述兩種狀況就形成了貴州現代商人階層的基本力量。
第五,省外商人源源不斷來貴州,促進貴州商人階層的不斷壯大,尤其是在商業不發達地區,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如1913年遵義只有一熊姓者購置了遵義第一臺縫紉機,設店于石門坎,表明遵義需求市場不大。但至20世紀20年代,外省絲綢相繼輸入后,促進了遵義綢緞商人的增加;同樣,1919年由四川巴縣人鐘坤山來遵義,在新城何家公館后院開辦了遵義第一家機械生產的企業“俊余布廠”,使用鐵輪機20余臺,工人數十人進行產生,才帶動了遵義“廣益”、“美麗”兩家制鞋廠的建立,也刺激經營布匹、鞋襪商人出現;在百貨業中,1918年到1920年間,相繼有廣西人邱金昌、邱宏昌來遵開設洋廣雜貨店、湖北黃陂人熊相泰、甘益泰開設書店兼營雜貨等。
三、商人階層的特征與貴州的現代化
貴州商人階層的晚出對貴州的現代經濟觀念的形成作用深遠。前面已論及,貴州現代商人階層的涌現有兩個重要時期,第一次為1890年-1910年前后,第二次是在1912-1930年。如果從全國來比較,貴州商人階層晚出了一代,且人員也少,據1912年統計只有商會5個,人員1897人。貴州商人階層雖然晚出,人員不多,但是,他們對貴州現代化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從封建社會的抑商到官商,再到自由的工商業主,是貴州由封建經濟向近代經濟轉化的實質;引入了現代的經濟觀念,原先把商業看成是不體面職業敬而遠之的舊式家庭,現在也投資實業,現代商人階層的經營活動為現代化建設營造出了社會條件。在貴陽、遵義、安順等地出現了由現代商人組成的商業組織,后來又發展成代表各方商行的地方商會,其后果之一是漸漸提升了商人階層的地位。
貴州商人階層由商而進入工業產業,即是其特征又是對貴州現代化的一種巨大促動——推進了貴州的工業化進程。在貴州最早的一批可以稱得上是近代工業的企業中,由商人出資舉辦的占了極大比重。興業織布廠就是由商人王鳳浩獨資承辦。大商人綢布商熊靜安開辦了絲廠,又與華之鴻、周筱圃經營當時屬于新興工業的制革公司,還投資火柴業,他們在自身成為貴陽巨商的同時,也促進了貴州現代工業企業的興起。華氏家族在貴州近代工商業中的一攬子創業對貴州現代化的作用,尤其巨大。其以商業資本投入工業,開辦的文通書局,是貴州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堪稱真正現代化的企業,其后開辦了最具規模的造紙廠等等。文通書局經理田慶霖利用幾次到日本購買機器的機會,學習日本先進技術,回國后在貴陽陸續制造出洋燭、香脂、牙粉、光明洋漆、光亮擦鞋油、生發油。他們無疑帶動了貴陽產業經濟的發展。
貴陽商人從傳統行業轉入到現代行業對社會的一大貢獻還表現在貴州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革方向上,即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城市化是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因而貴州城市化建設的發展也是貴州現代化的主要部份。現代的資本與商業活動,促進了貴陽的城鎮建設。原經濟落后的貴州出現了一批城市。1918年全省的城市人口中,貴陽已有8萬,遵義7萬,銅仁3.2萬,鎮遠、安順、興義各3萬,黔西2.6萬。到1938年貴陽達到14.5萬、銅仁、安順5萬,興義7.2萬。
貴州商人階層出現的另一特征是其自身政治化的色彩。一是與社會上主流政治集團的密切聯系,官商互通聲氣。貴州辛亥革命后,商人階層中的上層人物在政府中居于重要的位置,如華之鴻,蔡岳,不僅成為軍政府的成員,還可以左右政局,如“華之鴻大輸其錢,收買軍中不穩定分子”,也可以形成代表民意的政治力量與當局協商。如民初貴州政要劉顯世、王文華借修興義至重慶鐵路,要在遵義集資40萬元,遵義商會會長李鏡泉與地方人士協商,地方人士只同意20萬。并監督此款的使用。副喻界凡任遵義商會會長時,遵義軍閥參謀部濫增稅款,喻界凡據理與之爭辯,聲色俱厲,并愿以身代。有商人被當局無理扣押,喻界凡也親往辯說,使他們安然獲釋。馮介臣在1922年出任省第三界商會會長,為貴州官錢局不惜與唐繼虞爭辯。二是亦商亦官的身份。如大商人文式如,周西成主政貴州時,其任商會長,省府顧問,對周的建立多所鑲贊。其四子文仿溪,1930年任貴陽第一屆商會主席,省參事,1936年國大代表;任省商會會長達十五、六年之久的馮介臣,在吳鼎昌任貴州省主席時籌組的臨時參議會中,是30人參議之一。商人尤其是上層在貴州政治變革中積極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為政做官。第三,其自身是社會上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自商人階層興起后,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在貴州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貴陽樂嘉藻(號采丞)、蒲藏鋒(號勁光)都是大商人子弟,其家在省內外有商號。兩人思想亦進步,常命其坐號買新書報從商貨中帶來。
貴州現代商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促進了經濟活動中的市民化進程。當現代商人階層出現時,其經濟活動中開始仍然參雜著是官方的意識,這從早期的商會會長任職可見。1909年,貴州商會成立,第一任會長經勸業道“士紳”協商。指派何東山擔任。何原為清廷武職,封號“建威將軍”,卸任后居貴陽,不久病故。由馬駿繼任,他也是清廷官員。“他們都是清廷官吏,很自然地就為當時的統治者所利用”。民國初期,成立省城商會,情形也好不了多少。會長和副會長是由省城士紳和一部份有聲望有財力的商家推薦,經巡按使署認可。第一屆傅質夫,第二屆錢登熙,前者是清廷的“直奉大夫”,任過官錢局長,后者是所謂兩榜出身,任過云南迤西道臺,同是前朝遺老。但是從第三屆起,則由新的工商界涌現出來的新人擔任。先后是馮介臣,熊靜安、文式如、賀星五、許杏塘,他們分別是經營綢緞、百貨、典當、布匹和土產等業務的工商業者。稍后成立的貴陽縣商會,第一屆主席由文仿溪,以后由富商戴蘊珊代理,商人組織的世俗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活動中的市民化進程。
商人積極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也構成了貴州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份。辛亥革命后的貴州軍閥混戰時,許濟蒼、蔡恒武、吳濟康、吳仲明、楊錦、萬靜波、陳農卿在三圣宮內等辦“樂善堂”,華之鴻、馮介臣倡議組成消防隊。賴貴山任貴州企業公司顧問時,曾積極建議引種美國煙,集資開辦自來水廠,被市長何輯五采納,自任貴山圖書館長、中山公園復興會常委。劉伯莊熱心公益事業,出售“戒煙藥水”,解放女足等。在各種公益活動中,辦教育的貢獻最大。嚴修任貴州學政時,于德楷出資建資善堂,并購大量書籍。光緒二十七年,與李端棻首創貴州鐵路礦務總局,聘周素園為總文案,開展收回路礦權利活動,后在光緒二十八年與樂嘉藻、李福田等于雪涯洞創辦貴州公立師范學堂,辦蠶桑學堂;宣統元年,辦農林學堂。貴州最早的現代教育的第一批學校,都有華之鴻為之捐款。許濟宏又與平剛等辦樂群學校,喻界凡還開辦夜校兩班,學生百余人。1913年劉伯莊回鄉后創辦過有成小學,1932年又創辦成城小學。柏繼陶以其家三岔河的田產(有3百擔谷租)為經費,開辦了用其父名為名的杰生小學。
對于貴州現代化的作用還表現為促進了貴州社會流動。傳統的社會不僅是一個以農、工、商所組成的簡單的“四民”社會結構,而且也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社會。社會流通局面的形成,還表現在同一城市中會館間的流通。各地大城市里這種不同省籍的商業組織,后來又發展成代表各方商行的地方商會,其后果之一,當然是漸漸提升了商人階層的權力和地位。
作者簡介:程鵬飛(1950年-),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責任編輯 張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