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丁道謙西南聯大畢業后回到貴陽。先后出任貴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專員室專員、經濟研究處干事等職務。先后撰寫出版的《貴州經濟研究》、《貴州經濟地理》、《貴州的衣食問題》、《貴州地方財政概況》、《中國的奴隸制度與商業資本主義》等書;對貴州經濟建設、資金籌集以及貴州自然地理、民族構成、人民情況、交通運輸;農村經濟、工業分布等作了詳細的分析。特別是對貴州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樂和金融銀行諸方面提出了相當精辟的見解。這些寶貴的建議為解放初期的貴州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丁道謙20世紀40年代研究貴州經濟著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3-83-4
近現代百余年以來(1840年——1949年),研究貴州經濟專門著作不多。據貴州省圖書資料所知,在抗戰初期留英回國獲經濟學博士的張肖梅,為完成《西南四省經濟資料匯編》工作,于1939年9月編輯出版了《貴州經濟》一書。全書共有300多萬字,分17章,107節,基本上是一部近代以來貴州經濟方方面面的資料匯集。1947年何輯五編撰出版的《十年來貴州經濟建設》一書,有40萬字左右。全文分概論、交通、工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電氣事業、氣象、貴陽市政、其他等十個方面。就抗戰以后10年來貴州經濟建設情況,圍繞貴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回顧與總結。真正研究貴州現代經濟,以圖發展經濟來解決貴州財政困難和老百姓吃穿住行問題的,只有丁道謙(1913.11—1999.1)先后撰寫出版的《貴州經濟研究》、《貴州經濟地理》、《貴州的衣食問題》、《貴州地方財政概況》、《中國的奴隸制度與商業資本主義》等書。很可惜的是,《中國奴隸制度與商業資本主義》一書,找遍了貴陽地區的圖書館都沒有找著。
丁道謙是貴州織金人。其祖父丁寶楨,是清末誅殺慈西太后寵監安德海,在山東、四川任總督時創辦機器制造局生產槍炮抗擊侵略者,在西南籌辦邊防以圖阻擊英軍入侵的一位愛國者。其兄丁道衡,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后,留學德國,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是包頭鋼鐵廠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丁道謙在貴陽高中畢業后,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商學院經濟系。抗戰爆發后,南開合并到西南聯大(云南昆明),畢業后回到貴陽,先后出任貴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專員,經濟研究處干事,貴州省參議會參議員,貴州煙類專賣局技正,貴州大學副教授,貴州省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專員、董事會秘書等職務。長期擔任《企光》月刊,《貴州企業季刊》編委,曾一度擔任過主編職務。接觸貴州經濟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較多,并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解決,在貴陽、重慶、香港等地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在《企光》、《貴州企業季刊》發表的有《黔桂鐵路貴陽段沿線各縣經濟概述》、《黔省物產概觀》、《貴州交通概述》、《戰后貴州工業建設發展》、《當前貴州經濟建設中的幾個先決條件》等論文。就貴州物產、交通、經濟地理,工農業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真知酌見的看法。與此同時他還自編過《貴州民意》月刊、《貴州經濟建設》,也曾任《知識》月刊、《貴州建設》的編委,發行人,在這些刊物上也先后發表了《地方資源與地方福利》、《通貨膨脹不是解決中國經濟的辦法》、《論貴州企業的經營》、《當前貴州經濟建設中的幾個先決條件》、《湘桂黔桂鐵路貴州區沿線各縣經濟概述》、《貴州各縣屠宰稅收入之分析》、《我國外匯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商榷》等多篇文章。
1941年4月,丁道謙將發表的數十篇研究貴州經濟的文章,加以整理與補充,使之成為完整的體系,編成《貴州經濟研究》一書,交由貴陽中央日報社出版發行。書名是時任國家經濟部部長的翁文灝先生題寫,當時任貴州省主席的吳鼎昌作序,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教授寫了長篇序文。1942年2月,貴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委員會再次重版出書,發給每位學員學習使用。《貴州經濟研究》一書,鉛印32開本,212頁,約15萬字,著重從全局來考察、分折、研究貴州經濟建設方面的問題。上篇總論,8個問題,從總體、大局上,對貴州經濟建設,資金籌集以及金融銀行諸方面,闡述了相當精辟的見解。下篇分論,分工業之部、農業之部,偏重于研究探討工農業建設方面的問題。比如工業之部,談到了貴州工業的人材、資、原材料、經營管理以及必須采的特種保護制度等問題。農業之部談到了貴州農業的生產要素、經濟危機、高利貸、土地所有權、租佃制度等問題。《貴州經濟研究》一書,將抗戰前后貴州經濟發展變化作了敘述與注釋,從理論與實際上說明抗戰期間貴州經濟的巨大發展變化,以圖通過研究貴州地方經濟,達到了解中國經濟,引起全國經濟學界的關注。吳鼎昌在序中說:“織金丁君道謙,有志從事于本省之經濟建設,悉心探討,頗有所見,筑渝各在報紙屢載其文,深為讀者所贊許。今丁君以所撰諸文匯為一編,名日《貴州經濟研究》,謀付剞劂以供社會人士之參考。余愿此書一出,使貴州經濟建設更有嶄新之發展。”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在序文中說,“抗戰以后大后方的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提供了一些什么問題,表現了什么困難,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克服困難,都是直到今天依然缺乏一種科學研究與分析,更少見有系統有價值的著述”,“站在這種觀點上,丁道謙先生……《貴州經濟研究》出版,是值得我們歡迎的”。又說“這種工作,不僅對經濟研究上有其必要,即在抗戰建國工作中也有天上重要之意義。”
1942年2月,丁道謙“感覺前書(指《貴州經濟研究》)的缺點太多,用為貴州經濟的參考書實在不夠,因決心于公作之暇,繼續收集一點資料,再寫一點有系統的東西,以補前書之不足”。這時又逢被應聘講授貴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委員會財政、建設兩班的《貴州經濟地理》課程。只好一面教書,給學員傳授貴州經濟地理方面的知識,一面將所收集到的資料詳加整理成書,交由訓練委員會印制,發給學員人手一冊,以補講課學時不足造成的遺憾。1946年五月,商務印書館在重慶正式出版發行《貴州經濟地理》一書,成為《貴州經濟研究》的姊妹篇。書名由吳鼎昌題簽,15萬字左右,32開鉛印本,計233頁。除自序外,共分7章22節,分別就自然地理、民族構成和人民階層情況、交通運輸、農村經濟、工業及工業分布、都邑和貿易、經濟地理與經濟建設問題等,進行分析研究。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書中針對貴州經濟建設出現的弱點與不足,提出了具體實用的建議。在農業建設上,提出調整土地所有權,墾荒植樹造林,建設水利灌溉,改進品種、家具,提高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建設。在礦業建設上,提出探明礦藏,提倡規模化開采,國防用礦以國營為原則等方面建議。在工業建設上,提出發展工業與農業相配合,鄰省產品量豐、質高、價廉,本省不得重床疊被,建立新式工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建設要考慮品種、區域、人才、資金、經營等方面的建議。在交通建設上,提出貴州經濟落后,交通是癥結,發展水道運輸不可能,發展公路,特別是鐵路運輸前途無量,鐵路、公路、水道,航空同時發展,相應配合等方面的建議。
1949年秋,丁道謙將載于1942年7月《貴州日報》上的《黔省衣著問題》一文,同年10月發表在《西南實業通訊》第六卷第四期上的《黔省食糧問題》一文,收編成《貴州的衣食問題》一書,由貴州民意月刊社以從書形式出版發行。全書2萬字左右,40頁,就貴州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樂中,選擇其中重要的衣食問題進行研究,以求解決貴州缺衣少食“之治標與治本的幾種原則”。作者在《黔省衣著問題》中,從抗戰時期貴州衣著原料——帛、絲、麻、毛,在各縣的分布、產量以及外地輸入是漸減少的情況,同抗戰時期全省人口劇增達10255909人的實際情況,若“每人每年平均消耗以十二磅布六點四碼計算,全省每年需要六千五百六十三萬余碼”,而全省總計每年“輸入自產(合十二磅布)為二百四十二萬零一百五十三匹,相當于棉紗三萬七千八百七十一包”數,相差甚遠。加上棉紗、棉布戰時上漲,城鄉廣大人民衣著困難,出現在不蔽體的情況。為此,他根據貴州氣候、地質等情況,提出在烏江、無水、都江、紅水河、盤江、赤水河、鴨池河七大流區各縣種植棉花。同時創辦紡紗廠、織布廠、染料廠、榨油廠,扶持家庭手工業,培訓紡織人員,利用本地生產染料,“凡此種種,是均在解決本省衣市面上問題范圍”。
在《黔省食糧問題》一文中,作者對貴州糧食作物的種類,耕種面積,產量情況作了統計,認定貴州人民對糧食生產,解決吃飯問題是重視的。“貴州食糧之出產數量,除供消費外,確尚有剩余,而且其生產所用勞力亦未達到飽和之程度”。因此,他認為貴州糧食生產還有很大潛力,耕地面積僅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八點八,人均耕地面積僅有二點二畝,“全省有四十四個縣便有可耕荒地五千四百八十七萬四千舊畝”。他說“吾人可得一事實判斷,只要耕耘,必有收獲,如能推廣耕地面積,又能選種、防治病蟲害,并于施肥、水利各方面配合下功夫,耕地面積因可以增加,而每畝之收獲量則必有很大的膨脹”。并提出貴州發展糧食生產的先決條件,一是增加生產效率,這就要求“農業本身生產與技術方面必須使其近代化”,二是改進交通成效,這就要求“縣與縣間交通之改進,省與省間運輸系統的完成,尤其是鐵道必須早日筑通”。他說“倘能各方面配合辦理,因勢利導,則貴州食糧之增產必可成功,農村經濟亦可得一活潑之力矣”。
《貴州地方財經概況》一書,是丁道謙將抗戰時期發表在《經濟匯報》上的《貴州地方財政概況》、《貴州地方稅據之剖析》,《地方自治》月刊上發表的《貴州地方財政與房捐》,《新工商》上發表的《貴州煙類專賣事業之前途》四篇有關貴州財政文章匯輯成冊,由貴州民意月刊社以叢書形式出版,大中印刷所印制,32開本,70頁,約10萬字。作者在《貴州地方財政概況》中,把貴州地方近現代財政,劃分為三個時期:1936年以前為軍閥財政,其特點是“橫征暴致,固為平常,而收支亦聽任少數人之意愿,以求其欲望之滿足。制度自無可遵,收支則不過一筆胡涂賬,實不足可稱之為地方財政”。1936年至1942年,為貴州地方財政的預備時期,這時“貴州地方財政與國家財政同趨于軌,國省收支之劃分已澄,省縣收支之劃分亦漸清”。抗戰初期,機關添,人材騁,開支大,靠中央補貼完成貴州地方財政收支之平衡。1942年以后,貴州地方財政劃入中央財政系統之列,省財政收支成為中央財政的收支。全書重點放在貴州地方財政預備時期,保存了大量豐富的貴州財政收入與支出的翔實資料。在《貴州地方稅捐之剖析》一文中,作者提出了貴州地方財政應采取“增加財政收入,又不加重人民負擔,兩者兼并顧”的原則,嚴格實行稅捐的普遍化、平等化、公開化。在《貴州煙類專賣事業之前途》一文中,鑒于煙業是貴州財政的重要來源,特別提出改進發展貴州煙業的兩條建議:一是產品要達到經濟價值的標準,品質劃一,充分實現商業化;二是要改善貴州交通,修筑公路,減低運輸成本,達到自由貿易化。
《貴州地方財政概況》一書,是在1949年11月貴州解放前夕出版發行的。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在北京成立,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作者還是吸收了一些。在自“序”中一再表明:“貴州經濟的本質是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性質的,這從它的封建的生產和資本主義的消費可以證明。所以貴州國民經濟不僅受封建剝削,同時受到資本主義剝削。”他還兩次說明,“在今日看來,無疑地,這樣的文選,已經是歷史。”貴州當時的財政,“僅是一種行政預算”,“不能與國民經濟發生密切聯系”。希望能“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這本小冊子”出版的意義。他歡呼雀躍,稱“從今以后,能夠看到新貴州財政的誕生”。
1949年11月15日貴州解放后,丁道謙曾任貴州省財經委員會資料編輯組組長,參與編寫《貴州財政資料匯編》一書的工作。并任中國民主同盟貴州省支部委員兼秘書處主任。1952年10月調任四川財經學院、西南財經大學任副教授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還先后出任四川省圖書館學會理事,中國民主同盟成都市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西南財經大學支部主任委員等職務。在這期間,先后在《光明日報》、《江漢學刊》、《圖書館論壇》、《社會科學評論》等刊物上,發表有關圖書館為教學、科研、生產建設服務的文章有二十多篇。還參加了《抗日戰爭時期政府財政經濟戰略研究》、《中國西部開發的歷史回顧》、《戰時金融的回顧》等書的編寫工作。
作者簡介:廖光珍(1966—)女,貴州師范大學歷史政治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經濟史,貴州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