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洋務運動時期,貴州當地政府在鎮遠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近代化重工業企業——青溪鐵廠。然而,由于營銷環境的缺失,青溪鐵廠創辦不久即以失敗告終。
關鍵詞:洋務運動青溪鐵廠破產營銷環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3-92-3
貴州東南部的鎮遠古鎮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在此設縣,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元代至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在鎮遠縣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塊長方形鐵錠,長35.5cm,寬9.5cm,高6cm,其上澆鑄四個大字:天字一號。這塊鐵錠是貴州省鎮遠縣青溪鐵廠1890年所生產,是中國民族重工業起步的第一個腳印。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貴州巡撫潘霨奏請在鎮遠開辦鐵廠,委其弟潘露主持廠務。青溪鐵廠耗銀27萬余兩,于1890年建成投產。主要生產設備有日產25噸高爐l座,每日熔生鐵25噸,熟鐵冶煉爐8座,煉鋼爐2座,軋條機13臺,軋板機1臺,均從英國進口。當時出產的品種有鋼板、鋼條、粗細鐵絲、螺絲釘等,主體廠房占地60余畝。廠內生產分煉鐵煉鋼軋鋼三部分,各種機器設備32件。煉鐵部分有大爐一座,吊機一座,氣爐五座,大風機兩座,熱風機四座。煉鋼部分有鋼爐兩座,風爐兩座,焊鐵爐一座,汽錘軋軸一座,以及機架、扇風機、炭鐵爐、熔鐵爐、鋼板氣爐等設施。軋鋼部分有:水機、鋸條、大剪床各兩座。鐵廠日產生鐵25噸,鋼48噸。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大型鐵廠,比著名的漢陽鐵廠還早3年。鐵廠規模之大,在當時國內所僅見。然而由于營銷環境的缺失,青溪鐵廠投產不久后,即被迫停工并最終破產。本文從自然經濟環境、政治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和資金等方面對青溪鐵廠的破產進行分析。
一、自然經濟環境:貴州是內陸省份,山路狹窄崎嶇,直至明末清初尚無近代社會標志的交通條件。當時貴州的官馬大道也寬僅丈余,只能供人馬通行。自然環境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由于交通不便,商人裹足不前,更不愿意投資。貴州巡撫潘霨考慮到陸路的不便,在考察青溪的地理環境時特別考察了水路。他說,“惟黔省礦產大半在萬山之中,遠商憚于跋涉,往往裹足不前。臣又派委勤苦耐勞之員弁,查看道路,可以直達江口者共有幾處,尚需添置分局,運往各口,以便裝載上船,順流而下,搭附商輪,由漢口而至上海,均極簡捷,以便挽運。”實際上,水陸情況并不容樂觀。乾隆三年(1738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黔省地方,鎮遠以上自昔不通舟楫”;又奏“黔省產米無多,重山復嶺,外來挽運尤艱。查自鎮遠府以上……雖陸續開修,而河身狹窄,僅容小舟運載,陸路尤為險阻。……蓋實限于地勢,非人力所能施。”乾隆五年(1740年),張廣泗在奏請《黔省開墾田土,飼蠶紡績、栽植樹木折》中說:“查興修水利一條,聞黔地古諺有云:‘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今黔省在皆山,高者嶺,低者箐,何處可以開筑?然山田無水灌溉,而百谷亦生者,以‘天無三日晴’之故,其常有者而不潦者,以‘地無三尺平’之故,是不特無地可以開渠筑堰,亦無所用其開渠筑堰也”。貴州交通不便的狀況,嚴重的制約了貴州經濟的發展。由于自然環境的不便,青溪鐵廠從籌建、生產、物流各個環節都受到嚴重制約。
貴州的經濟狀況一直居于全國末尾。“黔省尤系瘠區,每歲度支全賴各省協濟。”貴州賦稅收入很少,大部分開支仰仗外省協濟。道光后期全省田賦額征十二三萬兩,加上其他雜賦全年總共不過二十余萬兩,居全國十八行省之末,而全年支出則為一百萬兩左右,其中兵餉需銀五十多萬兩,文武俸廉、役食、驛費、公費、馬乾、世俸等款年需銀四十余萬兩,又年例支零星雜款約五萬兩,本省收入僅為年支出的五分之一,不足部分由外省每年經濟七八十萬兩。因而古諺語有“人無三分銀之”說。這種狀況直到光緒朝也沒有改變。
貴州的礦產資源極其豐富,汞礦、鉛礦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煤、鐵礦蘊藏量豐富,其他如金、銀、銅、硝石、雄黃、石英等礦產也有分布。鎮遠的青溪一帶原有用土法生產的鐵廠,青溪出產的鐵鍋,以堅韌耐用著稱,其使用時間可超過其它地區出產的土制鐵鍋一倍甚至三倍。然而由于技術落后,直到同治年間在青溪一帶仍然以土法煉鐵。咸豐五年(1855年),日本人井上到青溪進行鐵礦調查并提出了開采計劃,青溪鐵礦的開發從而引起了貴州官府的重視。這一史實充分說明貴州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但落后的生產技術與之形成巨大的矛盾。光緒十一年(1885年),潘霨在奏請建立青溪鐵廠時亦說:“黔省跬步皆山,處處產煤、產鐵,特以物太粗重,山麓難于致遠,開采者但供炊爨、農具而止,貨棄于地,殊可惜也。”
在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下,青溪鐵廠在籌建和生產過程中遭遇重重困難。如該廠籌建時,從英國等地購買設備,僅運輸即大約花了一年時間。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青溪設立“煉鐵總局”,在“鎮遠、常德、漢口、上海布置分局”。次年(1887)從英國諦塞德廠購到全套煉鐵機器,重1780余噸。又從英格蘭北部城市利茲的“英格漢姆父子公司”購得各種規格的耐火磚,現存的磚塊實物上尚有“INGHAM SONS,WORTLEY LEEDS”的英文字樣。青溪鐵廠全部進口設備及材料于光緒十四年(1888)運抵上海。經檢驗合格后分三批啟運,沿南京、武漢、常德、沅陵溯流而上達洪江,然后由海輪換江輪再換機動駁船。由于當時還沒有較先進的裝卸裝置,一路上經常立架按件起重。遇到灘高水險,又須按件起駁。歷時逾年才抵達青溪。
再如煉鐵使用的煤炭也成了鐵廠生產的難題。鐵廠使用的煤是甕安縣蘭家關的煤,質量不合格。若用湖南彎水煤又運費昂貴,反造成虧損。青溪鐵廠雖已投入生產,但因事先未經細致地調查研究而草率開工,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缺乏優質燃料。青溪及其附近無煤礦蘊藏,而煉鐵大爐每天需焦煤四十噸,從蘭家關運煤到青溪,要經過畜力運至施秉境內,再上船順湃陽河而下才能到達,頗為不便。而且蘭家關的煤量少質差,導致煉鐵爐塞事件發生,青溪本地人稱之為“鐵牛卡爐”。潘露探知湖南彎水的煤質優良,但距青溪路途遙遠且山路崎嶇,后來探得彎水有苗河直通湖南黔陽縣。黔陽為沅江的一重要碼頭,潘露決定在青溪鐵廠用木炭作燃料煉生鐵,再用船順舞水而下,經洪江運至黔陽,在黔陽另設分廠,用彎水之焦煤將自青溪運來的生鐵煉成熟鐵然后外銷。如此辦理,水運費輕,自然合算。但是貴州當政不予批準。
二、政治文化環境:關于政治環境,菲利普·科特勒指出:“這種環境是法律、政府機構或制約社會上各種組織與個人的壓力集團的集合。”洋務運動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到中日甲午戰爭以失敗告終,前后約三十多年。洋務派認為,中國的典章制度遠遠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只有“火器”不如人,洋務派官員中,清朝中央有恭親王,奕昕和文祥等人,地方督撫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認為只要學習了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中國就可以強大起來。如李鴻章說,“查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在此思想的指導下,他們開始向外國大量購買槍炮船艦和生產設備,陸續興辦造炮制船的軍事工業。
青溪鐵廠就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創建的。貴州巡撫潘霨是一個洋務官僚,他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上折要求在貴州鎮遠開辦青溪鐵廠,利用貴州的地下資源,依靠商人資金興辦新式的采礦企業,為洋務派的軍事和民用工業提供原料和燃料,以此開辟財源,扭轉貴州歷來“每歲度支全賴各省協濟”的財政困難。該建議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奏準籌辦。青溪鐵廠籌建時采取“商辦官銷”的形式,招商之法則選派人員到上海募集股份,由貴州礦務總局公開刊發《貴州礦務札文》于各報,向社會各界宣傳辦廠宗旨、經營管理及發展前景等事宜。預計每股收銀一百兩,共招三千股,合銀三十萬兩,股份最多者推為總辦,其余一人能集百股者作為幫辦。由于貴州的投資環境落后,因而社會反響并不積極,從始至終在省內外只招到商股十萬兩(省內五萬兩),潘霨只得挪用公款十九萬二千兩,并擬借洋款三十萬兩墊支籌建工程。這樣挪用的公款實際上變成了官股,商人籌股不多,鐵廠實際上成了以官股為主的官商合辦企業。
潘霨請調其胞弟潘露(上海制造局侯選道)兼辦貴州礦物,負責青溪鐵廠的籌辦工作,又委任官僚徐慶元為幫辦,祁祖弈為副幫辦,并分別委派了漢口轉運分銷中心的會辦、幫辦,上海督銷轉運總局的幫辦、文案、收支等人員。青溪鐵廠從一開始領導權就掌握在官僚手中,而最終決策權實際上由貴州巡撫潘霨所掌握。這就導致了青溪鐵廠出現問題時,往往采取行政手段進行處理。另外,青溪鐵廠由貴州官方武裝控制,廠內駐有清兵約三百余人,由一管帶率領。這支清兵除護廠外,還分駐竹坪羅家溪的銀礦坡,督促雇傭零工運礦。
由于潘霨擅自挪用公款,塞爐事件發生后,清政府不但不準報銷所墊公款,而且對所借洋款也要鐵廠付息。潘霨怕承擔風險,不敢接受所借洋款,并一心想甩掉爛攤子,將廠所存機器煤鐵房屋等物品抵還公款以求保全。潘露鑒于塞爐事件是由于所供之煤質量不合格,因而提出在黔陽另設分廠的新方案,但被潘霨否決。
貴州文化落后。清政府在貴州的教育一直停滯不前,培養人才由書院,選用人才由科舉。據載,嘉慶年問貴陽共有書院十三所,書院的條件大都十分簡陋,經費拮據,書籍奇缺。由于交通閉塞,從上海郵寄書籍一般最快需要二十天左右才能到達貴陽。這一狀況直到洋務運動后期也未得到改善。1894年,嚴修出任貴州學政,即攜帶十四大箱書籍入黔。嚴修曾詢問書院的師生是否讀過《林文忠公奏議》、《胡文忠公遺集》、《左文襄公奏議》等當時流行的書籍,回答無一人讀過。嚴修到貴陽府署借閱《京報》,想不到竟沒有訂閱。書籍的缺乏造成了貴州學子的孤陋寡聞。對此,嚴修感嘆道:“好學能義之士,所在多有,惟見聞大陋,志趣不廣。每于復試日,叩其所學,皆以不能得書為憾。”為此嚴修奏準朝廷成立貴州官書局,購買了不少中西方書籍,嚴修為此用了不少官俸乃至借款,以至離任時負債達白銀四千兩。貴州教育落后的狀況可見一斑。這一狀況直到清晚期也無太大改觀,在新開辦的學堂中,師資缺乏特別是理工師資的缺乏,導致貴州技術人才奇缺。面對這一文化環境,青溪鐵廠不得不借助于省外國外的技術人才,而本地人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體力活路。 三、技術環境和資金: 技術環境:青溪鐵廠缺乏先進的技術條件。貴州歷史上沒有開辦過近代企業,自然缺乏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潘露為洋務派知名的技術人才,講求西學三十余年。曾被左宗棠奏派辦理金陵、上海兩局的制造事務。潘露上任后,從上海聘請了由法國人羅克萊帶隊的外籍工程師五人,又雇傭了一批江浙技師和工匠。廠內招有固定工近千人。青溪鐵廠全部設備及材料進口于外國。設備的掌握者都是從國外聘請的技術人員,潘露死后竟無合適的人選接任。潘霨上奏,“臣弟潘露心力交瘁,竟于七月積勞病故,無人統帥生產,眾商缺望,慘不忍言,無奈欲乃開大爐,無人督理,終失機宜。臣弟潘露病故后,黔省并無精通西學之員,無可委任,而礦務繁重,該員商委無力承擔,自應俯所請,暫行停工。”后來,曾彥銓接管使鐵廠于光緒19年完全停產。再后來,陳明遠接管,更使鐵廠完全倒閉。
資金:資金一直是困擾青溪鐵廠的關鍵問題。該廠在籌建時,為了鼓勵商民積極認股,貴州礦物總局經過反復研究,擬訂了《貴州礦務札文》公開刊于各報。該札文共十三款。主要內容有:(1)慎重資本以廣招徠;(2)先煉鐵礦以圖擴充;(3)采制精良以勝洋產;(4)機器合宜以便行銷;(5)分別設局以便轉運;(6)不求多制以免滯銷;(7)撙節經費以裕股本;(8)遴員辦事以專責成;(9)收解互報以便稽查;(10)核定本利以示劃一;(11)收權股本以便接濟;(12)慎用局友以杜冒濫;(13)股滿停收以示限制。刊發札文的目的在于向各界宣傳籌建青溪鐵廠的宗旨、辦廠的經營管理措施,展現鐵廠的美好前景,以吸納社會各界的資金。然而資金的募集很不理想。以后資金問題一直未能改觀。
總之,貴州當時尚處于自然經濟時期,不具備近代化大型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營銷環境。青溪鐵廠作為近代中國的第一個大型企業,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極不協調,貴州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嚴重的限制了青溪鐵廠的生存和發展。從政治環境來看,封建生產關系嚴重的束縛了鐵廠的發展。貴州官方是鐵廠的實際控制者,他們既不懂生產技術,也沒有管理企業的能力,發生問題時只能采取封建衙門的作風處理問題。另外,鐵廠文化環境的缺失自不待言。再從技術環境與資金方面來看,貴州當時沒有適應近代化企業的管理、技術人才,沒有雄厚的資金賴以支撐,也是導致青溪鐵廠最終破產的重要原因。
作者簡介:鐘 雯,女,1985年生,漢族,貴州貴陽,重慶工商大學商務策劃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 俞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