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唐詩中存在著大量取材于古代神話的詩作,這反映了神話對唐詩的顯著影響,但這一文學現象很少為學界所關注。本文側重于從美學角度探析唐詩對七類古代神話的運用。唐詩人不是歌詠原生態的古代神話,而是運用它們的象征意義抒情言志。唐詩大量取材古代神話的現象主要與唐代崇尚道教的社會環境及詩人的不幸的人生遭遇等有關。
關鍵詞:唐詩神話游仙詩
中圖分類號:K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2-20-5
奇偉瑰麗的中國古代神話是我國文學的源頭,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以它特有的無窮魅力吸引著歷代的文人墨客,他們或從中汲取精神營養,或把神話材料融于作品中來表情達意,因而它們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唐詩是唐代的代表性文體,“神話影響于唐代詩歌尤其顯著。”
一
唐詩中存在大量取材于神話②的篇什。王鍾陵先生主編的《藝術美學大百科》(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共收錄327首唐詩,涉及神話的篇目竟達55篇,占百分之十六還多,由此我們可估測全唐詩中神話詩的數量一定不在少數。在這些作品中詩人不是歌詠原生態的古代神話,而是運用它的象征意義,或用作典故,或直詠其事,往往同作者的情志妙合,成為一種意象,籍以抒情言志。神話題材的詩作中,有的一篇一個神話典故,有的一篇中數個神話并用,或簡或繁,幾乎詠盡所有古代神話傳說,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類。這里筆者僅選擇較有代表性的作品略作探析。
第一,月亮神話。月亮的神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主要是關于嫦娥的故事。嫦娥也稱作妲娥。嫦娥奔月的神話最早見于大約成書于戰國初年的《歸藏》,該書已亡佚。《文選·祭顏光祿文》注引《歸藏》日:“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但較早而且記載較詳細的要數漢初《淮南子》一書,《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妲娥竊之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边€有其他一些月中瑣聞,如《藝文類聚》卷一引傅咸《擬天文》:“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中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唐詩對這個神話的興趣特別濃厚,許多詩人反復詠之,或貶或褒,不厭其煩。有的對嫦娥的處境寄予深深同情。李白《把酒問月》:“白兔搗藥秋復春,妲娥孤棲與誰鄰?”杜甫《月》:“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元稹《月三十韻》:“漸減妲娥面,徐收楚練機?!辨Ф鸫Q月亮。李商隱《寄遠》:“嫦娥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庇械慕桄隙鸬墓录胖故銓懽约旱募拍嘀?。孟郊《秋懷十五首》(其六)“羈雌巢空鏡,仙飆蕩浮冰?!薄傲b雌”指嫦娥,在孟郊看來,嫦娥之自我囚禁于月宮,是因為“人間本自無靈匹”(《蟬娟篇》)。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濺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庇械陌焰隙甬斪髅赖囊庀髞硇蕾p,贊賞其姿貌之美。李商隱《新月》:“姮娥無粉黛,只是逞嬋娟?!庇帧端隆罚骸扒嗯囟鹁隳秃?,月中霜里斗嬋娟?!庇械慕柙铝辽裨拰懸魳沸Ч衩睢@钯R《李憑箜篌引》:“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痹姼鑼懗隽艘魳穼υ轮小皡琴|”和“玉兔”所產生泣鬼神的感染力:吳質倚桂樹,聽得不能成眠;月宮玉兔蹲伏不動,忘了露水打濕纖毛。盧仝則把嫦娥視為蝕月之禍害而鞭撻之,如其雜言詩《月蝕詩》:“傳聞古老說,蝕月蛤蟆精。”《月蝕詩》全詩長達一千九百八十二字,主要借月亮神話,又旁及多個神話,詩風奇崛險怪,譏諷當時宦官專權。李白也提到月蝕現象,他把宦官喻作蝕月的蟾蜍,如其《古風》(其二)日:“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p>
第二,牛女神話。這個神話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然后有東漢末《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詠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泵黢T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小說》給出了牛女分開的原因及相會的時間:“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紅。天地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p>
這個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神話,倍受唐詩人的青睞。宋之問《明河篇》:“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明河漸微沒。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輝讓流月。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逼懊骱印奔锤糸_牛女之天河;“烏鵲橋”暗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韓鄂《歲華紀麗·七夕》注引《風俗通》語)的美好神話。本詩歌詠天上銀河和人間宮闕,表達自薦謀晉之意。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寫一個宮女孤寂、凄苦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宮女對真正愛情的渴望。崔涂《七夕》:“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本詩一反常說,崔涂一反關于牛女一年才得一會因而心情悲切的傳統看法,從天上與人間具有不同的時間流逝節拍這一觀念出發,指出人間過了一年,天上其實才到黃昏之時,這樣就別出心裁地抒寫出牛、女幸福的愛情,可謂翻新出奇,不同凡響。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六):“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詩歌完全拋開了它愛情的原生態意義,通過描寫奇幻自由的仙境,表達詩人憎惡黑暗現實和追求理想世界的思想。
第三,古蜀國帝王神話。關于開國之君蠶叢與魚鳧的傳說,《全漢文》輯揚雄《蜀王本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柏濩,后者名日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書籍記載較多的是關于杜宇的傳說?!堵肥贰び嗾撘弧罚骸坝?杜宇)禪之而(鱉靈)淫其妻,恥之,死為子雋,故蜀人聞之,皆起云:‘我望帝也。’”“鱉靈本是商冥的后裔,鱉靈及其部族當是武丁麾下的一支勁旅?!摈M靈隨軍南下討伐荊楚,然后由荊人蜀,迫使蜀帝杜宇禪讓王位,進而霸占杜宇后妃子。這個故事“揭示了中國文化所渲染的彬彬有禮的‘禪讓’中那血醒的本質!”
唐詩人多借古蜀國帝王神話,渲染艱難或凄悲的藝術效果。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痹谶h古的傳說中拉開序幕,對地理形勢的追溯乃突出了蜀道蠻荒的色彩,給人畏難之感。又“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币宰右幤嗲械奶涮栆r托出山林的空寂和幽邃,給蜀山染上了一層凄迷神秘的悲涼之霧,同時借杜宇亡國的神話,暗示出蜀中是易出變亂而不可久留之地。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寫出自己貶居生活之凄楚悲涼,抒寫詩人的“天涯淪落”之恨。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睉饑鴷r古蜀國君主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的故事寫失去青春和愛侶之悲。杜鵑聲聲悲啼,鳴失國之痛,和自己的失去青春、失去愛侶,恰恰有相似之處。有些詩人詠杜宇神話,表達同情之義,而且還開拓出杜宇神話的社會意義。如顧況《子規》:“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贝嗽娊柙佔右?,抒發詩人對杜宇以及歷代遭受苦難、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再如晚唐一些詠史詩直詠杜宇亡國事,表達對杜宇的同情,也暗示出對晚唐國運的擔憂。杜牧《杜鵑》:“杜宇競何冤,年年叫蜀門?至今銜積恨,終古吊殘魂。芳草迷腸結,紅花染血痕。山川盡春色,嗚咽復誰論?”胡曾《詠史》:“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歸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亡國?!倍牌堹Q《聞子規》:“楚天空闊月沉淪,蜀魄聲聲似告人?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p>
第四,太陽神話。《論衡·說日篇》:“日中有三足烏。”《山海經·大荒東經》:“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薄冻鯇W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懲卓?!痹ⅲ骸叭粘塑?,蔫以六龍,羲和御之?!?/p>
太陽神話也在唐詩中頻頻使用。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句,借太陽神話寫出蜀山之高峻,以突出蜀道之難。莊南杰《傷歌行》:“兔走烏飛不相見,人事依稀速如電?!币杂裢谩⒔馂踔复氯眨瑢懭赵嘛w逝,抒發對人生短暫、富貴無常的悲慨。沈儉期《早發平昌島》:“陽烏出海樹,云雁下江煙?!庇谩瓣枮酢币环矫鎸憰r間,一方面增添了詩歌的美的意境。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通過太陽寫時間的推移之快,給人以形象的動感。
第五,巫山神女神話。這個神話見于戰國楚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陡咛瀑x》:“昔者先王嘗避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日:‘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進高唐,愿薦枕席?!跻蛐抑?。去而辭日:‘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曋缪裕蕿榱R,號日朝云。”《神女賦》:“楚襄王與宋玉于云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袁珂先生研究認為,兩賦“述神女的美好、巫山的險峻及楚懷王與神女的歡愛情狀者,其目的無非是要引起楚襄王對神女所在地巫山的措意、留心”,以防秦國覬覦之。
唐詩中多借巫山神女神話寫愛情。劉希夷《巫山懷古》:“巫山幽陰地,神女艷陽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歸來高唐夜,金缸焰青煙。頹想臥瑤席,夢魂何翩翩。”這幾句寫楚襄王與神女幽合之美好,為下文詩人抒發對人世的滄桑之感張本。杜牧《潤州二首》(其二):“城高鐵甕橫強弩,柳暗朱樓多夢云?!贝颂帯皦粼啤苯柚该琅蛎利悙矍?,以突出潤州人杰地靈。王勃《江南弄》:“江南弄,巫山連楚夢,行雨行云幾相送?!苯璩醺咛茐粲鑫咨缴衽?,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抒寫兩個情人男歡女愛、難分難舍的感情。杜甫也對巫山神女頗趕興趣,他探索了宋玉的創作寓意:《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詩句“云雨荒臺豈夢思?”,指出宋玉的創作目的是,“乃假托之詞,以諷淫惑,非真有夢也”,同時表達了他對宋玉的理解和自傷之慨。有人又把巫山神女與音樂聯系起來,如李冶《從蕭叔子聽彈琴賦得三峽流泉歌》:“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聞。”此處詩人以巫山神女自喻,以使下文對琴聲的描繪能進入神奇般的境界。
第六,女英娥皇神話?!读信畟鳌肪硪唬骸坝杏荻?,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渴鲁V\與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后,女英為妃,……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于蒼梧,號日重華。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為之湘君?!薄妒霎愑洝肪砩希骸跋嫠グ度镌S,有相思宮、望帝臺。昔舜南巡而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楚辭·遠游》:“湘靈鼓瑟?!眰髡f湘靈(即女英娥皇死后化為湘水之神)善于鼓瑟,瑟音哀怨。
唐人多用女英娥皇神話寫音樂的效果,幾乎不管這個神話的本義。李賀《李憑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描繪樂聲之美妙,湘娥素女為之悵然觸動愁懷,贊美李憑善彈箜篌,技藝精湛高超。崔仲容《贈歌姬》:“瀟湘夜瑟怨猶在,巫峽曉云愁不稀。”極寫歌聲的美妙與魅力,仿佛湘妃哀怨的瑟音猶在耳畔,竟使巫山云霧深受感動而凝聚不散。
第七,女媧神話。《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短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薄痘茨献印び[冥訓》:“古往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螯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p>
唐詩中女媧神話,有的同女英娥皇神話一樣,詩人憑借奇特的想象,多用于寫音樂效果之美妙。李賀《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音樂的感染力使女媧新補的天被打動,因而驚破而引出秋雨,可見彈奏技藝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絕。王轂《吹笙引》“媧皇遺音寄玉笙,雙成傳得何凄清?!毕鄠鳠捠a天的女媧始作笙簧,后來董雙成得道成仙,傳得女媧遺音,自吹玉笙,駕鶴升天。女媧神話給音樂的描寫染上一層神奇的色彩,使詩的意境顯得瑰麗飄渺。有的敘寫女媧神話,歌頌其造人與補天之豐功偉績。如李白《上云樂》:“女媧戲黃土,團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蒙蒙如沙塵?!北R仝《與馬異結交詩》:“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p>
第八,升天登仙神話,也即仙話。歌詠仙話的這類詩歌一般稱之為游仙詩。唐詩中的游仙詩,有的借游仙,表達對現實的諷刺之義。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描寫夢游天姥仙境,表達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及對黑暗現實的憎惡。胡曾《瑤池》:“阿母瑤池宴穆王,九天仙樂送瓊漿。漫矜八駿行如電,歸到人間國已亡?!贝嗽娪弥苣峦蹩v欲荒淫與西王母宴飲而亡國的傳說,表達作者對迷戀神仙生活的唐帝王的規諷之意。有的描寫仙境的逍遙,歌頌神仙的享樂生活,表達對神仙向往以及宣揚摒棄塵世的思想。寫這方面游仙詩最多的是道士曹唐。他的《大游仙詩》現存十七首,《小游仙詩》九十八首,敘寫周穆王宴王母、蕭史攜弄玉升仙、漢武帝宴王母、劉辰與阮肇入天臺、牛女、麻姑等神仙故事。下面還有幾首,如耿偉《仙山行》:“深溪人不到,杖策獨緣源?;鋵o徑,雞鳴覺近村。數翁皆藉草,對弈復傾尊??串叧鯙榫郑瑲w逢幾世孫。云迷人洞處,水引出山門。惆悵歸城郭,樵柯跡尚存?!弊o國《題醴陵玉仙觀歌》:“王喬一去空仙觀,白云至今疑不散。苔垣松殿幾千秋,往往笙歌下天半。瀑布西行過石橋,黃精采根還采苗。路逢一人擎藥碗,松花夜雨風吹滿。自言家住在東坡,白犬相隨邀我過。松間石上有棋局,曾使樵夫爛斧柯”方干《贈天臺葉尊師》“莫見平明離少室,須知薄暮入天臺。常時愛縮山川去,有夜自攜星月來。靈藥不知何代得,古松應是長年栽。先生暗笑看棋者,半局棋邊白發催?!边€有的描寫仙與人的戀情。曹唐《仙子洞中有懷劉阮》:“不將清瑟理霓裳,塵夢那知鶴夢長。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玉沙瑤草連溪碧,流水桃花滿澗香。曉露風燈零落盡,此生無處訪劉郎?!边@是一首仙話題材的愛情詩,寫仙子對劉晨、阮肇二人的深切思念。這類詩歌是國運衰微的晚唐,時代的精神狀態頹唐消沉,詩人們縱情聲色的反映。
取材于神話的唐詩對神話的傳播與保存具有重要作用。詩歌易于記誦,神話隨之流傳。唐詩是一種記載大量神話資料的載體,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二
就取材于神話的詩歌而言,在唐前也是不乏其例的,但唐詩取材神話的篇章之多是前無古人,也是后無來者的。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神話的歌謠。《詩經·大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維天有漢,鑒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腕彼牽牛,不以服箱?!痹偃鐬槿怂熘闹苊褡迨吩姟对娊洝ご笱拧ど瘛罚骸啊Q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戰國時代的屈原在其騷體詩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如《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遠游》諸篇,幾乎無神話不成詩。產生于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正始時期阮籍《詠懷·昔余游大梁》、西晉末郭璞的《游仙詩》十四首、東晉末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第一首除外)、劉宋初鮑照《擬行路難·愁思忽而至》等等,都是取材于神話的成功之作。
形成唐詩大量取材古代神話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唐代道教文化的影響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道教自東漢創立后,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代進入了興盛時期,受到統治者的極度尊崇。唐初,道教被列為儒、釋、道三教之首,曾一度壓倒儒釋兩家,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享有國教之榮。玄宗大力提倡與道教有關的文化事業,如開元二十五年(737)設置“玄學博士”,二十九年(741)《老》、《莊》、《文》、《列》等書成為科舉考試科目。玄宗還在中央官制中,設崇玄署專職掌管道教事務。《新唐書·百官志》:“崇玄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京都諸觀名數與道士帳籍、齋蘸之事?!苯y治者的大力宣傳提倡,上自朝廷下至百姓形成了尊崇道教之風,天下道觀、祠堂林立?!缎绿茣ぐ俟僦尽酚涊d玄宗時“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杜f唐書·李國禎傳》:“廣德二年八月,道士李國禎以道術見,因奏皇室仙系,宜修崇靈躋,請于昭應縣南三十里山頂置天華上宮露臺、大地婆父、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儀羲、媧皇等祠堂,……并允之。”一些現代學者經過研究指出了道教與神話的密切關系。劉守華教授在《中國神話與道教》一文中研究認為:“道教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便同中國神話結下了不解之緣?!澜绦叛龊椭袊诺渖裨拸牡澜虅摿⒅掌?,就開始了彼此滲透融合的過程”,中國神話同原始宗教儀式及巫術活動融為一體的這種特點,在道教中得到了承襲和發展?!保暗澜淌终鋹壑袊墓诺渖裨挷牧?,將《山海經》、《穆天子傳》、《列子》等含有豐富神話材料的古籍均收入《道臧》,并利用這些材料來構建自己的神仙世界?!眲⒅形南壬凇懂惢臑跬邪睢迫恕疤一ㄔ础鳖}詠的承與變》一文指出:“隨著政治環境巨變及佛教、道教文化的發展,士人的隱逸心態日益加重,唐人樂于談論神仙”。王運熙先生明確強調:“唐代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尊崇提倡,非常流行,因而神仙故事也大量涌現?!碧圃娙藗冊谧鸪绲澜獭酚谡務撋裨挼纳鐣L尚中,自然會將它們寫入詩中,因此取材于神話的詩作也就順理成章的多起來。唐前各代多以儒教獨尊,而孔子不言“子不語怪、力、亂、神”,對神話往往存而不論,或者依袁珂的觀點:“(孔子)‘語’得較少,并且沒有在正規的場合下公開宣揚,所以后來在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那些以儒門正宗自居的衛道者們,還是要竭力去遏止和制止神話的流傳”,因而唐前取材于神話的詩作相對就要少得多。
唐詩人不幸的人生遭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章學誠《文史通義·文德》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笨疾炷切┒嘤蒙裨拕撟鞯脑娙说纳畋尘?,不難發現其中的奧秘:不幸的人生遭遇和現實的黑暗讓他們不得不寄情于神話世界,這樣才能從精神上得到解脫和慰籍,在虛幻的世界中追尋理想;另一方面這些詩人因不幸的人生遭際而處于劣勢,借助神話委婉地抒情言志,方能全身遠禍。黃石先生認為神話“能夠解脫我們出于干枯煩躁的現實。”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神話是人們的精神家園。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的阮籍、“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自古圣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的鮑照,他們無不曾身處逆境,壯志難酬,而如前文所述,他們也都創作了不少神話題材的詩歌。當他們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發生沖突時,為了曲折地“發憤以抒情兮”,往往借助神話,無所羈絆的馳騁思想,表達渴望的自由和被壓抑的人生追求。考察一下喜歡多用神話來歌詠的李白、李賀、李商隱等等唐詩人,也無一例外地遭受到社會的不公待遇?!杜f唐書·李白傳》載:“(李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崩畎滓苍小斑_則兼濟天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崇高人生理想,但才高命薄,不為統治者所容,只得浪跡江湖。盡管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而且一度隱居學道,但實際上是他追求功名而不得的自我解脫。《新唐書·李賀傳》載:“(李賀)七歲能辭章,……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然而他“以父名肅晉,不肯舉進士,愈為作《諱辨》,然卒亦不就舉?!崩钯R大多詩作都是憂己身之不遇的?!杜f唐書·李商隱傳》載:李商隱“博聞強記,下筆不能自休”,但不幸陷于牛李黨爭的糾葛中,“為當涂者所薄,名宦不進,坎壈終身?!彼脑娮魃裨挼涔暑H多,曲折隱晦,就是詩人痛苦內心的折射。要說明的一點是,那些人生遭際不好的詩人,詩作喜歡取材于神話,但并不意味著取材于神話的詩人其人生遭遇一定不好。
當然,唐詩大量取材于神話的現象,還與詩人的學識和才能以及數量宏大的唐詩本身有關。許多唐詩人。他們對神話知識的積累豐厚,同時又有超絕的化用神話典故入詩的創作才能,往往詩作多取自古代神話,如李白等?!度圃姟饭彩珍浂Ф儆嗳说脑娮魉娜f八千九百余首。如此浩瀚的篇章,當然會反映廣闊的社會文化的每個角落,神話題材自然不能例外。另外,流行的唐傳奇,其中很多是涉及神話題材的,他們會給詩歌以影響,因此它們也是形成唐詩大量取材于神話現象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徐中原(1970-),男,漢族,安徽穎上人,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張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