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就古體說理詩的一些顯著特色和現代作家辛雨詩集《紫園詩語》中的一些說理詩進行了簡要分析,探討古體說理詩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論文對古體說理詩的一些特色進行了歸納,主要有三點:1、狀物喻理;2.詠史喻理;3.形象描繪中喻理。辛雨的說理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1、用傳統的詠史題材表現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2、喻辛辣的諷刺于客觀平靜的敘述之中;3、用對比結構的手法來揭示深刻的思想,展示豐富的內容;4、喻辛辣的諷刺于出人意表的結構中,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關鍵詞:古體詩說理詩辛雨新探索
中圖分類號:H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3-28-5
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其傳統是“詩言志”“詩緣情”,《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詠言。”《毛詩序》也說“在志心為,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雖然這樣,歷代也不斷有詩人用詩歌來講道理,發議論。通常,我們把這類詩歌稱為說理詩。唐以前已出現了說理詩,但只是某個詩人的偶然為之,既沒有形成時代風尚,也沒有形成創作特色。唐代詩人發展了說理詩,以杜甫、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為代表。宋代,在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的大力提倡和實踐下,說理詩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其中就包含了說理詩。宋以后的詩人雖然努力創作,但畢竟不能超越前人。要用詩歌來說理,除了要有豐富的情感,還必須具備形象的描繪、生動的敘述、精煉含蓄的語言。說理詩要求既要發議論講道理,又不能直白空洞,才能既說了理又是詩。古人在利用詩歌說理時,大致采用如下幾種方式:
一通過狀物來揭示深刻的道理。
樂府詩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詩歌用植物的春盛秋衰和人的少壯老大作類比,用百川人海不能復歸比喻時光流逝永不復回。最后得出結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用人所共見的感性事物來闡明抽象的道理,明白易懂,又避免了枯燥的說教。
古詩十九首回車駕言邁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詩人久客還鄉,一路看到種種事物今昔不同,由新故盛衰的變化,想到人生苦短。由此激發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語言精煉,含義無窮。
畫眉鳥 歐陽修
白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作者用一個山花爛漫、樹木參差、鳥啼婉轉的熱鬧自在的場面與鎖向金籠的畫眉鳥鍛造對比,揭示了追求自由的可貴。
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依得東風勢更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以柳喻人,別有深意。
梅花 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背后香。
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葬。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借梅花嚴寒傲放只為報春,說明只有要具備不畏艱險,知難而進的精神,才能傲立人前,占盡先機。這類詩歌把說理或議論巧妙地融入對事物的刻畫之中。
二、于感事、詠史中發表人生感慨、總結經驗教訓。
說理詩有很多是借詠史來發表議論的,曹植《贈徐翰》、李白《妾薄命》、楊億《漢武》等,皆是于敘事中發議論。杜牧《赤壁》、《南山四皓》、《題烏江亭》等,是從反面對歷史進行反思。也有的于感事中發議論,如: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則是借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事來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前四句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致勝,后四句寫如何節制武功。采用先揚后抑手法,于敘事中說明“擁強兵反黷武”的深刻道理。
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何需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熏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一開篇就道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真理。接著就寫文宗崇儉去奢,最終也失敗了。詩人在這里表達了對文宗皇帝的哀婉之情。荒政敗國,德政為什么也敗國呢?作者從“常規不常”的現象中,引發了怎樣治理國家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詠史喻理時,如果表達的情感太過或說理太直,往往會由于意太盡,而詩味就淡了。如:
驪山
蘇軾
功成惟愿善持盈,可嘆前王恃太平。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春秋戰國門·百里奚
周曇
騏驥由來是股肱,在虞虞滅在秦興。裁量何異刀將尺,只系用之能不能。整首都在議論和感嘆,意盡言直而詩味全無。
金陵懷古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東府舊基留佛剎,后庭余唱落船窗。柔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
整首詩幾乎都在議論,枯燥無味。其三四句,不過是李商隱“成由勤儉敗由奢”的翻版。末二句更覺消極。
這類詩歌只有避免了簡單的說教和空洞的議論,才能既說了理又有詩味。
三、于形象描繪中揭示道理。
詩歌需要形象思維,說理詩尤其如此。其中最著名的是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春日》、《觀書有感》等,此外這類詩歌還有很多。如:
怪石 黃庶
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祿辟邪眠莓苔。鉤簾坐對心語口,曾見漢唐池館來。
一塊平凡的石頭,在詩人眼中變成披著薜荔的山鬼、怪獸,足見其形狀之奇特。它不僅經歷漢唐,而且從遠古走來,并且將繼續走一下去,足見其生命的永恒。從而揭示了人生有限而自然無限的道理。
立春偶成 張式
律回歲晚冰雪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用人們可以從冰雪消融,風聲水起的現象感受到春的到來,說明只要善于觀察和思考,就能夠發現和找到生活中的美。
縱觀古人的這些說理詩,幾乎都是從人們所熟知的事情、習見的事物和現象人手,用形象的描寫、生動的敘述、準確的語言,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使人回味無窮。
到了近現代,古體詩已逐漸被新體詩所取代。新體詩中也不乏說理詩,然而,過多的是為政治服務,不免淺陋。如郭沫若《我想起了陳勝吳廣》:“我不相信我們便永遠地不能站起來,我們之中便永遠地產生不出陳勝吳廣!/更何況我們還有五百萬的產業工人,/他們會給我們以戰斗的方法:利炮、飛機。/在工人領導下的農民暴動喲,朋友,/這是我們的救星,改造全世界的力量。”詩歌缺乏真摯飽滿的感情,只有充滿階級意識、充滿反抗精神的呼喊,是社會情況分析,是政論。詩歌已變成直接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當代也涌現了許多寫古體詩歌的詩人,其中也出現了大量說理詩。如張希田《偶悟》:“女神斷臂方為美,梁祝無緣才相見。萬事毋須求滿過,人間缺憾是真瓊。”于俊寬:《赤壁陳列室》“戟箭槍刀殘未消,空中陳列訓千朝。同胞相愛莫分裂,共建中華幸福橋。”鶴汀羽翁《七律·礦難》“煤海茫茫迷霧重,冤魂四野哭聲聲。權錢為伴規章壞,官賈結親道德崩。礦主貪心因逐利,工人拼命只求生。神州寶藏如星布,豈讓安全化血風。”詩歌立意都是好的,但由于欠缺形象的描繪、生動的敘事、精煉含蓄的語言和精巧的構思,而顯得或是枯燥的說理、或是空洞的呼喊、或是純粹的議論,詩歌直白淺近,毫無回味的余地。
貴州作家辛雨的《紫園詩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讓我們感受了古體說理詩新的生命力。《紫園詩語》共兩百首詩歌,均是古體七言絕句。詩集題材豐富,“家事國事天下事,寫景詠物講道理,無所不有。”(《紫園詩語·序》)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力圖多角度表現生活,抒寫感受。其中的說理詩,作者通過巧妙的構思和表達,使深刻的道理渾化無跡,而又能發人深省。辛雨的說理詩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不凡的表現手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一、內容上的繼承與創新。
1、用傳統的詠史題材表現深刻而豐富的思想,賦予強烈的現實意義。
哭袁崇煥
喋血沙場百戰身,平臺定罪鐵案聞。凌遲慘死民猶慶,從此大明無忠臣。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愛國將領,戰功卓著卻慘遭殺害。歷來寫他的詩文很多,多局限于反映英雄的個人悲劇。詩人辛麗卻從袁崇煥個人命運中提煉出了更深刻的內涵。
一二句看似平淡的敘述已經引起讀者心靈的震動,第三句“凌遲慘死民猶慶”則給讀者心靈帶來強烈的震撼。詩人敏銳的抓住了英雄蒙冤赴死而京城萬人空巷額手相慶這一不尋常的現象,從宏觀的角度,把英雄“慘死”和國民“猶慶”兩個反差強烈的典型畫面,不加修飾,平靜而客觀的展現在讀者眼前。充分表現了詩人駕馭題材的嫻熟。詩人豐富復雜的感情透過一個“猶”字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對英雄慘死的沉痛,有對劊子手的憤怒,有對百姓愚昧無知的諷刺,更有對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的揭露和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刻的憂患意識。“猶”字體現了詩人不凡的文字能力。詩歌主題在此得到了深化:英雄個人的悲劇上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這一主題是獨一無二的。由此可見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忠心為國卻換來如此悲慘的結局,忠臣將何處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無赤膽忠心的能臣干將,則國家希望何在?民族希望何在?至此,詩歌的主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該詩選材精當而凝練,構思巧妙而獨特。通過層層鋪墊與渲染,含蓄的揭示了英雄和民族的雙重悲劇。取得了一唱三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
冤
鐵案沉沉疑竇生,血濺釘板天下聞。乃武奇冤終得雪,屈打成招豈一人。
楊乃武冤案發生在清末浙江余杭,因其慘烈、昭雪、罷官而轟動全國。作者選擇了最驚心動魄的情節,用濃縮的筆墨給讀者再現了這件轟轟烈烈的事件。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既是冤案,為何又定為死罪?既定為死罪,為何又是冤案?既寫出百姓申冤的慘痛和昭雪的偶然,也反映了冤案的普遍。但作者既不是要感嘆姐弟二人的悲慘遭遇,也不是要歌頌姐弟情深;既不是要揭露封建統治者的官官相護,更不是稱贊朝廷的秉公執法。而是用“屈打成招豈一人”,讓讀者從百姓申冤偶然得勝的事件中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在當今以人為本的法制社會有很深的現實意義;怎樣正確使用人民所賦予的權力?怎樣避免制造冤假錯案?怎樣對百姓負責?
這類詠史詩,詩人往往能從舊題材中提煉出新意,并賦予新的時代氣息。
2、喻辛辣的諷刺于客觀平靜的敘述之中:
掉包
十八春秋養育恩,體檢知兒乃路人。大天掉包本無意,從此兩家骨肉分。
詩人通過敘述故事,用“天使掉包本無意”,深刻的揭示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缺乏責任心和漠視職業道德的問題。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是天使,然而天使無意的過錯,卻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絕望。但正因為這樣,才讓人們警醒:有意為之,還只是偶然;無意為之,則是人情淡漠和道德缺失現象的反映。看似隨意的“本無意”三字,即把辛辣的諷刺包含其中,使人回味無窮。
妙手
妙手回春一把刀,留學歸國名更驕。卻因紅包堅不受,臨臺病人拒主刀。
詩人借病人因主刀醫生拒收紅包,而害怕動手術這一反常現象,深刻揭示了當前的醫患矛盾。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而病人卻對正常行使職責的醫生不信任,這既是醫生的悲哀,更是百姓的不幸。這類詩往往把深刻的主題、豐富的內容和辛辣的諷刺隱藏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之中。
二、藝術上的繼承和創新
1、喻辛辣的諷刺于出人意表的結構中,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孝
形影相吊一逝翁,殯儀隆重倍哀榮。路人爭說兒女孝,孫兒夸爺遺產豐。
通過敘述老人生前悲苦、凄涼,死后享受子女隆重的喪葬儀式,來揭示當今普遍存在的假孝順,真遺產的社會問題。“孫兒夸爺遺產豐”,既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和諷刺意味,令人玩味無窮。詩歌選取了既普遍又典型的事件,道出了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倫理道德正逐漸缺失的現象,具有典型的現實意義。
父子逢
穿戴入時大學郎,宿燕雙飛校外房。一日呼喚背篼至,父酬學費遠離鄉。
首先,詩人用極簡省的筆墨塑造了一對父子:父親背井離鄉為兒籌學費,兒子不安心學習,追求時髦。接著,詩人安排這對父子見面,用強烈的戲劇情節取得辛辣的諷刺效果,深刻的揭示了當代天之驕子學風的頹廢和道德的缺失,表達了作者對未來深深的憂慮。
在這類詩歌中,詩人有意引入了戲劇創作元素,使古體詩歌具有了別樣的魅力。
2、用對比的手法來揭示深刻的思想,展示豐富的內容;
小園
寂寞小園花自開,路人匆匆去復來。當年志士喋血處,夜市喧囂排對排。
(注:“小園”即林青墓,位于貴陽市環城北路。)
四句中包含了兩組對比,“寂寞小園花自開”“志士當年喋血處”是對志士的追憶,“路人匆匆去復來”“夜市喧囂排對排”是對現實的展示,這是時間的對比,是過去與現在的對比,是句子的對比;“寂寞小園”與“夜市喧囂”,“路人匆匆”與“志士喋血”,這是環境的對比,是動靜的對比,是詞組的對比。短短四句詩,包含了如此豐富而深刻的對比,可見作者駕馭題材的能力。“兩組對比內容上互相交織,互相映襯……加深了詩意的表達,顯示了多重的意義:人們說“飲水思源”,那么當匆忙飲水時,思源了嗎?烈士陵園沒人注意了,是寂寞的,但烈士生前曾融入革命洪流,有無數并肩戰斗的戰友,現在他在九泉之下,也當有無數英靈相伴,在這個意義上,他寂寞嗎?小小陵園前鱗次櫛比的排檔,排檔的主人,如云的就餐者,這些人之間有感情上、事業上的聯系嗎?場面雖然熱鬧,他們內心不感到孤獨和寂寞嗎?”(《紫園詩語.序》)路人因生計而匆匆,夜市因路人而喧囂,小園因路人的無睹而寂寞,詩人因這強烈的對比而感傷。這不是對先烈的哀傷,而是對今人的悲哀。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馬幫
酒菜飄香飯甑開,山間林響馬幫來。他年公路門前過,馱馬聲聲安在哉?
詩人把山間小店和馬幫客作對比。把茶馬古道和高速公路作對比,前者是明對,后者是暗對,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前兩句是一幅歡樂而富于詩意的畫面,把店家和馬幫客兩方面的欣喜都寫到……后兩句意思更豐富,在店家當然喜憂參半,公路可以帶動一方致富,但公路一通,舊有的交通模式變了,小店可能要搬家以適應新的模式,前途未卜;在作者,馬幫是富有詩意的,想到他年汽車代替了馬幫,不禁預交了那一段懷舊的深情。寥寥二十八字,包容了這么多東西,不能不說是難得的佳作。”(《紫園詩語.序》)透過詩句,作者告訴我們,新事物必然要代替舊事物,在新舊事物交替的過程中.人們該用積極的、樂觀的心態來面對。
用形象化的思維觀察生活,用對比方法來組織材料,是這類詩歌獨特之處。正如清人吳喬《圍爐詩話》所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
由此可知,辛雨說理詩最大的特色是;寓思辨于形象生動的敘述中。清人趙翼《論詩》說:“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這些說理詩,既能從舊有的題材中寫出新意,也能從新題材中寫出深意。除了有絕妙的構思、出色的謀篇布局外,還有凝練的敘述、形象的描寫、準確的琢字煉句,使得他的說理詩都有較大的包容性,超出了就事論事的范圍,給讀者提供了相當大的聯想空間,使人百讀不厭。
作者簡介:王雪梅,文學講師。1989年7月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現任貴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 黃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