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要談到打油詩,無不馬上想起膾炙人口的這一首:
春雨貴如油,夏雨滿街流。
跌倒解學(xué)士,笑煞一群牛。
據(jù)民間演義,明朝的解縉在他科舉高中,接獲喜報,按捺不住興奮之情,慌不擇路去通知諸親好友時,因為天雨路滑,不慎摔倒,吉水縣城里滿街的鄉(xiāng)親,看到這位小個子,大文人,滿身泥水,衣衫滾濕,踉踉蹌蹌,狼狽不堪的樣子,竟轟的一聲,像春雷那樣驚天動地地大笑起來。
尷尬的解縉,定了定神,他說要即席賦詩,記敘這次跌跤的事,于是,大家靜下來洗耳恭聽。隨后,他當(dāng)場信口吟出來這首打油詩。誰也沒料到,他反過來將看笑話的左鄰右舍,調(diào)侃了一頓。
解縉(1369—1415),字大紳,江西吉水人,這是一個地靈人杰的地方。在宋代,此地還出過一個大文人歐陽修。應(yīng)該說,解縉的勢頭,在科考、仕途、出身、履歷等方面,直追先賢,不相伯仲,一上來,頗不示弱,很有氣象的。
歐陽修做到翰林學(xué)士,解縉也做到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在宋仁宗、宋神宗身邊做過侍讀學(xué)士,解縉在永樂登基后也做過侍讀學(xué)士;不過稱謂略有不同,一為龍圖閣大學(xué)士,一為右春坊大學(xué)士,實質(zhì)相差無幾。
他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這位解學(xué)士,遭遇過朱元璋,朱允,朱棣,朱高熾,凡祖孫三代,共四位皇帝的文人,固然,一方面可以說,他把這些皇帝給玩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無論你怎么精明,最后的結(jié)果還是皇帝把你給玩了,這也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里文人遭遇皇帝的必然下場。
《明史》稱他“幼穎敏”,當(dāng)非虛言。他是少見的“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極為成功的一個例子。對他來說,取得功名,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幾乎沒費什么勁,走完這個過程。
對于這位接獲喜報,滑倒街頭的新科進士而言,最關(guān)鍵的不是馬上授予官銜,也不是馬上進入朝廷的要害部門,而是,這位個子小,年齡也小的解縉,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特別垂青,特別關(guān)愛,除他以外,有明一代,再無第二個。
現(xiàn)在弄不清這位動不動就要殺人的暴君,出于什么動機,出于什么心理,竟然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dāng)知無不言。”朱皇帝嫉恨文人,不知制造了多少文字獄,獨對小小的解縉,天威頓霽,和顏悅色,恩渥備至,無限慈愛。試想,一條餓狼,伸出腥紅的舌頭,不是去攫食眼前的羊羔,而是一副舐犢情深的樣子,實在是難以理解的反常行徑。
中國有無數(shù)的讀書人,做過無數(shù)魚躍龍門,一舉成名的夢,但夢自己“仕”到如此高度者,很少。他卻是唯一的,將這個會被他人斥之為神經(jīng)病的夢,變?yōu)椤吧跻姁壑?,常侍帝前”的現(xiàn)實,于是,帝王寵遇,朝野側(cè)目,真讓一干人羨慕得不行,嫉妒得不行。因此,可以想像,少年意氣,春風(fēng)拂面,才子風(fēng)流,如魚得水,這個政治和文學(xué)的雙料明星,該是如何的風(fēng)頭了。
君臣父子,此話一出,石頭城大驚,那時,他剛二十歲,真叫人眼紅得滴血啊!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個子雖矮,膽量卻大的解學(xué)士,在政治輪盤賭中,確實具有賭運賭命的勇敢。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諸子中找不到一個繼承人,傳位于其孫朱允墳,是為惠帝。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號稱靖難,興兵南下,來奪他侄子的江山。
這年的六月十三同,時值盛暑,朱棣大軍勢如破竹,逼近南京。正從金川門奪城而入的時候,眼看著就要改朝換代,鼎故革新之際,面臨不降即死,不死即降的抉擇之時,深受朱元璋恩渥的解縉,站在原則立場上,應(yīng)該是與其實是叛亂的朱棣,勢不兩立的。但我們這位極其聰明,極其靈活的才子,一無當(dāng)烈士的欲望,二無殺身成仁的興趣,早就選擇了與即將來臨的新政權(quán)合作的方針。
可在大局尚未明朗,勝負猶未決出之前,他大聲疾呼,要捍衛(wèi)正統(tǒng),要堅持原則,要與反叛分子斗爭到最后一刻,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號召大家做出殉國犧牲的英勇壯舉。
攻城的頭一天,六月十二日的晚間。解縉與他的同僚相約,寧死不屈,不做臣,不能降敵為寇,不能辜負主恩。
說實在的,中國文人在作秀演戲方面,有著特別的天賦。尤其那個解縉,站在桌子上,估計因為身高的緣故,這樣好突出自己的形象。只聽他慷慨陳詞,聲淚懼下,信誓旦旦地對大家宣布,諸位,我要是茍活下來,將來怎么有臉去見地下的“情同父子”的太祖,在下主意已定,燕軍只要前腳進城,后腳我就頭一個在文廟的大梁上,吊死自己,以儆降者。
金戈鐵馬,荷槍實彈的北軍,涌在金川門通往皇宮的石板路上,老百姓對進城的大軍,避之惟恐不及。獨有一個矮小身材的人影,正往燕軍大營走去。解縉出得門來,是朝文廟方向走去的,是要別人看到他實行自縊的諾言,但沒走多遠,改變路線,決定投奔燕王。軍士把他帶到司令部,朱棣立刻接見這個請求晉謁的才子,他當(dāng)然知道這位小個子文人是誰,在重臣方孝孺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況下,能得到受知于太祖的解縉,也就相當(dāng)滿足。
“好好好,歡迎解學(xué)士棄暗投明,共襄義舉?!?/p>
“愚臣來晚一步,早就應(yīng)該過江迎接圣駕的!”
在他的牽線引薦之下,一批原惠文帝方面的二三流文臣,也紛紛表態(tài),竭誠擁戴新主。據(jù)《明史》,“成祖大喜?!?/p>
永樂是個有心機的皇帝,他知道自己師出無名,因此,必須要將自己扮演成一個興師而來,是為惠文帝壞了太祖規(guī)矩,而替天行道的形象。這個解學(xué)士,偏偏是他老爹欣賞的,有其可資號召的作用。連忙給他安排工作,編纂他向太祖建議過的這套類書,也就等于昭示天下,他才具有這一脈相承的嫡傳正統(tǒng)身份。
這個極有眼力,極善揣摩,極能體會,極能迎合的解學(xué)士,一夜之間,易主而事,成為永樂的首席寵臣。于是,朱棣馬上給這位解學(xué)士派下來修《太祖實錄》這樣極體面、極榮耀,也是極需要學(xué)問的重大差使。
如果才華橫溢,聰明透頂?shù)慕饪N,此生只當(dāng)一個純粹的文人式官僚,或者,官僚式的文人,第一 ,不會死得那么早,第二,多活若干年的話,“庾信文章老更成”,其文學(xué)成就,也許不亞于歐陽修,沒準(zhǔn)后來居上。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情結(jié),說來也是一種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端起來總不撒手,而且喝起來總是沒夠的。于是,縱使?jié)M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縱使稟賦優(yōu)異,天資卓越的文人,只要玩政治,最后,無不被政治玩,這也是一個規(guī)律。
因此,文人搞政治,面對這杯苦酒,大致有三種飲法。
一種,聰明一點的,淺嘗輒止,見好便收,激流勇退,金盆洗手。
又一種,不那么聰明的,越喝越多,越飲越亂,不能自拔,無法收場。
再一種,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進退失據(jù),內(nèi)外交困,搭上腦袋,血本無歸。
解學(xué)士,大概屬于三等,說不定還是等外的,一個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的文人。因為文人玩政治,屬于票友性質(zhì),最好淺嘗輒止,當(dāng)真不得,尤其不能上癮。但是像他這樣聰明,機智,有眼力,善應(yīng)對的知識分子,要他絕緣政治,疏離官場,告別權(quán)力,熄滅欲望,是根本做不到的。
接下來,解學(xué)士又將賭注下在第四位即將登基的朱高熾身上。
可是,戰(zhàn)場上沒有常勝將軍,牌桌上同樣也沒有常贏的賭客,他怎么可能永操勝券呢?一肚子學(xué)問的解縉忘了,三國時期的楊修,怎么被曹操殺頭的,不就是摻和到曹丕、曹植的繼承爭奪戰(zhàn)中去嗎?封建社會中的皇位更迭,從來就是伴隨著血雨腥風(fēng)的難產(chǎn)過程。狗拿耗子,用得著你多管閑事么?解縉自不量力地介入朱高熾和朱高煦的儲位之爭,而且卷進如此之深,分明是在找死了。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N日:“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钡鄄粦?yīng)。縉又頓首曰:“好圣孫?!敝^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钡叟?,謂其離間骨肉,恩禮寢衰。(《明史》)
14l0年(永樂八年),他又犯了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太子而還。”應(yīng)該聰明,卻是一位笨伯,應(yīng)該靈敏,卻是一只呆鳥的解學(xué)士,在這第四場博弈中,連連敗績,現(xiàn)在又做出這等授人以柄的傻事,只好將身家性命統(tǒng)統(tǒng)搭進去了。
漢王占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1415年(永樂十三年),錦衣衛(wèi)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明史》)
他是喝足了燒酒,爛醉如泥,獄卒將其埋在雪堆里生生凍死的。這對皇帝來說,是有趣的死,這對文人而言,則是可怕的死,在這個緩慢的生命終結(jié)的過程中,解學(xué)士恐怕連一句打油詩也謅不出口了。
我想,解縉笑著死,那樣子,是相當(dāng)難看的。
(摘自《作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