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課題組
陜西作為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其主體是裝備制造業。根據裝備制造業工藝加工過程長、迂回生產方式明顯、專業化協作要求高、產品協作配套范圍廣、中間產品交易量大、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集中度高等行業特點,最適合采取產業集群這一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因此,我省要做強做大裝備制造業、振興陜西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是培育和壯大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一、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思路
1、在形成機制上,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內源性和外源性相融合。陜西在發展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必須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導向、環境建設、市場機制的完善、建立工業園區等引導作用,推動形成外源性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企業集中,自發形成內源性的產業集群。內源性和外源性的產業集群的共同發展,才能振興陜西裝備制造業。
2、在發展模式上,做強做大重工業型(含軍民結合型)產業集群,同時突破高端,強化中場。陜西多數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都屬于重工業型產業集群,即以安全保障類裝備、成套類裝備、通用類裝備(即一般類裝備)為主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因此,我們要通過培育重工業型(含軍民結合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將其繼續做強做大,成為陜西工業中的支柱產業。其中,軍事裝備是陜西裝備制造業的一大特色,陜西裝備制造業要在較短時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特別重視軍民結合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把陜西軍工優勢轉為經濟強勢。
突破高端就是要充分利用陜西在裝備制造業上的科技優勢,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以高技術關鍵類設備為主的高科技創新型產業集群,力爭在少數高技術領域的“點”上率先突破,實現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本土化、產業化、市場化。強化中場就是把發展中場產業置于重要地位,通過培育以中場產業為主的低成本擴張型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專、精、特”的中小型零部件和元器件生產企業和專業化基地。
3、在發展途徑上,由點到群,由塊到群。由點到群就是由一個企業發展成為產業集群,有多種方式可以達到:一是通過關鍵性企業的衍生、裂變與被模仿而逐步形成集群;二是通過對國有大中型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改革和管理創新,主輔分離,形成產業集群;三是通過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中小企業聚集到核心企業周圍,使孤立的核心企業逐步發展成為產業集群。
4、在產業組織形式上,重點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同時提高中小企業的配套能力。由于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中龍頭企業具有核心作用,我們在發展產業集群的時候,要重點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我們可通過兼并重組、招商的方式培育大型裝備制造業集團,做強做大龍頭企業;也可通過將“大而全”的大企業集團進行拆分形成“啞鈴型”結構做強龍頭企業,培養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陜西在做強做大龍頭企業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兩種方式并舉。
5、在空間布局上,依托園區,合理規劃。陜西必須盡快出臺裝備工業總體布局規劃,提高項目布局和產業集群發展的科學性。在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布局上,可以依托現有的各類園區,但是要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整合優化,重視各園區產業定位不清、產業結構雷同化嚴重的問題,明確產業定位,各類工業園區都要朝專業化方向調整,使產業定位最終落到行業定位上,最好能細化到小行業乃至產品層次。
6、在產業配套環境上,側重專用基礎設施、現代物流、中介機構和產業氛圍等的培育建設。裝備制造業內部各行業在基礎設施方面有一些特殊要求,如特殊管道、線路、專用鐵道、倉儲等。地方政府或開發區管委會在規劃建設裝備制造業專業化園區的時候,應該根據不同產業集群的具體要求進行專用基礎設施的研究和規劃,合理銜接公共基礎設施、園區(項目)專用基礎設施和生產輔助設施。
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四通八達、快捷及時和成本低廉的物流體系。因此,陜西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從而最大限度地克服地理區位和交通條件的限制;要建設各級存儲配送平臺,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聯結陜西和全國的物流框架體系。
產業集群內的中介機構在市場運行中起著政府和企業之間相互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是提高產業集群績效的關鍵因素。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中介機構很欠缺,因此,為加強產業集群內部的自組織,政府要幫助企業組建行業協會并制定行業規范。同時,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自組織體系。
產業集群的形成需要一種產業氛圍,因此陜西在發展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引導人們崇尚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敢于創新,同時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著力于規范市場行為,立法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并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個人等多方面力量,逐步建設信用體系,營造一個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的產業氛圍。
二、發展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對策
1、各級政府在尋找、判斷和篩選產業集群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產業集聚的企業必須形成專業化分工體系才構成集群;完善的產業集群應是縱向拉長產業鏈、橫向提高中小企業配套半徑的密度及集群內的社會化中介服務體系;產業集群應該以產品,至少以小行業為邊界。
2、正確處理裝備制造業集團化與集群化之間的關系。陜西裝備制造業的振興,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引進大項目和通過兼并重組形成大企業集團,走集團化之路;另一方面,對臃腫的“大而全”的大企業進行拆分,同時培育民營中小企業的配套能力。產業組織政策應由“抓大放小”調整為“抓大不放小,大、中、小并重”,以市場化手段培育產業集群,走集群化道路。在操作中,對某一企業具體是拆分還是兼并重組,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決不可搞“一刀切”。
3、省政府當前在培育裝備產業集群中的作用。保護產權,包括有形產權和無形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成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協調指導機構;盡快制定《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規劃》和《陜西省促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行動方案》;將產業政策細化到產業集群政策,包括裝備集群行業結構政策、裝備集群組織政策、裝備集群技術政策、裝備集群布局政策、裝備集群招商引資政策、裝備集群所有制結構政策、軍民結合產業集群政策等,通過產業集群政策的集成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設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重大裝備集群的發展和重要產業鏈的缺失等。
4、“十一五”期間重點抓裝備工業布局規劃的制訂和實施。產業集群發展首先要明確行業定位,相應地,國家級、省級等大的開發區在二次創業中要考慮裂變為若干個專業化園區,形成“塊狀經濟”的產業集群;中場產業更多地考慮配置在生產要素相對便宜的區縣工業園區;盡快制訂出臺我省裝備工業布局規劃,并將其納入我省“十一五”的專項規劃,對裝備工業存量的調整、搬遷,以及對招商引資中裝備工業增量的項目擺放,都應按照規劃,各就各位進入各自的專業化園區;同時立足于中長期發展,布局規劃必須要有我省未來20年裝備工業發展的預留空間;強化中觀調控,立法布局規劃,裝備工業資源的整合配置要無條件地服務于總體布局規劃,決不允許規劃服從于招商的現象存在下去了;對條塊分割,特別是塊塊分割的矛盾而影響的裝備資源存量的調整,側重從利益協調上整合。
5、做強龍頭企業,增強吸引配套企業的魅力。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到“十一五”末研發經費不低于銷售收入的5%,使重點骨干裝備類大中型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積極進行龍頭企業的技改,擴大設備投資,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實施名牌戰略,在鞏固和提升現有名牌裝備產品基礎上,研制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的名牌產品;構建裝備類國有資產的監管和運營體系,搞活裝備類國有大中型龍頭企業;進行龍頭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全面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轉變經營機制,這對我省大型軍工企業尤為重要;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實現企業組織由“橄欖型”向“啞鈴型”轉變;提高企業科學管理水平;建立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等。
6、積極培育當地中小企業的配套能力,提高配套率。省及地市國資委認真摸清省內外配套狀況,并列出清單,具體可成立一個裝備制造業信息交流中心,把龍頭企業的產品配套信息及時發布,引領配套企業,共同發展;要給予配套企業一些政策支持,如把現有的適用于骨干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順延給為其配套協作的專業廠等;通過對企業實施流程再造,加強核心環節的制造,將非核心生產制造部分剝離出去,成為自己的配套廠家;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龍頭企業主動培育一批配套企業,培植產業鏈和產品鏈;主要配套企業的發展應從初期給單一龍頭企業配套逐漸過渡到給整個行業配套,最終較大面積地形成面向全行業的配套協作企業群。
7、加快傳統招商向集群式招商的轉變。招商理念由過去側重引進大項目為主的“招大商”向有利于引進培育產業集群轉變,并將“集群式”招商理念滲透和融入整個招商引資工作中;在確定各開發區裝備制造業各行業定位和布局的條件下,進行專業化招商,以促進裝備增量資源向專業化園區聚集和集群的形成;調整各級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組織機構,在機構設置上由過去按地域設置調整為按功能和行業設置,最好細化到按小行業設置;在機構調整完成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招商引資人才隊伍;在選擇國內外裝備大項目招商排序時,應首先考慮其產業關聯度,同時還要注意后續性招商,將其配套的項目和企業陸續引進來;對配套能力較差和缺乏配套能力的開發區,可實行集群式“一攬子”招商,將龍頭企業和主要配套企業“打捆”引進。
8、在工業改革上的重點是扶持行業協會的成長。對體制內生成的政府主導型行業協會,要克服其政會不分,行政色彩濃厚的問題;體制外民間自發生成的行業協會是今后培育支持的重點,可以借鑒和學習溫州的經驗,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改變社團登記的雙重審批制為備案制;應加快專門立法進程,制訂出各有關行業協會的專門法律,管理上解決將行業協會混同于一般社團組織的作法,加強行業自律,嚴格規范操作程序,重點解決強制服務收費、收費標準偏高和收費混亂等問題;對行業協會不應征稅并鼓勵其經商辦實業;由于產業集群一般以主導產品為主,因此僅有行業協會調控“面”太寬,還要將同業協會培育壯大起來,才能與以產品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的調控相對接。
9、優化裝備產業集群成長的產業配套環境。盡快制定出臺《關于優化產業配套環境的若干意見》,并將優化產業配套環境建設納入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配套環境的優化包括:區別性地建設專業化園區的專用基礎設施,并細化到開發區的規劃中;專業化園區實施優惠政策吸引配套企業,例如可讓配套搬遷企業先租后買;增強龍頭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以吸引大量配套企業;在技術水平、更新設備、精加工能力、產品的技術含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高民營中小企業的配套能力;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形成以西安為樞紐,以寶雞、榆林、漢中、安康為節點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加快社會化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各類裝備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級技能人才;由于營造產業配套環境的最大主體是政府,因此要提高行政效率,狠抓政策落實,建立政策落實的長效機制等。
(執筆:曾昭寧、閆自全、林嵐、王國英、夏光玉、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