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副會長 潘承烈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需要通過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企業的和諧建設至關重要。在市場經濟下,建設和諧企業必須處理好與競爭對手、服務對象、內部員工、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的關系,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一、與競爭對手互利共贏
以往人們對競爭的理解與實踐,都以一方的取勝建立在另一方失敗的基礎上。就像下棋一樣,輸贏雙方的結果屬于“博奕論”中的“零和游戲”,即勝負之和為零。對企業來說,人們往往把競爭看作是,通過擠垮或打敗競爭對手來發展壯大自己的主要手段。例如,有的強勢企業用價格大戰把自己競爭對手中的一些弱勢企業置之死地,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贏得更多利潤。前些年家電企業的幾場價格大戰,人們記憶猶新。這種將競爭對手徹底打垮的競爭方式,雖然得勝一方暫居優勢,獲得了一時的利益,然而迫使弱勢企業倒閉、破產,大量職工失業,卻加劇了社會矛盾,從社會全局來看是得不償失,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即使從競爭得勝企業本身的利益來看,也未必是好事,因為倒閉、破產企業大量職工失業,失去了謀生手段,必然造成社會購買力下降,市場萎縮,并不利于競爭得勝企業的持續發展。
其實,任何企業都存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企業為了壯大自己當然主要應依靠自己努力,但國際經驗顯示,很多大型企業的發展,不是每一步都只靠自己,而更多是通過聯合兼并,與其它有關企業進行合作互利,尤其是通過“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取得更快的發展。基于此,上世紀末國際社會對市場競爭提出了新的理念,即把原來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發展為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觀念,在競爭對手之間實現合作共贏。與競爭對手進行戰略聯盟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經營方式。
二、與服務對象互利共贏
企業是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來為經銷商、消費者群體等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經過以往的競爭篩選,現在能在市場上站住腳的企業及其產品基本上都是旗鼓相當,在價格和質量上可謂難分伯仲。當前的競爭重點已經越來越轉向服務的質量與藝術,消費者不僅以得到某一商品為滿足,更在乎在取得這一商品的過程中是否感到愉快和滿意,購得之后在使用中是否會有后顧之憂。因此,企業要想消費者之所想,急消費者之所急,把讓消費者滿意作為企業經營的永恒主題。只有這樣,才能在消費者群體心目中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才能不但擴展著新消費者群體,更留住了老消費者群體。企業在為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就為企業自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形成企業與消費者互利共贏。
三、與員工互利共贏
企業員工群體來自五湖四海,大家有著不同的家庭、教育、社會背景,現在來到一起,要為企業的目標共同奮斗,就首先需要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準則,以加強員工對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培育符合企業實際的企業文化與和諧文化,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優良風氣,這決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在本企業長期實踐中去總結、提煉好的作風與優點,并在以后的代代相傳中不斷加以充實、豐富,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要促使員工滿意,培養和諧文化,必須重視提高員工的思想和技術業務水平。企業的任務不只是出產品,同時還要出人才,使來自四面八方的員工通過在企業的工作能得到鍛煉,得到提高,實現自我價值。培養出大批有用之才,是企業對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企業為員工指明前進的方向,提供展現才華的用武之地。員工在企業得到培訓,業務上得到提高,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重要措施。而員工的滿意,正是建設和諧企業的必要條件。
建設和諧企業,弘揚和諧文化,使員工發揚團隊精神,關鍵在于企業的領導者。領導者首先要深刻認識企業的和諧對企業的興衰與事業的成敗起著決定作用,并要以身作則,使自己的言行起到示范作用。
四、與社會、自然環境互利共贏
作為經濟社會基層組織的企業,其存在既然要創造財富和就業造福一方,就不能再只著眼于企業自身的利益,而要把自己看作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放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這已成為衡量企業業績的重要標志,也是決定企業興衰成敗命運的決定性因素。現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如何,已不僅關系到企業和當地能否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而且延伸到了國際貿易和市場準入標準領域。由發達國家主導制訂的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就對進口產品追溯到它的生產廠家的勞動條件、環保條件,并且做出了明確要求,并成為國際市場準入的通行證。不符合SA—8000和ISO14000標準要求的企業就得不到訂單,其產品就不準入境,從而被拒之于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要保障社會持續發展并惠及子孫后代,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就需要自覺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現在我國已經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基本國策,企業作為經濟社會基層組織,對保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造福后代等影響社會和諧與持續發展的因素更起著直接的重要作用。企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必將遭到社會和自然界的懲罰。企業認真理解并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是達到與社會互利共贏的基本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