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始實行CPA審計年報制度至今快十個年頭了,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事務所和執業的CPA大部分能夠按照《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企業準則及審計準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并發表意見、出具審計報告,會計報表的質量在逐年提高。年報審計政策的改變,是政府職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轉變,也基本實現了同國際慣例接軌。但是,有些事務所的做法有待商榷,有些CPA的行為缺乏監督,有些企業的會計報表審計報告經不起推敲,這些都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嚴肅對待。
CPA審計中的問題思考
1、審計形式大于實質,缺乏年報審計的嚴肅性。根據財政部規定,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需要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出具審計報告并由CPA簽章后方可上報和對外提供,目的在于強化國有企業財務監管,提高企業會計報表的質量。國有企業數量目前還比較多,而事務所相對較少,年報的報出時間都很集中并且比較緊,一個事務所要審計幾十家甚至更多企業的年報,這就給事務所帶來了極大的工作壓力,往往是要求三五天最多一個禮拜結束戰斗,否則時間不允許。一個企業一年的經濟活動幾天之內僅僅簡單瀏覽一遍都很困難,這樣就形成了審計人員不分晝夜,加班加點,也只能勉強核對一下帳戶、科目等最基本的工作,而對于被審計單位經濟業務的合理合法性審計就擺到了其次位置,對于經濟事項背后更深層次的經濟內涵的探討更無從談起。好象就是為了應付審計程序,給企業出具一個審計報告,發表一些無關痛癢的審計意見罷了,將本來非常嚴肅的工作走了過場。
2、CAP的水平良莠不齊,嚴重制約著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從筆者多年來所接觸CPA的情況來看,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執業水平相差比較大。首先表現在業務素質方面,有些事務所安排來的CPA對被審計單位的行業特征認識不夠,有的根本就不了解,以純粹的理論來對照現實經濟業務,在一些具有專業特點和行業慣例的業務上同被審計單位意見分歧比較大,而且溝通比較困難;其次是政策理論水平較差,在一些政策的把握上原則性不強,甚至是理解上有偏差,使審計過程變的不夠流暢;第三,職業道德。事務所和被審計單位是委托與被委托,是平等關系,而實際往往是CPA凌駕于企業之上,要求企業的比較多,有個別審計人員甚至以“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書”對被審計單位相要挾,以期從企業得到額外的好處為目的。更有甚者,CPA和其他審計人員與企業一起串通起來,對被審計單位的虛假、錯誤和違法亂紀視而不見,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報告書,掩蓋經濟事項的真實面目,欺騙報告使用者和投資人。
3、事務所多過分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審計質量和審計風險。根據《獨立審計基本準則》規定,委托人和事務所要簽定《審計業務約定書》。審計準則要求約定書簽定以前,會計師事務所應委派CPA及時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初步評價審計風險,然后簽定約定書,及時組織審計人員開展工作。在實際操作中,“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這一重要程序基本上都被省略了。事務所為了承接業務,大部分是雙方見面就談審計費問題,審計費的談妥就意味著合同基本談妥了。然后是安排審計人員,一個CPA帶幾個審計工作人員,有的就是事務所的幾個審計工作人員帶領幾名大學實習生,三五天審計任務完成了,負責簽字的CPA不出現或者很少出現,這樣做審計成本很低,事務所的效益就必然提高了。可是,沒有CPA真正參與審計的年報審計還能算年報審計嗎?這樣的審計報告質量如何保證?出現審計差錯時責任誰來承擔呢?作為企業,一方面希望支付審計費用得到一個自己滿意的審計報告,同時也希望能通過年報審計工作,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不足之處,但是實際上往往很失望。
4、審計人員工作辛苦,勞動強度大。多年來,筆者均參與了事務所對于本企業的年報審計工作。一個一級建筑施工企業,年生產總值達4-5個億,涉及二級核算單位三十多個,經濟業務資料非常多。在三五天最多一周之內要完成全部年報審計基礎工作,翻閱憑證、核對總賬明細帳、根據審計程序編制工作底稿,業務量相當多。加之個別事務所工作環境較差,大量業務靠手工和算盤完成,審計人員幾乎是不分白天晚上,加班加點,休息時間少,勞動強度大,工作十分辛苦。為了保證審計工作的按時完成,經常不得不要求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要二十四小時開著手機,以備隨時詢問。這樣的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嚴重影響了審計人員的身心健康,對于CPA隊伍建設非常不利。
建議及對策
1、加強制度建設,以更完善的審計準則規范行業行為。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中國會計師審計準則》,該準則增加了22項新內容,并對原有的26項準則進行了必要的修訂和完善,共48項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會計師事務所施行。新準則是在遵循民主、公開、科學的基礎上對老準則執行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予以及時的修正、補充和完善,也順應了與國際準則趨同的大勢。
2、努力提高CPA的執業能力,加強審計過程控制。提高執業水平和專業勝任能力,是保證年報審計工作質量的前提。具體表現在對于政策法律的準確理解,對于專業技能的嫻熟運用,對于經濟事項的高度敏感。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點,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非常重要,包括業務性質、行業特點、經營規模、組織結構、經營風險及以前年度審計情況等等,只有熟悉了這些基本情況,才能不說外行話,才能有的放矢,把年報審計工作做得更好。嚴格遵守獨立審計準則,認真執行每一道審計程序,做到審計過程每一環節的質量保證,才能對企業年報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寫出正確的審計報告。
3、實現事務所和企業的真正雙向選擇,實行CPA輪換制度。目前一些地方仍然是行政委派,由主管財政部門安排直接或間接安排事務所審計企業年報,其本身就不合適,違反了獨立審計原則。在人員安排上,有的CPA連續好幾年審計一個單位,盡管他們對于被審計單位業務熟悉,但是這樣很容易產生許多不良后果,滋生腐敗甚至和被審計單位串通起來,操縱審計報告。實現事務所和企業雙向選擇,實行CPA輪換制度,年報審計工作會更加科學和有效。
4、實行年報審計預審制度,提高年報審計質量,降低審計人員勞動強度。年報審計是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主要任務,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1-4月份,這一時期是CPA開展審計業務的黃金季節。但由于時間緊迫,任務繁多,人手不夠,不少事務所要么放棄部分業務,要么就因為業務繁多而忽視了審計質量。于是就看到了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一份年報審計,看到審計人員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假如能夠利用每年的第四季度這一相對業務量少、人力資源閑置的時期,對于簽訂了審計約定書的被審計單位進行年報預審,比如先將前三季度或者10月份以前的進行審計,在年報出來后再對剩余經濟業務和報表進行綜合審計,這樣既能充分利用淡季閑置人力資源,分解年報審計工作的業務量,減輕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又能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這樣做,業務沒有丟掉,質量又得到了保證,豈不更好?
5、加強從業人員的執業道德教育。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社會中介機構,CPA的職責是監督和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保證市場經濟有序運行,一個擁有良好職業道德的CPA隊伍就是保證。CPA要嚴格執行《注冊會計師法》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不能對被審計單位無理要求,不能無原則出具審計報告,更不能和被審計單位串通起來出具虛假報告。同時要能夠經得起來自各方面對CPA進行的腐蝕和誘惑,堅持自律,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審計原則。行業協會要積極探討和改進自律監督的技術和方法,建立健全自律監管制度,組建一支行業監管隊伍,實行內行監管,專家治理。
6、加強政府監管,加大處罰力度,保證我國CPA審計制度的健康發展。會計師事務所和CPA既對被審計單位負責,又要對政府負責,各級財政部門依法擁有對CPA、事務所和行業協會進行監督的權利。財政主管部門要認真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方法,強化自身隊伍素質建設,進一步加大對CPA行業違法違規問題的監督和處理力度。從我國近幾年“銀廣廈”、“達爾曼”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違規事件中不難發現審計違法違規行為的嚴重性和后果的可怕性。作為監督部門,要及時發現問題,多方面、多渠道遏制違法違規行為,對情節嚴重的不能姑息遷就,而要從嚴從快予以處理,對于他們的行為在新聞媒體上進行公開曝光,建立行業誠信機制,讓無視行規戒律的CPA和事務所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年終報表審計工作是經濟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事務所和CPA一定要按照法規和制度去嚴肅對待,來不得半點馬虎,更不能走過場。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做好國有企業年報審計,真正發揮中介機構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陜西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