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全國國防科研生產最集中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一貫高度關注和支持陜西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為充分發揮在陜軍工優勢,將國防科技工業納入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全省六大特色經濟之一進行重點培育。“十五”以來,陜西國防科技工業抓住國家加大國防投入和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軍地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開拓創新,軍工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億元,工業增加值*億元,產品銷售收入*億元,出口交貨值*億元,上繳稅金*億元,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和目標。
陜西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也是全省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50多年的建設,陜西國防科技工業已形成橫跨航天、航空、電子、兵器、船舶、核工業等六大行業和眾多學科,廠、所、院、校相配套的國防科研、試驗、生產體系,是全國最大的國防科技工業基地,也是促進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十五”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國防科技工業的投入支持力度,我省國防科技工業已形成人才密集、技術裝備和科研條件好、技術集成能力強、布局相對集中等特色鮮明,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在民用飛機、航天運載工具、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制冷設備、新型紡織機械、能源設備、醫療設備、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研發、制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形成了一定經濟規模,國防科研生產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為國防建設和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心臟和國民經濟的生命線,是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石。裝備制造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振興裝備制造業,是我省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關鍵所在。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采取切實措施,進一步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優勢,推動我省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
一、加強部省合作,加快建設科技產業園區步伐,引領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近年來,陜西國防科技工業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國防建設投入和西部大開發兩大歷史機遇,發揮軍工優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軍工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同時,省委、省政府積極與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等中央部委和各軍工集團公司進行協調溝通,依托陜西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密集區,建立了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通過兩個基地的建設,集聚了產業和技術、人才,發揮了產業制高點和輻射源作用。
今后,我們要緊緊圍繞我省“陜北、關中、陜南”三大經濟區發展的需要,結合我省區域發展規劃,繼續加強與有關軍工集團公司的戰略合作,抓好兩個基地兩個園區建設。即全力配合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推動新型渦槳支線客機、通用飛機、飛行員學院、航空公司等項目建設;推進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建設,促進一期投資26?郾7億元的太陽能電池等5個項目的落實;推動漢中航空工業園和西安航海科技園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切實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帶動作用,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
高新技術滲透性強,用高新技術改造裝備制造工業,有利于提高其整體素質,推動其產業結構升級和管理創新;高新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裝備制造工業的支持。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必由之路。國防科技工業是高新技術密集產業,在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利用國防科技工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優勢,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裝備制造工業,有重點、分步驟地將高新技術運用到裝備制造工業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中,實現技術跨越,使兩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讓高新技術的高水平、高效益在裝備制造工業的規模經濟上發揮作用。
在國防科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聯合有關軍工集團,依托西北工業大學組建了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搭建起全省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平臺,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我們要充分發揮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平臺作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開展聯合攻關,幫助解決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亟需的中間試驗、工業化放大問題,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重點要抓好微系統工程研發中心等3個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和高純超細硅微粉等5個重大項目,力爭2007年有2~3個項目實現產業化,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
三、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做強做大一批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民用產業
為振興我省裝備制造業,落實項目帶動戰略,首先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防科工委和有關軍工集團公司的溝通銜接,全力爭取將陜西作為全國軍民結合試點省,使更多的項目在陜西建設。其次,我們要緊密結合國防科技工業實際,全力推動“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月球探測工程”等重大專項工程建設任務。通過重大專項工程的帶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我們要不斷加快發展體現軍工特色、具有軍工技術優勢的主導產業,突出抓好大型飛機項目、核燃料擴能項目、20萬噸汽油醇等一系列對全省國民經濟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重大項目。
飛機制造業要以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為龍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研發生產體系,積極開展技術交流、技術合作,加快研制大型飛機步伐,實現我國大型飛機國產化的戰略目標。要加快ARJ—21新一代支線飛機試制進度,2008年實現首飛,2009年投產;抓好新舟60飛機的改進改型和市場開拓,逐步擴大生產批量。同時,積極開發特種機、公務機,提高我省航空工業的競爭力,推進民用航空成為我省重要的高技術產業。
核燃料擴能項目要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核電的機遇,積極支持405廠擴大核燃料生產規模,使其成為我國核電燃料的主要供應基地。
航天設備制造業要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和繞月探測工程為依托,加大新一代航天發動機和空間技術研發力度,繼續保持在航天動力、空間通信、導航定位、空間天線、數據傳輸、測控跟蹤等專業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積極開拓激光通信、微波遙感、集成電路等領域,使航天工業成為領跑全省高新技術的先導力量。
船用大功率柴油機要以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為重點,加快建設西安航海科技園和船舶動力研發中心,開發生產船舶和艦艇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機。
四、堅持軍民結合方針,大力發展軍工民用產業
發揮軍工優勢,關鍵點和著力點在軍民結合。為充分發揮在陜軍工優勢,省政府已將國防科技工業納入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成立了省軍民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研究確定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方向及重大項目,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初步建立起了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發展框架。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把軍工民用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從科技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改造、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引導和鼓勵軍工單位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充分利用軍工地勘、采礦、特種化工等領域的專長和其他成熟技術,積極參與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開發建設。大力推廣和應用軍工在衛星通信、遙感遙測、工程控制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廣泛參與機場、公路、鐵路、通信等大型工程建設。以優勢企業為核心,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推動軍工和民用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及設備制造單位的聯合重組,提高工程承包和設備成套供應能力,共同參與國內外大型工程的市場競爭。
同時,我們要采取積極措施,充分利用我省傳統裝備制造業加工能力強的優勢,引導社會資源參與和促進軍工民用產業發展,努力營造軍工與地方經濟建設“雙贏”的格局。
目前,我省已有80多家地方企事業單位承擔了軍工配套任務,寶鈦集團、陜汽集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安徽電機研究所、西北橡膠廠等40多家單位在承擔國家重點項目配套任務的同時,企業經濟效益和規模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要繼續鼓勵和支持地方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參與軍工建設和軍品配套,不斷擴大民進軍的規模,努力把陜西建設成為軍工配套大省和強省。
五、推進大集團大公司戰略,促進產業集聚和協調發展
為充分發揮我省國防科技工業科研院所眾多的技術優勢,我們要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企業產品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打破裝備制造企業中央與地方、軍工與民用、國有與民營分割的體制格局,鼓勵裝備制造企業之間、關聯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通過聯合、重組等多種途徑培育大型企業集團。重點支持西飛集團、西航集團、慶安集團、惠安集團、漢航集團在省內實行低成本擴張,壯大經濟實力。同時鼓勵相關軍工企業以多種方式進入陜重汽、西電等大型民用企業集團。通過集團化、規模化發展,不斷擴大陜西國防科技工業在制冷設備、豪華大客車、精細化工等優勢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依托優勢企業和優勢區位形成產業集群。
陜西國防科技工業要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加快振興我省裝備制造業、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