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篆
瘋狂購物,如今可不只是成年人的專利;
一些幼兒園的小寶貝買東西也“上癮”
——見什么要什么,無論去哪兒,都不能空著手回來……
這時候,媽媽該怎么辦?
冉冉一手拿著氣球、一手舉著風車,在動物園里走著??匆娨晃恍∨笥汛蹬菖?,立刻提出了新的要求:“媽媽,我也想買一個泡泡槍。對了,你不是還答應了給我買把卡通遮陽傘嗎?”從進動物園開始,冉冉的目光就一次次地鎖定在一個個售貨亭上,任何一件小東西都能讓她愛不釋手,她的心思似乎壓根兒就沒在看動物上面。其實,家里已經有上百個氣球、十來個風車和4個泡泡槍了。
我們身邊確實有一些像冉冉這樣的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和父母軟磨硬泡。這些“物質小孩”的欲望仿佛是永遠也填不滿的溝壑,如同無底洞——滿足了這個要求,他們又會接二連三地提出新的要求,層出不窮,令父母焦慮不安。
焦慮1 對超市情有獨鐘
4歲半的朵朵經常纏著媽媽去“家樂福”,在那兒,她一眨眼的工夫就把購物車裝滿:小食品、飲料、卡通文具、故事書和小貼畫統統拿來,也不管家里還有多少,先裝上再說。
孩子獨白
超市里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兒的,看著就喜歡。爸爸媽媽想買什么就把什么放進購物車里,我想要的東西也可以裝進去!
行為破解
超市里花花綠綠、包裝精美的商品,自然會吸引孩子的眼球,對其產生極大的誘惑力。而且,像朵朵這么大的孩子,還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的區別,他們只是模仿爸爸媽媽在超市選購商品的樣子,挑選自己的心愛之物。
另外,大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決定著孩子消費的發展方向,如果父母平時花錢大手大腳,盡量使孩子的物質極大豐富: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應有盡有,也容易埋下隱患;成人的行為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極其不好的參照系,在耳濡目染中,寶寶的物欲被不知不覺地培養起來了。
應對招數
1孩子消費也講“計劃經濟”
給孩子一張紙或一個本子,由他自己把購物的愿望都寫出來或畫出來;然后說明這個星期只能買一樣或兩樣東西,讓他權衡先買哪個,這樣他自己就pass掉那些可買可不買的。當然,對某些他特別想要的,媽媽該喊“?!睍r,就喊“?!薄5搅酥苣?,媽媽和寶寶就拿著這個“計劃書”去超市。如果孩子提出了額外要求,“錢是爸爸媽媽辛苦工作賺來的,不能亂花”的解釋多半能抑制他們的購物沖動。
2明確自己的實際需要
面對那些包裝精美的商品,父母要教寶寶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具體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吃薯片、果凍一類的小零食對身體不好,不能買;想想家里是不是還有一些棒棒糖或蛋奶星星,如果有,就等吃完了再買;至于那個可愛的娃娃,也在不買之列,因為家里已經有了兩個類似的娃娃了。折中的辦法是給孩子一點時間:“你喜歡這個娃娃,可以和她玩20分鐘,然后繼續買東西。”讓孩子明白:并不是她想要的每一樣東西都能得到,即使這個東西近在咫尺,爸爸媽媽只給她買那些真正需要和某些她沒有的東西。
3“貨比三家”
在商店,教孩子看物品的標價,告訴他同樣的東西在另一家商店賣多少錢,通過“貨比三家”,使孩子懂得少花錢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省下來的錢又可以買別的東西。
焦慮2 廣告商品“對號”買
“媽媽,你看電視上的史努比小狗玩具多可愛呀,我要買!”“媽媽,我要吃‘綠舌頭’?!薄?歲的妙妙每每指著電視廣告向媽媽提出新的要求。
孩子獨自
那只小狗的耳朵大大的、鼻子高高的,腦袋比整個身體都大;它還是電動的,能在家里到處走,我想和它比賽,看誰走得快!
媽媽總說小孩子只能吃一點點冰激凌、雪糕,其實,“綠舌頭”一點都不涼,它的外面只包了一層果汁冰,里面全都是果凍。
行為破解
1~5歲的孩子之所以執著地看電視廣告,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直觀的東西,他們還不習慣于思維和分析。而電視廣告中煽動性的語言、歡快的音樂、色彩鮮艷和富于變幻的畫面構成了強大的視聽覺攻勢,刺激著掌管顏色、圖像和情感的右腦,并牢牢鎖定了他們的視線;好吃的、好玩兒的就成了心中難以抗拒的誘惑。
還有一個理由,寶寶往往難以把推銷產品的廣告和好看的電視節目區分開來。如果沒有父母的指導,6歲以下的兒童一般都不能理解商業廣告中的推銷意圖,而對其中的描述信以為真。
應對招數
1讓寶寶“看穿”廣告
面對廣告,不妨告訴孩子:它其實沒有電視上說得那么好,這樣做只不過是廣告商為了鼓動我們去買那些看起來像星際戰士的玩具、還有那些對我們的健康沒有太多好處的小食品。為了印證你的說法,也可以買一兩樣東西,讓孩子親眼看到二者的差距,學會理智地對待廣告。
2“狙擊”欲望也有關鍵期
學齡前的孩子欲望特別強烈,見到的東西都想占為己有。實際上,幼兒期是要奠定孩子對欲望基本態度的重要時期,它決定了孩子今后能否正確地面對各種誘惑,包括情感、物質方面的,還有很多消極的東西,如煙、酒、毒品等等。因此,在孩子無限膨脹的物欲面前,父母適時地說“no”。
焦慮3 別人有的我都想有
“爸爸,我想再買一輛敞篷跑車模型。”鳴鳴說的時候,眼睛里透著渴望。“你那十幾輛汽車模型里面不就有敞篷車嗎?”“可我想要一輛和慶慶的一模一樣的跑車……”
孩子獨白
慶慶那輛車真大、真漂亮,還有軌道和高架橋,能上能下,玩起來真痛快!
行為破解
四五歲的孩子已經知道與小朋友攀比了,他們經常要求買一輛別人那樣的賽車模型或者連衣裙;也有可能模仿其他小朋友的樣子,希望在肯德基店款待小伙伴、慶祝自己的生日。他們覺得這樣很“風光”,其實,孩子本意是希望小朋友們羨慕自己,并不知道要花掉多少錢。
應對招數
1學會“反攀比”
簡單拒絕,孩子會感到比不上別人,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巧妙的辦法是使用“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和鳴鳴盤點一下所有的玩具車,一一找出它們的優勢,讓孩子看到,雖然他的跑車沒有慶慶的款式新穎、個頭兒也不夠大,但是比慶慶的車跑得快也走得穩,每次兩個人“賽車”,鳴鳴的車總能跑在前面,令慶慶羨慕。有了這個發現,鳴鳴或許就不會為自己的車看上去不夠“體面”而自卑了。同時,孩子也受到這樣的暗示: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和別人同樣的東西,但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長處。
2個性與鋪張無關
告訴孩子:顯露自己的個性比單純的攀比,更能贏得小朋友的羨慕并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而張揚個性與有沒有什么和在哪兒過生日一類形式化的東西無關;有時候,親手用廢物做成的玩具更容易使小朋友對你刮目相看。媽媽不妨和孩子計算一下去肯德基的開銷,隨后建議他以獨特的方式過生日,比如家里舉辦生日故事會或才藝表演,給小朋友創造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也可以約上好朋友去爬山,或者就在小區的草坪上來個踢球比賽、一起放風箏。
3攢零花錢限制欲望
孩子的愿望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令父母應接不暇。但如果為5歲以上的孩子設置一些情境,讓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限制自己的欲望,比如每個月給他少量的零花錢,再送孩子一個存錢罐。
想買整套《哪吒傳奇》嗎?用自己“小金庫”里的錢如愿以償。當然,3個月的“工資”加起來也買不了,那就一點點地攢。孩子必須學著從量入而出的角度考慮問題,父母也可以從與孩子“買與不買”的較量中解脫出來。記住,別因為孩子的一再要求而追加他的“工資”,不過他可以透支,并在以后的幾個月中償還。這種做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孩子更加愛惜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的東西。
焦慮4 寶寶總有“新發現”
玩著剛剛買來的芭比娃娃,俏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媽媽,我還想要一套福娃。”“爸爸已經給你買了一套呀?”“不是那樣的,我要毛絨的、大的,就是今天咱們在專賣店里看到的那種?!?/p>
孩子獨白
那套福娃又大又好看,摸上去軟軟的,舒服極了,比我那套塑料的、做成鑰匙墜兒樣子的福娃好上100倍!
行為破解
容易被新奇的東西吸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欲望也似乎永無止境。實際上,孩子的思維很單純,關注點只停留在“我喜歡”上面,并不懂得考慮物品的價格、這個東西值不值那么多錢,以及父母的經濟承受能力;頭腦中也沒有“買東西要從實際需要出發”的概念。
應對招數
1慢慢等待愿望實現
多數情況下,第一時間內對孩子有求必應不是明智的做法。即便你覺得可以買,最好也要讓他等一天、三天或一個星期;對那些高價玩具和高檔服裝,即使家里經濟條件允許也別馬上答應,除非等到過年、過圣誕節、過生日作為禮物送給他;或者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理由,比如獎勵他養成了某一個好習慣。當然要和孩子約定,在此之前他必須等待,這個“漫長”的過程能是孩子對“得來不易”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只有經過努力和忍耐實現的愿望,他們才會倍加珍惜。這樣做既能抑制物欲,還能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
當然,父母也要習慣說“不”,讓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夠實現,他們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愿望。
2學會量力而行
對于俏俏的要求,不妨直截了當地告訴她“那套福娃標價480元,媽媽沒有那么多的錢”,而沒必要遮遮掩掩或找出其他不相干的理由。但可以在你認可的價位內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選一件自己比較滿意的東西。
還有一個信息不能不向孩子傳達,那就是:不能承受某些物質上的消費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如果你能夠把這種自信心傳遞給孩子,以后再看到比較貴的東西,他會主動放棄購買的想法。這樣做能使孩子逐步學會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