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溫婉秀麗的南方女子,卻有著讓人折服的果敢毅力;她,是畢業于名牌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碩士研究生,卻投身于管理系高材生林立的HR 管理咨詢;她,歷經四家頂尖跨國咨詢公司,把自己歷練得爐火純青,如今身為韜睿咨詢總監的她依然感性十足,坦言家庭事業不可兼得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家庭……在龔萍女士的身上,能看到太多的難以置信,也能輕易被她淡定的神采所打動。
從研究非金屬到管理咨詢
上個世紀90 年代初,研究生畢業后,龔萍發現自己只有兩個就業方向可以選擇,一是到工廠,但沒有一個工廠會愿意招收嬌滴滴的女大學生,二是到研究機構,但很多研究機構都開始實行自負盈虧,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招聘了。龔萍笑言,那個時候連上海玻璃廠、燈泡廠都拒絕了她這個研究生,幾經周折,她才終于在一家研究機構安了“家”。
安家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多久,初入職場,龔萍就已經感受到了職業發展的第一個難題——專業瓶頸。她開始頻繁出入于各種培訓課堂。當時外資企業招聘都要通過上海的FESCO 進行,龔萍還有計劃地參加了FESCO 的英語培訓和考試,將自己送進了FESCO 的人才庫。當研究所因為經營困難難以為繼時,在朋友的介紹下,龔萍憑借自己過硬的商務英語,在一家合資企業找到了商務助理性質的工作,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其間還拿下了當時難度頗高的外銷員資格證書,實現了職業的第一個驚艷“變身”。
兩年后,龔萍隨丈夫到新西蘭留學,選擇了財務管理專業。1997 年,當她決定回國發展時,一個選擇難題擺在了她的面前。
《職業》:當時有上海通用汽車財務總監助理,還有全球知名的管理及信息技術咨詢機構埃森哲的上海分公司咨詢顧問,兩個職位都是非常誘人的機會,對你而言,前者更是輕車熟路,為什么你選擇了后者?
龔萍:我只是在國外時了解到一些知名咨詢公司的情況,比較向往,同時因為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助理,工作中按部就班的特點并不是太適合我。我想進行一下全新的嘗試,所以選擇了咨詢。而真正進入這個行業后,我想我終于找到了自己職業的興趣所在。一是個人成長很快,每天都有新挑戰;二是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做事情上,咨詢公司規模都不大,人際關系比較單純,這樣的氛圍也很適合我。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很不容易,但一定不要放棄嘗試和探索,因為找到了,你整個人、你的生活就會有令人驚喜的變化。
《職業》:剛入行時,你所參與的最難忘的咨詢項目是什么?
龔萍:是一個EHR 的項目。那個時候我剛做項目經理,管理的技術團隊又是一個當地的咨詢公司。IT 方面是我的弱項,而客戶則看重這方面的專業能力,技術團隊也不信任我,但憑借在項目推進、溝通方面的能力,我成功完成了這個項目。我想方法就是揚長避短——在能夠做好的地方盡可能做得更多,盡自己的可能做得更好,對方就會容易認可你的價值,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就要及時學習,做好溝通,獲得信任作為合作基礎。
《職業》:您進入咨詢行業的時候已過三十歲了,這個時候來進行這個轉變,有沒有感覺到吃力?
龔萍:不要管開始如何,早還是晚,順利還是走了彎路,既然已經進入角色了,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在第一個月,我的心理壓力非常大。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學習的壓力。和我一樣年齡的人,很多都已經做到經理級別了,我渴望自己成長得更快一些,所以給自己的成長壓力也很大。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貢獻給了工作。那時孩子不到三歲,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和他分開過,覺得三十天怎么那么漫長。當時就猶豫要不要放棄這份工作,但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家人也一直在鼓勵我。其實現在回頭一看,孩子也健健康康長大了,自己的事業也在不斷發展,好多事情咬咬牙,再執著一些,再有毅力一些,也就堅持下來了。
從雜家到專家
剛進入咨詢行業時,龔萍做的是ERP 的實施,并接觸到了自己頗感興趣的EHR,后來她還做過財務、物流方面的咨詢,兼顧技術支持。在咨詢行業浸染七年后,她又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那個時候的她總是在接觸新專業的項目,雖然了解的咨詢面極廣,卻總是在重新開始,壓力也越來越大。她發覺,又一個瓶頸時刻到來了。分析了優劣勢之后,龔萍意識到咨詢領域不可能面面俱到,自己又是一個更喜歡專注做事的人,必須選擇一個專業發展路徑。用了一年的時間,她在喜歡的企業氛圍和職業發展方向、兼顧家庭的需要之間,做了一個艱難的抉擇,離開了曾在美國被評為最佳雇主的東家,跳槽到了專注于HR 管理咨詢的華信惠悅,逐漸將事業重心放到了HR 管理咨詢上,實現了職業的第二次精彩“變身”。兩年后,她又被一位熱心的美國獵頭挖到現在的韜睿咨詢做咨詢總監,依然是在自己喜歡的HR 咨詢領域。
《職業》:您跳槽的原則是什么?
龔萍:至少有兩種情況我會決定離開,一個是工作中不能發揮我最大的能量,不能讓他人覺得我對這個公司有作用,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都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二是工作環境讓我覺得不愉快,每天我們有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公司,尤其在自己的團隊中是否愉悅,對我來講非常重要。進入咨詢行業后,我的三次跳槽都是因其中一種情況發生而導致的。
《職業》:若因為不開心就跳槽,會不會情緒化了一些,會不會走彎路?
龔萍:有可能,我覺得要這樣選擇必須要有實力。最不成功的是,不高興也不好好干,那就不是和企業過不去,是和自己過不去。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要提高自己,有了實力,才能跳;沒有實力,不開心也得干下去。跳槽不要簡單看工資,更要看能力和崗位的匹配程度,最重要的是企業文化和自己個性的匹配度。至于工資,如果你的能力在、成績在,公司自然會給你,不給其他公司也會給。
其實我自己內心里也不愿意頻繁跳槽,我一直認為理想的職業發展,應該是在一個公司待比較長的時間,壓力會小一些,發展環境也好一些。所以換工作還有一個原則——不是迫不得已就不要換。
《職業》:每次跳槽都面臨新的企業文化、新的領導、新的挑戰,您會如何應對?
龔萍:跳槽到一個新的環境,以前的業績別人看不到,所以這個新的開始只能成功,不許失敗。要應對這樣的壓力,當然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二是不要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三是自己要比較靈活,不同企業有不同文化,你一定要改變自己去適應文化,才會徹底融入。
從老板的雇員到自己的雇主
在十年的咨詢生涯中,龔萍已經為聯想、工商銀行等眾多大型企業成功實施了咨詢項目,和企業界的客戶建立了穩固的友誼,她擅長的是薪資績效體系的設計和咨詢。她坦言,現在還面臨諸多挑戰:自己比較擅長的是執行力,缺乏從一個戰略的眼光看公司如何發展,冒險精神不夠,更傾向于避免風險。
但和初入咨詢行業時相比,如今龔萍已經能夠以坦然的心態面對挑戰和困境。談笑間,年過四十的她,依然青春逼人,從無機非金屬到管理咨詢的奮力拼搏似乎都云淡風清,只留下回味雋永的職業啟示。
《職業》:咨詢是一個高強度、高要求的行業,你會不會覺得工作占去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龔萍:不會啊。上次和同事去法國開會,坐到法國餐館吃飯時,我們還在談工作談項目,談著談著就笑了,說到了這么浪漫的國家還在談工作。我不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我不會給自己化妝,著裝也很簡單,電視基本不看,也就是看看書和DVD,或者做做瑜伽減壓,擠出時間陪家人,剩下的不是工作就是給自己充電。我覺得工作和生活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不會是到了單位才開始工作。我喜歡這種不斷遭遇新問題,每個問題又都沒有固定答案,需要不斷創新尋找解決辦法的生活,甚至到了凌晨兩點,躺在床上,腦子里還不肯閑下來。
我想最關鍵的還是心態讓我覺得沒有那么疲憊。我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可能是因為過了四十就真的不惑了,我覺得做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家庭很幸福,生活對我已經非常厚待了,自己還有什么理由不認真工作、認真生活呢?
《職業》:如果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職業發展經驗,您會怎樣概括?
龔萍:做自己的雇主。你可以自由選擇在什么公司做,但你要讓別人覺得,你對公司是有價值的。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談到對自己的期望,龔萍女士睿智的雙眸中,閃爍著一絲女性特有的天真、夢幻的光芒。她希望能為公司做大在北方地區的業務,希望在學術方面有所提升,希望自己的職業就像一杯老酒一樣,越老越香,哪怕退休了,也還能過上幫助別人出主意的咨詢生活。但不管未來怎樣,相信我們隨時可以看到的,都會是她想要做的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