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仙、詩圣都和川菜有著不解之緣。詩仙李白幼年隨父遷居錦州隆昌,即現(xiàn)在的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直至25歲才離川。在四川近20年的生活中,他很愛吃當?shù)孛藸F蒸鴨子。廚師宰鴨后,將鴨放入盛器內,加酒等各種調料,注入湯汁,用一大張浸濕的綿紙,封嚴盛器口,蒸爛后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天寶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輕時食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用百年陳釀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鴨獻給玄宗。皇帝非常高興,將此菜命名為“太白鴨”。詩圣杜甫長期居住四川草堂,在他《觀打魚歌》中唱出了關于“太白鴨”的贊美詩歌。宋代川菜越過巴蜀境界,進入東都,為世人所知。
無獨有偶,宋代也有兩位大文學家、詞人同川菜有千絲萬縷的情思,那就是北宋的蘇軾與南宋的陸游。
蘇軾從小受川菜習慣的影響,20歲時隨父親到京城應試。冬天的開封天寒地凍,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靠收藏的一些蔬菜度日。在蘇軾的詩歌中,寫以蔬菜入饌的特別多,如“秋來霜露滿冬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白菘類羔羊,冒土出熊掌”。這些是寫詩人對川菜的懷念,真不愧為著名的美食家,他不但撰寫了膾炙人口的《老饕賦》,還創(chuàng)制了東坡肉、東坡羹等佳肴。享年85歲的陸放翁在為官從政與愛情生活方面皆不如意,但其高壽應當是受益于豁達的氣度和合理的飲食。陸游雖是浙江人,卻奉皇命在46歲時入蜀,54歲出川。其間九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時期,“孝宗念其久外,趣召東下,然心固未嘗一日忘蜀也。”尤其是四川的飲食使他難忘。從唐宋兩代文豪遺篇中亦可見在此期間川菜的風味。
雖然川菜自古以來受到了諸多文人墨客的喜愛,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川菜一般麻辣口味較重,不習慣辣味的人吃多了可能會腸胃不適。因此,辣菜最好和一些清淡的菜肴搭配來吃,可以使自己逐步適應川菜的口味,也不會對腸胃造成過多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