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令食俗有許多是從民間傳承的,像是遵循圣訓,平時不吃,應時到節,必吃不可,“酒俗”亦然。它伴隨著食俗演繹流傳,有著濃郁的民風鄉情。
傳統中國人的生活,是按氣候變化農事生產的節律安排的,尊崇節令起于遠古,延續至今。節令飲酒的習俗,史書有不同的說法。《黃帝內經·素問》稱,公元前2 000多年就已經有了飲酒習俗?!妒辣尽贰ⅰ秴问洗呵铩?、《戰國策》記載,酒俗始于夏朝儀狄發明釀酒以后。而《事物紀源》則認為源于周朝的杜康造酒,其說不一。然而,上古的“三禮”之中,即有“鄉飲酒禮”一說,足見其史源遠流長。
歲首春節,民間叫過年,也是農閑釀酒的時分。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福祉、吉祥、康寧、長壽。如清代文人袁景瀾寫蘇州的《年節酒詞》中所述:“頌椒煎餅元旦后,新年排日宜飲酒。隔歲藏肴出宿儲,歡情共洽親朋友?!睋窌d,元旦飲“屠蘇酒”習俗始于東漢。宋王安石在《元旦》詩中吟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農歷正月十五燈節,亦即元宵節、上元節。最早見于唐代,曾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故而人們向天宮祈福,用五牲、果品和酒供祭。撤供后家人團聚暢飲美酒,夜晚觀燈吃元宵。
清明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民俗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有掃墓、踏青的活動。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清明節有飲酒祭奠習俗。唐代段成式撰《酉陽雜俎》云:“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碧拼拙右自娫唬骸昂翁庪y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與酒有關。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為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中,均有菖蒲酒的配方及服法。因雄黃對人體有毒害,這一習俗已逐漸廢止。然而,端午節飲酒還是古今傳留。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日,家人團聚,摯友相會,都以賞月飲酒抒懷?!墩f林》稱:“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撰《天寶遺事》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滅燈燭,月夜下行‘月飲’。”韓愈有詩云:“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飲奈明何?”清代中秋節有飲桂花酒的習俗。清潘榮陛撰《帝京歲時記勝》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陳酒’”的記載。桂花陳酒,為京師傳統節令酒,也是宮廷御酒。時至今日也還有八月中秋飲桂花陳酒的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或稱重九節、茱萸節。這天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始于漢代。宋高承撰《事物紀源》載:“宮內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歷代人們逢重九登高、賞菊、飲酒,延續至今?!侗静菥V目》中說:“飲菊花酒治頭風,明耳目,消百病,好顏色,頭不白,且輕身耐老延年?!边€提到:“釀制菊花酒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有通宵不寢辭歲、守歲的習俗。除夕飲酒演變為全家聚餐共飲團圓酒,除夕全家人“圍爐”歡宴,平日不喝酒的人,也要喝一口家鄉釀的酒,取意“興旺久遠”,吃一口芥菜做的“長年菜”祝愿“健康長壽”。除夕夜飲酒的習俗延續到今天,可謂“神州大地迎新春,萬民共飲團圓酒”。
如斯日月留痕,歲時酒俗可辨認。人們會從舊時遺風中覓到社會變革印跡,而為歷史發展的見證。而今,人們在奔小康的時征途上,歲時酒俗自會映襯人間祥和風情萬千。酒俗和酒節、酒令一樣,為華夏酒文化增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