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癥是一種機體受到寒冷刺激,體溫降至35 ℃以下所致的大腦皮層陷入抑制狀態的臨床綜合征。老年人對來自外界寒冷刺激的適應能力差,極易患此病。其癥狀表現為意識障礙,思維紊亂,語言不清,四肢肌肉僵硬,皮膚發涼,面部浮脹等。當體溫降至34.5 ℃時,呼吸次數減少,心跳加快,血壓降低,肌肉抽搐,嚴重時還會出現血液濃縮、血壓升高、心跳停止等危象。據有關資料記載,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氣候惡劣的冬季發生低溫癥,其死亡率高達70%左右。
避免此病發生的重點在預防。首先,嚴冬季節老人要加強適應冷環境的鍛煉。如晨起先用雙手揉搓面部、頸部、耳部,并常于室內室外做保健操、打太極拳等體育活動,晚上用溫水泡腳洗腳搓腳心等。其次,環境保溫是重要環節。老人室溫保持在22 ℃左右為宜,也可根據體質差別增減。第三,進食溫熱飲食,如羊肉、魚肉、熱茶、熱奶等。
老年人一旦患低溫癥,一定要盡早就醫診治,不可延誤。不能隨便揉搓病人四肢,搖晃病人軀體,以防大腦皮層抑制加重。也不可將病人置入高溫(40 ℃左右)環境下復溫,以免使大腦受到嚴重損害。要嚴遵醫囑,密切配合醫生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