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法是從古代瓦罐煮制法中演變出來的。早期曰“煲”者,多為廣東人,近幾十年來,隨著廣東煲飯、煲粥逐漸盛行,煲制烹調法也在全國廣泛地流傳開來了。煲有兩種含義:一為烹調法,用文火煮食物,如煲湯、煲肉;一為炊具,如瓦煲、水煲等。
煲制法,一般是指使用有蓋的器皿(以前多數用瓦煲,現在質地多樣),放入清水和原料(即湯碼,包括主料和配料),加蓋用慢火長時間煮制,并調以味料,使原料烹至酥爛、湯水濃香的烹調方法。《中國烹飪辭典》釋曰:“用于湯菜,一般先將原料煎后,下沙鍋,并下沸水、配料,以文火燉至軟爛,調味供食”。
煲湯是我國南方人特別推崇的。廣東人煲湯,根據季節安排,一般可分為清煲和濃煲兩種。清煲適用于夏秋兩季,湯清潤,味鮮而不膩;濃煲適用于冬春兩季,湯芬香而味濃郁。
近幾年來,又興起了一種料多湯少的“煲仔菜”,將易成熟的葷素原料配好后放入沙煲或黑釉煲、雙耳彩釉煲內加熱成熟,供客食用。或者將葷素原料加工至七八成熟,再裝入煲中,上火加熱至熟,上桌后熱氣沸騰,深受廣大顧客的歡迎。
煲法與煮法同出一源,大概是陶器出現并用于烹飪后最早使用的一種烹飪方法。火的運用和控制促使陶器誕生。原始人發現黏土經過火燒之后變硬,不再變形,于是經過多次試驗和探索,發明了陶器,這大約是發生在新石器時代。
在陶器中煮粥、飯,米放在釜(或鬲)中加熱,上面有蓋以保溫,下面有水作導熱介質,溫度均勻而穩定,這樣煮出的粥和飯不會像以前一樣夾生或焦糊,而且能夠很快地把水煮沸或把食物煮熟,提高了烹煮的速度。由此,也使人類的烹飪歷史由簡單的燒法進入了煮蒸階段。那時的陶罐煲法極為簡單,以水傳熱直接把食物烹熟。后來,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煲逐漸從煮中分化出來,獨立成宗,而對火候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了。
用煲法烹肉是我國古代常用的烹飪方法。如南朝時的“奧肉”,即指煲肉。到了唐代,由于飲食業的高速發展,“煲肉”的花色品種也隨之豐富起來,如“煲豬肉”、“煲牛頭”等。“煲豬肉”是將豬肉切成大方塊,腌制后用緩火煮約三四個小時,再倒入甕中。這種在臘月制成的煲肉,可以放置一段時間不易腐敗。“煲牛頭”選取嫩牛頭,去毛燙洗后,加調料煮熟,把牛頭切成手掌大的片,加香料入甕中,以黃泥密封甕口,然后再放在火上煲熟,其滋味如同熊掌。
自古及今,煲法的應用與流行,與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一直樂于使用瓦煲有關。盡管中國炊具經過多少次變遷,而瓦煲雖然易破,且貌不華彩,但它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原因在于它的特殊功能是許多現代化的金屬炊具所望塵莫及的。瓦煲沙罐,具有導熱慢、散熱慢、保溫時間長,加熱時湯汁汽化少,無金屬等異味,能保證菜肴的清正純美等特點,用瓦煲烹制的菜肴,大都具有獨特而美妙的風味。
在廣東,無論是街邊大排檔,還是在豪華的大酒店里,都可見到熱氣騰騰用瓦煲盛著的菜肴,這與廣東人的飲食習俗有關。粵人的飲食不拘小節,并不以是否能登大雅之堂作為菜肴的標準,加之廣東氣候溫暖,給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而烹飪原料范圍極廣。這些都為廣東煲制菜肴品種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廣東的煲肴是豐富多彩、老少皆宜的。其瓦煲的種類也很多,有帶把黑釉煲、雙耳黑釉煲、雙耳彩釉煲和湯煲,規格有大、中、小號,湯煲還有特號者,似罐,高身。煲肴的類別也是多種多樣,廣東人善制煲饌,凡是用瓦煲烹制和盛裝者都為煲肴。現在的煲肴已從過去的湯煲中派生出許多品種(有些菜品與江蘇菜中的沙鍋燉燜相似)。它用料廣泛,款式繁多,味道各異,口感良好,深受各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