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癥是指多種慢性疾患所致的跟骨跖面疼痛,多發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本病是中老年臨床常見、多發病之一。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足根為腎所主,肝腎虧虛,則筋骨不健,跟骨疼痛,當以補益肝腎,強健筋骨,防止外邪侵襲為治。中醫辨證施治,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風邪侵襲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或伴畏風,舌淡苔薄白,脈浮。當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為治,可選用:
1.麻黃5克,生姜3片,蘿卜1個,蜂蜜30毫升。將蘿卜切片,同麻黃、生姜同放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燉至蘿卜熟后,納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成,飲湯食蘿卜。
2.防風10克,大米50克,蔥白2莖。將防風擇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蔥白,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
寒邪阻滯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疼痛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得熱痛減,遇寒則甚,或伴關節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脈弦緊。當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為治,可選用:
1.薏苡仁30克,干姜、高良姜各5克,白豆蔻3克,大米50克。將二姜,白豆蔻水煎取汁,同大米、薏苡仁同煮為粥服食,每日2次。
2.羊肉適量,大米100克,調味品少許。將羊肉洗凈,切塊,放入沸水鍋中,煮至羊肉熟后,取羊肉湯與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蔥花、姜末、細鹽、味精、胡椒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濕邪重著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行走不利,疼痛固定,行走則疼痛加劇,或伴下肢麻木,手足沉重,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當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為治,可選用:
1.黑豆30克,薏苡仁20克,宣木瓜15克。將木瓜布包,三者加水煮至黑豆、薏苡仁熟后,去宣木瓜,食鹽調味服食。
2.山藥、赤小豆各30克,白糖少許。將赤小豆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轉文火煮至半熟時,下山藥片、白糖、煮熟即成,每日一劑,作早餐服食。
濕熱阻滯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灼熱疼痛,疼痛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伴口渴胸悶,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燥,脈滑數。當以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為治,可選用:
1.魚腥草30克,車前子、茯苓各10克,大米50克。將諸藥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每日2次。
2.鮮蒲公英30克,大棗10枚,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蒲公英洗凈,備用,先取大米、大棗煮粥,待熟時調入公英、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痰瘀阻滯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疼痛時輕時重,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苔白膩,脈細澀。當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為治,可選用:
1.黑豆、大米各100克,蘇木15克,雞血藤30克,元胡粉5克,紅糖適量。將黑豆洗凈,加水煮至五成熟時,納入蘇木、血藤水煎液再煮,至八成熟時,納入大米、元胡粉及清水適量,煮至粥熟,紅糖調味,分2次服食,每日1劑。
2.山楂、扁豆各15克,薏苡仁30克,紅糖適量。將山楂水煎取汁,加扁豆、薏苡仁同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紅糖服食,每日1次,連續7~8天。
氣血虧虛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或伴頭暈心悸,失眠多夢,肢軟乏力,面色無華,肢體倦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補益氣血,濡養筋脈為治,可選用:
1.制首烏、熟地黃、紅棗、白蜜各100克。將首烏、地黃水煎二次,二液合并,文火濃縮后,納入紅棗末、白蜜混勻,文火熬膏貯存,每次30~50毫升,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或調入米粥中服食。
2.荔枝肉、蓮肉各10克。將二肉置罐中加水約500毫升,上籠蒸熟服食,每日2次。
肝腎不足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疼痛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或伴頭目眩暈,腰膝酸軟,肢軟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為治,可選用:
1.韭菜100克,羊肝120克,調味品適量。將韭菜洗凈,切段;羊肝洗凈,切片,加淀粉適量拌勻,鍋中放植物油適量燒熱后,下羊肝翻炒,待熟時,下韭菜,翻炒至熟,調味服食。
2.豬肚1個,肉蓯蓉10克,調料適量。將豬肚洗凈,納蓯蓉于豬肚內,加清水適量煮沸后,調入生姜、蔥花、食鹽等。煮至豬肚熟爛后,食肚飲湯。
肝腎陰虛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疼痛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則疼痛加劇,或伴頭目眩暈,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眼目干澀,舌紅苔薄黃干,脈細數。當以補益肝腎,滋陰清熱為治,可選用:
1.芡實、山藥各30克,蓮子15克,炒棗仁10克,黨參3克,白糖15克。水煎服,服后再用白糖與藥渣拌勻同服,每日1劑。
2.熟地10克,豬瘦肉、洋蔥各100克,元白菜400克,食鹽適量,調料少許。將熟地、瘦肉、洋蔥洗凈,同剁為末,加入食鹽及蔥、姜等調味品,做成丸狀,用元白菜包住,放碗內隔水蒸熟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