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腦血管病患者的“多事”之期。據統計:秋冬季心腦血管病的發病人群占全年發病人群的69.5%,其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以及并發癥多的“四高一多”特點,在此期表現得尤為明顯。有人曾在北京各大醫院作過調查,結果表明,冬季腦卒中住院人數比其它季節多出3~5倍,且有逐年遞增趨勢。
心腦血管疾病好發于冬季,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氣寒冷,對人體產生了直接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就是冷空氣作用于人體后,刺激交感神經,引起內分泌激素釋放增加,造成心收縮力增強,周圍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研究證實:氣溫每下降1 ℃,收縮壓就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張壓上升0.6毫米汞柱。據測定,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在冬季可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寒冷的氣候還能導致心腦血管痙攣,造成心腦供血不足。間接影響主要是經過干燥的秋季,人體處于“脫水”狀態,人們改變了生活習慣(如經常閉門關窗、活動變少、食物油膩成分相對較多),使得室內空氣含氧量下降,人體血液濃縮、黏稠、血流緩慢。由于心腦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內壁較厚,管腔狹窄,加之脂質沉積與硬化斑塊,如再受上述因素牽連,極易促使心腦血管病發作和復發。此時,如果脫落的動脈硬化斑塊和血栓在血液中流動,停滯在腦部的末梢小動脈內壁,就會形成腦梗塞;而對于本來或曾經患有缺血性腦卒中的病人來說,由于血管再次阻塞,血流供應中斷,就能使腦卒中復發或栓塞面積增大,病情惡化;由于腦血管硬化,彈性下降,在突然強烈收縮的情況下,很易破裂,發生出血性腦卒中。對于冠心病人來說,當動脈硬化斑塊脫落和血管內壁小血栓游離后,能局部或完全阻塞心臟冠狀動脈,從而誘發和加重心絞痛、心肌梗塞。
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多有先兆,用心捕捉其警示信號,及時采取對策,可獲得最大的防治主動權。
腦卒中先兆
有專家將腦卒中的預警信號歸納為6個“一”:
一過性的黑蒙
即突然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數秒鐘或數分鐘即恢復。
一時性的視力障礙
即視物模糊或視野缺損,往往在1小時內自行恢復。
一陣性的手臂無力
即突然感到手臂無力,持物落地伴說話含糊不清,1~2分鐘后完全恢復。
一連串的哈欠
即病人哈欠連綿。有資料顯示,缺血性中風發作前5~10天內,80%的人會頻頻打哈欠。
一反常態的嗜睡
即中老年人突然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困倦嗜睡現象。有研究表明,75%的嗜睡者在6個月內發生了中風。
一次發作的TIAs(短暫性腦缺血綜合征)
即伴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一過性偏癱或單癱、感覺障礙、復視、嗆咳、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等)的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短暫性的血液循環障礙。嚴格地說,這是最輕型的中風,但因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故亦將其視為惡化期及穩定期中風的先兆。據文獻統計,TIAs病人中有10%~35%可發生腦梗塞,國內有人經25年隨訪研究,發現最終發生腦梗塞者達46%。
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先兆
有人將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發作之前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星期而出現的征兆歸納為“五異”:
異樣感覺
即感覺精力不足,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有夢驚等。
異位疼痛
即在手指、牙床、左前臂、頸項部、腹背部,甚至下肢等遠離心臟的部位出現疼痛。
異常胃痛
即出現一種與往常胃痛有異的上腹部憋悶、脹滿感覺,有時可伴有鈍痛、灼熱及惡心、嘔吐、打嗝等。
異常氣短
即在勞累、精神緊張、寒冷刺激、飽餐、上樓、爬坡、用力排便、性生活等情況下發生胸悶、心悸,或者是在公共場所、會場,低枕、熟睡或白天平臥時感到呼吸不暢和空氣不夠用。
異常脈率
即反復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慢。
出現上述警示信號者應及時去醫院檢查以明確診斷并治療。
冬季,中老年人一定要加強對心腦血管病的治療和預防。一是要注意高凝血的氣象因子。0 ℃是高凝血的氣象因子,在此氣象條件下,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最高。因此,在聽到“大風降溫、氣溫下降到0 ℃以下”的氣象預報時,應及早添加衣服,避免著涼。二是要警惕一過性小中風及心肌梗塞早期表現,“見微而知著”,及早采取對策。三是要多方面加強預防措施。如注意飲食的少鹽低糖,少葷多素,適當多吃粗、雜糧及黑木耳、番茄、胡蘿卜、洋蔥、大蔥、生姜等蔬菜;每天用30~60分鐘時間散步和做一些柔和運動,以利于通經活絡和增強對氣溫變化的適應力;睡覺勿高枕,醒來勿驟起,以防心腦血流量減少而誘發卒中;要多飲水,最好于晨練、入睡前各喝一杯溫開水,以稀釋血液,保證血管相對暢通。還應注意心理平衡,保持心緒穩定、平和;戒煙限酒,勞逸有度,睡眠充足,生活有規律。值得一提的是,患有心腦血管疾患的中老年人,應在醫生指導下,加強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規范化治療。四是一旦發生卒中,要迅速急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