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春節,又是鰣魚、刀魚從淺海回游進江湖、游到人們餐桌上的時節了。文中所述之“肥”、“瘦”,僅從魚的體態而言,絕無褒鰣貶刀之意,魚都是好魚,好吃;如同“燕瘦環肥”一般,都指美人,好看。
給鰣魚授予“肥”字,是很有道理的。鰣魚在海里生棲,養到膘肥體壯、肌肉發達之后,回游到江湖繁殖后代,不想一頭撞進網里,成了人們餐桌上的佳肴。自古鰣魚便有“肥美”之稱,宋時蘇東坡有“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之佳句。清代鄭板橋也有“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分付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的感嘆。清康熙年間,鰣魚被宮內授予“鱗品第一”,臨駕天下眾魚之上,好不威風。引得文人騷客趁著桃花春風,攤書下箸,品魚論道;招來達官貴人垂涎三尺,甚至以鰣之美味謀得高官之位。
說鰣魚之“肥”,不僅在于其肉身肥厚、肉質肥腴,還在于魚鱗之肥。鰣魚通體銀鱗閃光,滑潤如玉,只有肚上有堅硬的魚鱗,像刀般鋒利,以此搏擊同類,故此做鰣魚千萬別刮去魚鱗。鰣魚稀貴,鮮有整條出售、整條上桌的,一般取其一段,自然是魚身中段最佳了。做時將魚開膛洗凈,不動魚鱗,魚身上擱火腿片、鮮筍片、豬網油片,加入清雞湯。鰣魚回游時節甚準,有“布谷叫,鰣魚到”一說,故名“鰣魚”。烹飪界認為,蒸鰣魚要掐著秒表計算時間,時間短了不熟,時間過了魚肉發黏,最難蒸,也故名“鰣魚”。蒸時魚鱗脂膏、豬網油滲入魚肉,使魚肉更為肥碩,淮揚名菜“清蒸鰣魚”就是如此烹制的。鰣魚端上桌來,先要食鱗片,唇舌配合,吮吸盡鱗片之膏脂,片片魚鱗舔凈才不算浪費,然后方得動其肉身,魚肉入口,讓其在口腔內留有充分時間細品,品出其肥,嘗盡其鮮,吞咽動作且慢,小心因其嫩滑而溜入腹內,食這道人間極品是要有點耐心的。
給刀魚授予“瘦”字,也是有來歷的。刀魚扁而狹長側薄,酷似短刀,故名刀魚。每逢春日,“揚子江頭雪作濤,纖鱗潑潑形如刀”,蘇東坡也有“恣看收網出銀刀”之說。聽漁民說,刀魚在水中異常靈活,游速快捷如電,狀如抽刀斷水,姿態十分優美,捕捉不易,剛被網住出水時,銀光閃閃,鰓幫鮮紅,煞是好看。刀魚也曾獲得過“天下第一美鮮”的美稱。
再說刀魚之“瘦”,其鱗片細細密密,緊包周身,魚肉細膩柔軟,刀魚做時同樣不需除鱗,但因其瘦肉薄,開膛蒸后會影響上桌時外觀,高明的廚師會用筷子從魚嘴處引入,卷出肚內棄物,保個全身。刀魚食用同樣是清蒸為宜,未熟香浮鼻,蒸后鱗片自然融化,食用鱗脂滋養后的魚肉,分外滋潤,放入口中即刻就化,清香爽口。刀魚的特點是周身細骨密布,民間有“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后魚骨硬似鐵”一說。筷子要從魚脊背處著手,順著魚骨而下,剔出魚肉,萬不可橫向操作,搞亂大局,故而食這道世間珍饌也是要有點耐心的。
食用過鰣魚、刀魚的老饕們再食其他的魚類,恐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之感嘆了。昔日遍布黃海、東海、南海入海口回游進江中的鰣、刀如今已難覓蹤跡,某地偶有捕獲,媒體便大呼小叫。聽說已有了人工飼養的,如今上了餐桌,其價格恐怕也是平民百姓不敢問津的了。高價的背后,掩蓋不住魚種瀕臨滅絕的事實。也聽說美洲大陸仍有野生的鰣魚,也屬同種,不知是美洲鰣魚生命力強些,還是美洲人不會食用這道美味,鰣魚仍在那兒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