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世紀的英國,尤其是在終年不見陽光的“霧都”倫敦,很多工業區隨處都可以看到由于佝僂病而致殘的兒童,這些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出現方顱、肋串珠、雞胸或漏斗胸,年紀再大些,由于骨質軟化,出現膝內翻或膝外翻(即俗稱的O形或X形腿),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行走功能。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不清楚這種可怕的疾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們終于發現,佝僂病的發生與食物因素及日光照射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流行病學調查的開展,更發現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佝僂病的發病率顯著地高于農村,寒冷多霧的冬春季發病率多于陽光明媚的夏秋季,戶外活動少的婦女、兒童和老人,佝僂病(或骨軟化癥)的發病率高,兒童長大開始行走后,由于能得到較多的日光照射,發病率明顯下降。
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醫生們開始用魚肝油和曬太陽的方式治療佝僂病。但是,引起佝僂病的原因到底何在呢?為什么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可以治療同一種疾病呢?
“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
隨著化學、醫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科學家們終于揭開了這個謎團:陽光中的紫外線和魚肝油中都與人體中的“抗佝僂病因子”——維生素D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可以在陽光的照射下由存在于皮膚下的7-脫氫膽固醇直接合成,所以維生素D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
除此之外,在紫外線不足時,人體也可從魚肝油、蛋黃等食物中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
維生素D有什么作用?
作為一種重要的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D對人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鈣磷代謝的調節上,更詳細地說,在人體中起作用的是維生素D家族中的維生素D3。
機體自身合成和從膳食中吸收的維生素D3,要經過肝、腎的活化之后才能在小腸、骨骼、腎臟的靶器官發揮作用。它可以維持細胞內、外鈣的濃度,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通過內分泌系統調節血鈣平衡等。
因為維生素D與鈣吸收和骨骼代謝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所以在很多的鈣補充劑中都添加了適量的維生素D。
缺乏維生素D時會有什么危害?
因為與鈣磷代謝密切相關,在缺乏維生素D時,最先危害的就是骨骼系統。但在不同的人群,表現出的形式有所不同。
佝僂病 多發生于嬰幼兒。因為骨骼不能正常鈣化,在生長過程中極易發生彎曲變形,如O形或X形腿,胸骨外突(雞胸),肋骨串珠,脊柱彎曲,出牙推遲等等。
骨質軟化癥多發生于成人,特別是孕婦、乳母和老人。表現為骨骼軟化變形,甚至導致孕婦骨盆變形發生難產。
骨質疏松癥多見于老人,主要表現為易發骨折。
怎樣獲得維生素D?
人體中維生素D有兩個來源,一是通過陽光(紫外線)照射皮膚產生,另一個是從食物中攝入。
經常曬太陽是人體獲得充足有效的維生素D的最好來源。兒童和年輕人每周2-3次的短期戶外活動就能滿足維生素D的需要。老年人皮膚產生維生素D的能力下降,所以應適當增加接觸陽光的時間。夏秋季時陽光充足,可以合成較多的維生素D儲存在脂肪組織中以備冬季戶外活動減少時維持機體需要。
在食品中,海水魚、肝臟、蛋黃等動物性食品和魚肝油制劑中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D,植物性食品中幾乎不含有維生素D。
常見食物維生素D含量(每100克含)
食物 維生素D含量(IU)
魚肝油 8 500
金槍魚罐頭 232
脫脂牛奶 88
燉雞肝 67
雞蛋 49
牛奶 41
維生素D過量的害處是什么?
因為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一次大量攝入或者長期超量攝入會使維生素D蓄積在脂肪組織中引起中毒,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多尿,甚至出現軟組織鈣化及腎結石等。尤其是兒童,對過量的維生素D的耐受能力很低,曾經有報道幼童每天僅攝入45微克即出現維生素D過多的癥狀。
膳食來源的維生素D一般不會引起中毒,中毒的情況一般都發生在過量攝入維生素D補充劑或是維生素D強化食品,所以,千萬不可盲目補充維生素D。中國營養學會指出,維生素D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20微克(800IU)。
小 知 識
維生素D的數量可以用(國際單位)或μg(微克)表示,目前我國常用的是微克,兩者換算關系為:
1IU維生素D=0.025μg維生素D
1μg維生素D=40IU維生素D